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 3 日,自稱「以太坊生態的機構級產品、BD 和市場部門」的 Etherealize 披露了 4000 萬美元融資,除了 Electric Capital 和 Paradigm 領投,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與以太坊基金會的直接參投。
某種程度上,這筆投資象徵著以太坊社區對專業化、機構化發展路徑的堅定支持,其實也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即 以太坊的增長邏輯,正在從「擴容」轉向「應用層」的外溢與融合。
如果回顧梳理就會發現,從 2020-2021 年的 DeFi 浪潮,到隨後的 CeDeFi 實踐,再到如今加速融入 TradFi——以太坊對傳統金融的革新方式正在不斷地「適者生存」。
以太坊的發展,正從「基礎建設期」步入「應用爆發與生態重塑期」,萬億美元級別的「第二曲線」,正在成型。
01 擴容之後,新的增長引擎正在切換
眾所周知,此前以太坊的發展主旋律一直是「擴容」(Scaling)。
隨著近年來 Arbitrum、Optimism 等 L2 Rollup 方案的成熟,和 Danksharding、EIP-4844 的逐步落地等基礎協議的逐步推進或落地,以太坊的基礎計算能力和吞吐量已得到顯著改善,尤其是 L2 生態已搭建起堅實的「執行層」基礎。
可以這麼說,經過過去數年的探索,以太坊已經初步解決了「能用」的問題,但更難的,是回答下一個問題——它要被誰用、怎麼被用?
畢竟以太坊所面臨的挑戰,從沒有現在這樣嚴峻:
-
一方面 Solana、Sui 等高性能公鏈正在以「更快、更便宜」的定位侵蝕鏈上市場;
-
另一方面,諸如 Visa、Stripe、Paypal、Robinhood 甚至富達等傳統 Web2 巨頭也在紛紛推出自研公鏈或集成去中心化清結算系統,以完善自己的 Crypto/TradFi 布局;
回望過去 5 年,在應用層面,以太坊無疑是創新的溫床,幾乎是最好的「可組合的鏈上金融實驗室」,從 DeFi、NFT 到 DAO、GameFi、SocialFi,支撐了整個 Web3 的實驗浪潮。
只不過這一階段的創新,主要面向 Web3 原生用戶,本質上仍然局限於「鏈上資本的自循環」。換句話說, 資金在鏈上流轉、協議在鏈上堆疊,但現實世界的資產、機構與用戶卻始終停留在觀察席上。
Web3 在邏輯上自洽,卻難以與真實金融世界的需求對接。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以太坊的「技術領先」已不再是護城河,要繼續增長,它必須回答另一個更宏大的問題:如何突破 Web3 自身的邊界,成為真正的全球資產底層結算層?
而新的增量,正來自 Web3 之外——AI 的算力需求,和傳統金融的結算需求,同時推動它進入新的周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浪潮——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正積極嘗試將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資產搬上區塊鏈,實現鏈上清算與實時結算。
同時隨著 AI 模型和數據壟斷的加劇,AI 行業渴望一個中立、可信的結算層來解決核心痛點,包括模型與數據確權、去中心化計算驗證、抵禦中心化風險,簡言之,AI 需要一個全球可驗證計算層來為信任定價,而區塊鏈本身天然適配 AI 的這種需求。
當然,要承載 TradFi 與 AI 這樣的需求,以太坊必須在性能、隱私與模塊化層面全面升級。
02 新路線圖:zkVM、AI、隱私的多線並進
為了應對這些新訴求,以太坊社區與基金會內部已經在推進幾條關鍵戰略,以下是目前較為公開、較被業界討論的路線方向。
首先是 zkVM(零知識虛擬機),這不只是 L2 擴容的技術延伸,更是對以太坊主網功能的顛覆性重塑,譬如目前以太坊基金會就正在推進主網級 zkVM 架構,使交易驗證由零知識證明(ZKP)替代重複執行,從而大幅提升吞吐量與安全性。
其中 zkVM 的核心邏輯在於轉變信任模型,因為傳統以太坊依賴所有節點重演(Re-execute)交易來達成共識,而 zkVM 的最大優勢在於將使驗證節點不再重演所有交易,而是只需驗證證明(Proof),大幅降低同步與執行成本。
