
2025年7月,美國經濟正處於關鍵轉折點。財政部的月度預算報告顯示意外的盈餘,關稅和貿易戰顯著升溫,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Jerome Powell)面臨辭職傳聞,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T)數據揭示市場對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的強烈預期。這些事件共同勾勒出一幅複雜的經濟圖景,涉及財政政策、貿易策略和貨幣政策的深刻博弈。本文將深入分析這些動態,結合最新數據,探討其對美國經濟及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
一、財政部月度報告:意外盈餘的背後
2025年6月,財政部報告顯示政府實現270億美元的預算盈餘,收入為5260億美元,支出為5000億美元。這一結果令人振奮,與2024年6月的700億美元赤字形成鮮明對比。收入從4660億美元增至5260億美元,增長約13%;支出從5370億美元降至5000億美元,下降約7%。這一改善得益於稅收增加和支出控制的雙重努力。
1.1 收入構成:個人所得稅主導,關稅收入激增
-
個人所得稅 :6月個人繳納2360億美元,2025財年(2024年10月至2025年10月)累計達2萬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89萬億增長6%。個人所得稅佔政府收入的絕大部分,反映了稅收負擔主要落在個人身上。
-
企業所得稅 :6月僅為660億美元,2025財年累計366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920億美元下降6.6%。企業稅收貢獻的減少與企業利潤的激增形成反差,凸顯稅收政策的不平衡。
-
關稅收入 :6月關稅收入為260億美元,2025財年累計1080億美元,同比增長300%,從2024財年同期的550億美元大幅躍升。關稅收入的激增與近期貿易政策調整密切相關。
1.2 支出結構:強制性支出的挑戰
政府支出主要由強制性項目主導,包括社會保障(約1.2萬億美元)、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約1.4萬億美元)以及淨利息支出(約7500億美元)。這些項目佔2025財年預計5.3萬億美元支出的絕大部分,政治上難以削減。例如,社會保障支出自1970年以來增長速度是GDP的3倍,遠超經濟整體增長。
利息支出是另一大壓力點。隨著聯邦債務激增(2025財年預計達33萬億美元,佔GDP約120%),高利率環境推高了債務成本。2025財年淨利息支出預計佔總支出的14%,接近歷史高位。降低利息支出的唯一途徑是採取「財政主導」策略,即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零,實施負實際利率和金融抑制政策,但這將推高通脹和資產價格,帶來顯著風險。
1.3 赤字趨勢:短期改善,長期隱憂
儘管6月實現盈餘,2025財年累計赤字已達1.3萬億美元,預計全年赤字為1.88萬億美元,較2024財年的1.2萬億惡化。赤字佔GDP的比例從2024年的4.8%升至2025年的6.5%,遠高於2007年的1%,為非危機時期的歷史高位。2026財年赤字預計降至1.6萬億美元,顯示可能趨於穩定,但仍需更多數據確認。
長期看,赤字增長由支出增速遠超收入驅動。自1950年以來,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穩定在15-17%,而政府支出佔GDP的比例從15%增至2025年的25%以上。債務增長尤為驚人:自2007年以來,聯邦債務增長300%,而GDP和稅收收入僅增長100%。每新增一美元債務僅帶來33美分的經濟回報,凸顯財政效率低下。
二、關稅與貿易戰:全球經濟的新變量
2025年,關稅政策成為美國經濟戰略的核心,旨在平衡貿易逆差、增加財政收入並保護國內產業。然而,關稅的快速 escalation 引發全球反制和市場波動。
2.1 最新關稅動態
-
對加拿大 :威脅對非《美墨加協定》商品徵收35%關稅。加拿大推遲報復,希望通過談判達成新貿易協議。
-
對歐盟和墨西哥 :8月1日起對歐盟和墨西哥商品徵收30%關稅,歐盟已威脅反制。
-
銅關稅 :對銅徵收50%關稅,推高銅價17-18%,目前漲幅穩定在11.8%。銅作為工業「銅博士」,其價格波動反映全球經濟預期。
-
對巴西 :加強對巴西的關稅政策,儘管美國對巴西存在貿易順差(2024年順差約150億美元)。這一舉措被認為具有政治動機,可能損害雙邊關係。
2.2 關稅的經濟影響
關稅收入的激增為財政提供了新動力。2025財年預計關稅收入達3000億美元,相當於低收入群體(底部75%)的個人所得稅總額。政府承諾通過關稅收入降低或取消大部分人的所得稅。理論上,關稅主要針對進口成本,而非零售價。例如,一部1000美元的iPhone,進口成本約500美元,50%關稅僅增加250美元成本。普通收入者(如年收入4萬美元)需消費6萬美元的關稅商品才會因關稅支付超過所得稅,表明對大多數人而言,關稅政策可能帶來淨收益。
