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OneKey 中文 來源:X,@OneKeyCN
最近比特幣的老牌權威的媒體《比特幣雜誌》的技術編輯@brian_trollz 發布了關於其雜誌的代幣和 BTC L2 的「報導資格政策」。其中對 BTC L2 的定義,「無代幣、無信任的提款、無法離開比特幣而運行」——引起了熱論。一起來看看精彩評論區和各大佬回應。
有人在評論區給出了一張關於所有(海外社區在關注的) BTC L2 的排列圖,希望《比特幣雜誌》能夠一一「蓋章」,讓大家知道什麼 L2 能夠被它們報導。比特幣雜誌 CEO 回復到:我們正在尋找一位專職的L2報導作家,他會投入時間來分析這些內容。
有人直接詢問了海外社區比較關注的三個 L2—— Liquid、RSK 和 Stacks,在《比特幣雜誌》編輯眼裡是否算 L2。Spook 的回覆是:「Liquid 和 Rootstock 滿足他們 BTC L2 的所有三個標準,Stacks 不使用非 BTC 代幣作為原生資產(所以不是)。」
可能是看到了相關的討論。Stacks 的聯合創始人@muneeb直接發推表態,認為《比特幣雜誌》完全不會影響 Stacks,並且認為只有最能滿足用戶需求和在自由市場勝出的L2才重要。他提倡讓市場自由發展,大家應該集中精力擴大比特幣市場份額。
有人問道,如果有鏈直接說自己是「側鏈」,而沒強調自己是 L2,那會認為是 L2 嗎? Spook 回復道,完全使用 BTC 作為原生資產的側鏈,可以滿足標準而作為 L2。對於「無法脫離比特幣而運行」,他認為因為這種側鏈需要 BTC 才能運行、或者聯合挖礦,也是符合的。
相較於 Stacks 聯創的理性,Bitcoin Frontier Fund 管理合伙人、披薩忍者聯創 trevor.btc@TO直接表達了「失望」的態度——甚至是挖苦諷刺。
展開來看
他認為這個所謂的標準,直接影響了所有有自己原生代幣的 BTC L2,而且似乎還很「針對」Stacks —— 幾乎每一家在這個領域內有信譽的投資公司和分析師都將 Stacks 與 Liquid 和 RSK 同等的位置。他表示這種舉動會破壞創新,這也是導致過去三年沒有什麼人和機構想在比特幣上構建、投資「酷炫的東西」。
對於 Stacks ,他深入解釋道,Stacks 的去中心化橋和安全機制,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原生代幣。這個代幣為其用戶服務,是出於一個合理且合法的目的。《比特幣雜誌》認為一個第二層必須使用BTC作為本地代幣,否則它就是「壞的」,這種觀點是可笑的,且沒有任何合理的技術或經濟基礎。這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個人意見和政治。
並且,他作為一個已經為比特幣雜誌撰寫了三篇技術評論文章的人,他個人對於「僅僅因為有自己的代幣,把很多新的和有趣的 BTC L2 排除在外」而感到失望。更諷刺的是,他反問道:這些 BTC L2 仍然被鼓勵以數十萬美元的價格贊助《比特幣雜誌》,同時被當作三等公民對待,這有點令人嘗不出味道。這些 L2 能被允許贊助雜誌媒體,但不足以被包括在重要的技術分析中或覆蓋新聞價值和比特幣創新嗎?
後,他表示希望《比特幣雜誌》能夠重新考慮立場,這個立場基於技術和經濟基礎而不是任意的個人意見。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比特幣創新時代,比特幣雜誌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根據任意標準開始排除大量的比特幣建設者。
業內知名投資人 KOL@dotkrueger批評道:現在出臺標準太早了。看起來《比特幣雜誌》在真正的無需信任的 BTC L2解決方案甚至存在之前,就開始在做「 L2 清真測試」。
如果你不夠「清真」,你就會被視為「寄生蟲」。你們怎麼不先寫寫技術挑戰/可能的解決方案呢?
Oridnal 市場 Bioniq 的 CEO@BobBodily幫他們做了個大審查。假設按照他們的標準,那基本上要麼過於理想化做不出來,要麼就能先實現的方案都被排除在外。 下面的評論有人調侃道,基本所有的 ETH L2 都不能叫做 L2 了。
可以看到社區多持負面態度,認為這標準太嚴苛且阻礙創新。其實類似的討論,在以太坊社區已有多次。比如 V 神最開始很支持 Plasmas,後來又改口,在一些問題上甚至多次出現反轉。
所以不論「標準」如何,最後還得交給市場的實踐。引用群友的一句話:「L2 Builder 放心飛,我們韭菜永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