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iam Wright,來源:CryptoSlate,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7月29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准了以實物形式創建和贖回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交易所交易產品(ETP)的機制,這標誌著支撐加密貨幣投資工具的結構性框架發生了重大轉變。
該決定取代了首批加密貨幣 ETP 採用的僅現金模式,並使數字資產基金的監管架構與現有商品 ETP(如黃金 ETP)的標準保持一致。SEC主席保羅·S·阿特金斯於 4 月上任,他將此舉描述為建立「適用的」加密貨幣框架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SEC 的命令還推進了一系列相關批准,包括混合比特幣(BTC)和以太幣(ETH)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申請、某些現貨比特幣 ETP 的期權,以及將這些衍生品的持倉限額提高到傳統商品市場常見的 25 萬份合約的通用上限。
這些變化旨在使加密貨幣衍生品生態系統與歷史悠久的實物資產ETP生態系統相協調。此前,已有多家交易所於7月份提交了一系列申請,表明監管機構已準備好採用實物資產ETP的工作流程。
與現金結構不同,在現金結構中,授權參與者(AP)提交法定貨幣並依靠基金代理在公開市場上執行加密貨幣購買,而實物機制允許 AP 直接交付或接收基礎資產,即比特幣或以太坊。
這消除了基金驅動的市場交易需求,使參與者能夠利用現有的採購渠道,如場外交易(OTC)櫃檯、內部庫存或借貸安排。其結果通常是交易成本降低、買賣價差縮小以及淨值(NAV)追蹤更精準,這一點在像 SPDR 黃金份額這樣的大宗商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中已得到充分證實。
實物申購贖回如何改變模型
這一運營轉變將為專注於套利的AP重新配置一級市場的資金流動。在實物模式下,當出現溢價時,他們可以做空 ETF 並直接獲取加密貨幣用於申購;當出現折價時,他們可以贖回 ETF 股份以換取加密貨幣。這消除了與現金結算相關的執行延遲和基差風險,利用 CME 期貨創造了更清晰的對衝機會。鑑於 2025 年中期 CME 比特幣衍生品的未平倉合約接近歷史高位,流動性似乎足以支持這些變化。
修訂後的機制還改變了ETF的資金流動與現貨加密貨幣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在之前的模式中,基金方面的購買或贖回會在交易所直接產生買/賣壓力,常常影響短期價格走勢。
現在,AP 可以通過場外交易 (OTC) 渠道履行其資產義務,從而減少市場足跡,並可能在交易量大的日子裡降低波動性。這與黃金市場利用OTC網絡結算黃金 ETP 交易流的做法類似,從而減輕公共訂單簿的壓力。
開啟大規模資金流入的大門
隨著基礎設施的成熟,一些指標將反映SEC這一決定對市場的影響。這些指標包括ETF相對於資產淨值的溢價和折價行為、芝商所期貨與現貨價格之間的價差,以及主要美元交易場所的場內深度指標。分析師將關注場外市場活動在高申購日是否會增加,以及公共交易所的流動性是否會變得更具韌性。
從機制上看,這種轉變可能會略微降低ETF資金流動對交易的直接影響,從而抑制一級市場活動的短期價格效應。然而,更廣泛的影響在於,這種轉變將擴大規模。
更低的成本、更清晰的套利方式以及更完善的對衝工具,這些都提升了ETF對機構配置者的吸引力。如果這些優勢能轉化為持續的淨資金流入,那麼對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需求的上行壓力可能會相當大。
2025年初的ETF資金流動數據已表明,淨流入量與比特幣價格上漲之間存在緊密關聯。通過簡化基金運作,實物交割模式降低了大規模配置的門檻,並使價格走勢更具可預測性。
期權的增加和更高的衍生品限額進一步支持了機構的布局,這與過去準入創新助力擴大商品風險敞口的情況相呼應。
此次監管改革有效地對加密貨幣ETP的相關基礎設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
通過允許實物申購和贖回,SEC創建了一條途徑,使需求能夠更有效地流入數字資產,從而在不改變基本原理的情況下減少了摩擦:資金流動影響市場,而結構決定了有多少資金能夠進入區塊鏈。
歸根結底,比特幣ETF若要在資產規模上與全球最大的基金相抗衡,實物申購贖回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操作模式帶來的機遇巨大,而其帶來的效率提升對於吸引額外資金至關重要。
按資產管理規模計算,規模最大的 ETF 是先鋒集團旗下的標普 500 ETF(VOO),其資產規模達 7140 億美元。相比之下,規模最大的現貨加密貨幣 ETF 是是貝萊德的IBIT,目前管理著 860 億美元。
ETF 排行榜(來源:VettaFi)
實物申購贖回能否讓比特幣 ETF 發展到與規模達 7000 億美元的 VOO 相當的水平?這需要比特幣ETF從目前的規模增長 10 倍,但如果比特幣兌美元的價格持續上漲,未來又會怎樣,誰又能說清呢。
比特幣價格達到 20 萬美元時,即使沒有新增資金流入,IBIT 也已躋身資產規模前十的ETF。如果未來幾年資金流入持續,且比特幣價格繼續上漲,供應緊張幾乎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