在這個新架構下,以太坊主網有望徹底成為「計算結算層」,專注於驗證 ZK 證明並錨定最終狀態,L2 則成為高效的「執行層」,使以太坊從一個區塊鏈徹底進化為一個全球可驗證計算層。
Vitalik Buterin 就在上個月轉推點名讚揚以太坊開發者提出的適用於精簡以太坊的最小 zkVM:針對 XMSS 聚合和遞歸進行了優化,相比於 Cairo,leanVM 憑藉四指令 ISA、多線性 STARK 和 logup 查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承諾成本。
另一個明確的信號是 9 月 15 日以太坊基金會成立人工智慧團隊「dAI」,致力於構建去中心化 AI 生態,這也標誌著以太坊不再只是被動地「被 AI 使用」,而是主動地「與 AI 結合」。
dAI 團隊的核心任務是投入資源定義 AI 模型在區塊鏈上的標準、激勵和治理結構,包括模型可信度:如何確保 AI 模型訓練數據的透明度、如何使用 ZK 技術證明模型推理的完整性,以及新標準制定——譬如為了更好地服務 AI 生態,社區正在推進 ERC-8004 與 x402 等新標準:
-
ERC-8004:旨在建立一個「可組合的、可訪問的」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層,允許開發者輕鬆構建和集成 AI 模型服務;
-
x402:致力於定義一個統一的鏈上支付和結算標準,確保用戶在鏈上訪問 AI 模型、存儲數據或使用去中心化計算服務時,能夠進行高效、原子級的微支付;
通過這些努力,以太坊正試圖定義去中心化 AI 的底層協議和結算機制,將自己定位為 「去中心化 AI 的價值清算與信任層」。
除此之外,為了迎接 TradFi 的數萬億資產,以太坊必須解決隱私和合規這對矛盾體,而它的隱私路線圖已開始分層,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其中機構隱私與合規(TradFi 核心訴求)重點探索 L2/L3 上的合規隱私方案,這意味著機構可以在鏈上進行加密交易和清算,同時通過零知識證明或權限控制機制,向特定監管方(如審計師、監管機構)提供可審計、可驗證的交易記錄,在保護商業秘密的同時滿足監管要求。
個人隱私(Web3 用戶保障)則通過帳戶抽象(AA)和 L2 上的隱私增強技術(如隱私交易),從協議層解決 MEV(礦工可提取價值)攻擊和個人交易數據的洩露問題,確保用戶的鏈上行為得到保護。
這三條路線—— 通用性(zkVM)、應用邊界(dAI/新標準)和合規性(隱私) ——共同構成了以太坊面向 AI 和 TradFi 需求的「第二曲線」核心戰略。
03 如果「第二曲線」躍遷成功?
正如 從 2020-2021 年的 DeFi 浪潮,到隨後的 CeDeFi 實踐,及最新大踏步主動融入 TradFi,以太坊對全球金融的革新方式一直在「適者生存」。
所以當下以太坊的這場「超進化」,並非易事,但一旦躍遷成功,其生態和地位將發生徹底的重塑。
首先,以太坊將從一個面向 Web3 原生用戶的「應用平臺」,升級為一個面向全球主流經濟體的「算力 & 金融基礎設施平臺」,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將更為牢固,成為事實上的「全球價值結算層」。
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高價值業務(如機構級 RWA、AI 模型驗證、去中心化數據市場)會選擇直接部署在以太坊或其 zk-native 結構之上,形成巨大的流動性池和信任保障。
然後 L2 / Rollups 生態將演化為「協作網絡」,它們不再是各自為戰的「獨立公鏈」,而是與主網 zk 層更深度聯結,專注於提供不同的執行環境(EVM、ZKVM、隱私定製等),最終底層穩定幣、隱私協議、數據預言機、AI 模型市場等子生態有望乘勢崛起,為機構和 AI 提供必要的「中間件」。
總的來看,正在成型的以太坊「第二曲線」,標誌著它從一個「加密貨幣計算層」向「全球信任與結算層」的飛躍——不再只是投機者的樂園,而是快速蛻變成為全球經濟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原語。
畢竟 AI 行業需要它的可信中立,傳統金融需要它的高效合規,ZKVM、AI 團隊和隱私路線圖,是以太坊為滿足這兩種萬億美元級需求而打出的組合拳。
請相信,最好的時代,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