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 — — 從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到人工智慧的突破 — — 想像一下有一個市場,你可以直接對未來下注。這裡不是賭場式的賭博,而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體系,藉助群體智慧來驚人精準地預測未來。歡迎來到預測市場,現代社會的「水晶球」。
進入 2025 年,這些平臺已不再是小眾實驗,而是迅速膨脹為數十億美元級別的現象,金融、科技與人類直覺在這裡交織。以 2024 年美國大選為例,Polymarket 在選舉期間的交易額超過 10 億美元,預測準確度遠超傳統民調。而今,在 2025 年,這一市場有望再創新高,名義交易量預計達到 300 億美元,較 2024 年的 163 億美元實現 40% 的年增長。
預測未來並不是 2025 年才出現的新鮮事。從股市對企業前景的定價,到保險對風險的量化,人類社會一直在為未來貼上價格。預測市場只是把這種邏輯推向極致:把未來事件拆解成合約,讓市場價格來反映發生的概率。真正的變化發生在 2025 年:鏈上透明結算、全球無門檻參與、社交化的入口與合規化平臺的並行發展,讓預測市場從邊緣愛好,變成資本、媒體和機構都無法忽視的賽道。
01|理解機制:原理與類型
什麼是預測市場?
預測市場(又稱信息市場、事件衍生工具等)是讓參與者圍繞未來某個事件的 「是 / 否」 或多個選項下注的交易平臺。合約到期後,若你買的選項「發生」,就能得到固定收益(通常是 $1/合約單位),否則虧損下注資金。
交易的核心是:合約價格 = 該事件被認為發生的概率 — — 市場通過買賣行為不斷調整這個概率。
類型與建模機制
預測市場在架構上可以有多種流派,不同設計決定其表現和局限:
另一方面,合約類型也不總是「二元(是/否)」那麼簡單:有的合約可能是多個選項、有的是標量(數值區間)型。設計越清晰、可驗證性越高的合約,越能得到用戶信任與流動性支持。
信息聚合 vs 操作風險
預測市場的核心價值在於 「智慧的聚合」:每一位交易者基於自己的信息判斷下注,從而市場價格綜合眾人觀點。但這也帶來操作風險:大戶操縱、泡沫、市場偏差或意見枯竭(即多數人讀相似信息)等,都可能扭曲價格。
02|2025 三股主線:合規上岸、社交嵌入、交易所化
2.1 合規上岸:Kalshi 打通監管與分發
-
經過與監管的長期拉扯,美國受監管的選舉類預測合約被法院放行,合規樣板效應顯現;此後 Kalshi 進一步與 Robinhood 打通,把 NFL 與大學橄欖球的預測入口直接塞進主流券商 App,顯著擴大了觸達半徑。
-
對更廣泛的用戶而言,「像買期權一樣下注現實事件」成為可理解的產品範式,也讓預測市場從加密原生圈層走入更大的金融分發網絡。同時,聯邦監管+現金結算的敘事強化了「安全、可託付」的心智。
2.2 去中心化破圈:Polymarket 的規模與話語權
-
增速與規模:在 2024 年大選窗口,Polymarket 交易量從 5 月的 6200 萬美元暴漲到 10 月的 21 億美元(+3268%),此後在 2025 年仍維持月度十億美元級活躍。
-
注意力與引用:主流媒體(CNN、Bloomberg 等)直播引用賠率數據,傳統輿論與鏈上數據開始「雙軌對表」。
-
生態位:當前約 90% 的資金集中在 Polymarket 與 Kalshi 兩端(去中心化/中心化雙極),頭部平臺的估值與護城河快速抬升。
2.3 社交嵌入與體驗升級:從「跳轉」到「原地下注」
-
內容即入口:Myriad、Flipr 等把下注口直接嵌入新聞流與社交對話裡(瀏覽/討論 →一鍵下注 →回到討論),把「從信息到交易」的摩擦降到極低。
-
交易所化滲透:Solana 的 Drift 在衍生品終端中加入 BET 預測模塊;Base 上的 TryLimitless 用鏈上 CLOB(中央限價簿)重塑掛單撮合體驗;而 Hyperliquid 則提出 Event Perpetuals(信息永續),用「連續交易、到期一次性結算」的設計解決二元市場流動與滑點問題。
小結:合規與分發讓增量用戶湧入,鏈上創新拉高效率與可玩性,「內容 — 交易 — 結算」鏈路被壓縮,預測市場從單一應用形態走向產品矩陣與多入口並行。
03|熱門應用場景
-
體育預測:NFL、新賽季賽事帶動新一輪狂熱,合約覆蓋比賽結果、球員數據乃至實時事件,預測準確率往往高於專家。
-
加密與 DeFi:企業與投資者用預測市場對衝監管、宏觀風險,RWA 代幣化讓股票、房地產進入鏈上預測,FHE 等隱私技術提升合規性。
-
AI 賦能:AI 模型作為虛擬交易者進入市場,實時學習、預測,甚至提供自動化下注服務。
-