然而,關稅的通脹效應不容忽視。美聯儲官員(如Goolsbee)警告,關稅上行可能推高物價,需觀察數月通脹數據(如PCE)後才考慮降息。2025年6月,核心PCE通脹率為2.6%,略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關稅進一步推高輸入性通脹的風險。
2.3 全球反應的連鎖效應
歐盟、巴西等國的反制關稅可能引發全球貿易戰,擾亂供應鏈。銅價上漲已影響製造業成本,2025年全球銅需求預計增長3.2%(國際銅研究組織數據),而關稅可能加劇供應緊張。貿易戰還可能削弱美國出口競爭力,2024年美國商品出口總額為2.5萬億美元,佔GDP的10%,任何報復性措施都可能衝擊相關行業。
三、企業利潤與工資差距:稅收政策的不公
自1971年金本位結束以來,企業利潤增長5878%,而平均小時工資僅增長821%。全球化導致高薪工作外包,低成本國家獲益,企業利潤激增,而美國工人薪資增長滯後。2025年,企業所得稅下降6.6%,而個人所得稅上升6%,加劇了稅收負擔的不平等。
例如,2025財年,個人所得稅佔收入的78%,企業所得稅僅佔14%。這一差距與企業利潤的爆炸式增長形成鮮明對比。標普500企業2024年平均利潤率達12.5%,創20年新高,而美國工人實際工資增長(扣除通脹)僅為1.2%。關稅政策通過提高進口成本保護國內產業,可能間接支持工資增長,但稅收結構的調整更為迫切。
四、貨幣政策與鮑威爾辭職傳聞
4.1 鮑威爾辭職傳聞的來龍去脈
近期,聯邦住房部門負責人(疑似Py)發布推文稱「聽說鮑威爾將辭職」,但未提供可靠來源。後續他引用報導其推文的媒體作為「證據」,形成循環引用。儘管缺乏確鑿證據,這一傳聞被視為對鮑威爾的施壓,反映政府與美聯儲的政策分歧。政府傾向於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持財政擴張,而美聯儲強調抗擊通脹,保持謹慎。
4.2 美聯儲的政策困境
美聯儲面臨雙重壓力:關稅引發的通脹風險和高企的聯邦債務。2025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4.75-5%,市場預期2025年底前降息的可能性為40%(CME FedWatch工具)。Goolsbee表示,需更多通脹數據確認趨勢,顯示美聯儲的觀望態度。
4.3 國債市場動態
CBOT數據顯示,市場對國債收益率上升的預期增強:
-
五年期國債期貨 :淨空頭增加39,785份,總淨空頭251.6萬份。
-
十年期國債期貨 :淨空頭增加56,000份,總淨空頭84萬份。
-
兩年期國債期貨 :淨空頭增加14,000份,幅度較小。
這些數據表明,市場押注收益率曲線陡化,長期利率(尤其是十年期)上升更快。這與「財政主導」策略(如降息、發行短期債務)一致,可能推高通脹和債務成本。2025年6月,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達4.2%,較2024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
五、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5.1 財政改革的必要性
要將赤字佔GDP比例降至2-3%的可持續水平,需從收入和支出兩端入手:
-
收入端 :改革稅收結構,增加企業所得稅比重,減輕個人稅收負擔。例如,恢復企業最低稅率至25%(當前為21%),可增加約2000億美元收入。
-
支出端 :優化強制性支出效率,如通過醫療保險改革控制成本增長。2024年,醫療保險支出佔GDP的5.8%,預計2030年升至7%。
5.2 關稅政策的平衡
關稅收入的增長為財政提供了緩衝,但需避免過度依賴。建議:
-
制定透明的關稅豁免機制,降低對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品成本。
-
與貿易夥伴談判,減少報復性關稅,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5.3 貨幣政策的協調
美聯儲需在抗通脹與支持經濟增長間找到平衡。建議:
-
保持數據驅動的政策,避免過早降息。
-
與財政部協調,明確債務管理策略,降低市場對收益率上升的擔憂。
六、結論
2025年的美國經濟正處於十字路口。6月的預算盈餘為財政狀況注入一絲樂觀,但赤字高企、稅收不公和貿易戰風險仍構成挑戰。關稅政策的推進為收入增長提供了新動力,但需兌現減稅承諾,同時警惕通脹和全球反制。美聯儲與政府的政策分歧加劇,市場對收益率上升的預期反映了不確定性。未來,結構性改革和政策協調將是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
通過持續監控財政數據、關稅效果和貨幣政策動態,美國有望在複雜環境中找到平衡,維護經濟穩定與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