國家安全:美國情報部門研究把預測市場納入威脅分析,南海局勢、制裁政策等議題成為可參考的信號源。
04|主要預測市場平臺
-
Polymarket:去中心化霸主,2025 年預計全年交易額突破 350 億美元。
-
Kalshi:合規代表,連接 Robinhood,聚焦選舉、宏觀與金融事件。
-
PredictIt:學術背景平臺,政治預測見長,但投註上限較低。
-
新興玩家:TryLimitless (base鏈)用 CLOB 優化交易,Talus Labs 探索 AI 驅動預測,Noasight 則是 Sui 鏈上的預測市場,生態創新活躍。
05|產品與機制設計:從 AMM 到 CLOB,再到信息永續
-
AMM 二元池:適合快速創建與長尾市場,但在臨近結算時易出現價格跳變與流動性乾涸。
-
CLOB(鏈上訂單簿):對做市與高頻友好,深度與價格發現更接近傳統交易所邏輯。TryLimitless 以 CLOB 處理多結果/多腿倉位,提前鎖盈虧,體驗上更像「事件期權」。
-
信息永續(Event Perps):引入連續交易曲線,結算時一次性錨定 0/1,期間無需高頻餵價,把「新聞與概率」變成一條可做多做空的時間序列;這條路旨在承接更大體量的投機與對衝需求。
-
預言機與裁決:結果寫入的可信性是根骨。鏈上主流多採用第三方預言機+爭議仲裁,但裁決邊界與流程透明度直接決定了平臺公信力(見 §05 風險)。
06|參與與變現:從「押方向」到「做策略」
如果你把預測市場只當「押誰贏」,那只是入門。真正的玩法在於把它視為合成期權與信息交易所,圍繞「定價偏差 — 信息滯後 — 結構性激勵」建立系統化策略。
-
跨平臺價差套利:同一事件在 CEX/合規平臺/鏈上平臺的隱含概率不一致時,低買高賣做無風險期望;配合 API 可半自動化執行。
-
做 AMM LP:在高熱度市場賺取手續費,用「delta 近中性」倉位對衝方向暴露,獲取流動性溢價。
-
貝葉斯更新 vs 市場遲滯:建立「事件 — 概率」更新模型,搶在大眾處置前調整倉位,吃下信息 — 執行的時間差。
-
賠率 — 資產聯動:用預測賠率指導鏈上/中心化衍生品(如與 BTC/ETH 永續的聯動交易),在「公告前」卡位。
-
組合與條件單(Parlays / 多腿):把「初選 — 大選」「數據發布 — 資產走勢」等前後相關性串聯,做路徑依賴的風險/收益結構。
風控提示:預算分配用簡化凱利或固定比例;單市場不超總資金 1–3%;臨近結算優先鎖盈代替「賭終局」。
07|直面黑暗面:預言機、操縱、監管與倫理
預言機與裁決爭議
鏈上結算高度依賴預言機的「外部真相」。過去一年裡,個別超大資金體量的市場在結果闡釋與裁決流程上出現過爭議:例如對新聞措辭/判定口徑的理解差異,導致數千萬至上億美元規模的市場出現與大多數參與者直覺相悖的判定,用戶指責出現「向巨額持倉者傾斜」的結果偏倚。這類事件直接侵蝕平臺信任度,也倒逼規則可預期性與申訴流程透明化的升級。
操縱與「反身性」
預測市場可能反向塑造事件:當市場結果會影響輿論與行為時,大資金通過製造敘事、影響信息源,進而影響裁決與價格。 設計上的解法 包括:多源預言機、延遲結算窗口、清晰/可機器判定的條件描述,以及對裁決人激勵與懲罰的再設計。
監管與地域差異
中心化合規路徑與去中心化自由路徑將長期並存。受監管的現金結算平臺提供更強的合規與消費者保護,而去中心化平臺則在全球可達、抗審查、創新速度上佔優。兩端此消彼長,共同抬高行業天花板。
倫理困境 戰爭、災害類事件下注,引發社會爭議。
08|從「應用」到「基礎設施」:我們正駛向哪兒?
-
分發層:合規平臺與券商 app 的深度整合,疊加社交/內容原生入口,讓預測從「目的地」變成「沿途動作」。
-
撮合層:CLOB 與信息永續把事件交易的體驗與容量帶向「交易所級」,承接更大槓桿、更複雜組合、更寬的題材帶。
-
生態層:資金與流動性高度向頭部雙極集中(Polymarket×Kalshi),同時周邊的前端、機器人、數據指數、做市工具雨後春筍般出現,行業從「單點平臺競爭」進化為「多角色協作網絡」。
結語
預測市場不是萬能的水晶球,但它能把不確定性價格化,把分散的信息匯聚成概率。它既是投資者的風險對衝工具,也是機構的決策輔助,更是大眾窺視未來的一種「概率窗口」。
未來,預測市場的路徑逐漸清晰:
-
合規化與去中心化並行:一邊納入主流金融體系,一邊保持鏈上創新。
-
AI 與自動化融合:AI 交易代理、數據模型加入市場,提高效率與精度。
-
社交化分發:從新聞到社交應用嵌入下注入口,讓預測市場成為默認模塊。
-
基礎設施化:從娛樂和選舉擴展到經濟數據、企業戰略、能源、醫療。
在 2025 年,預測市場已不再是小眾實驗,而是站上了金融與加密的主舞臺。接下來的問題是:你會選擇站在旁觀者的位置,還是下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