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持股公司買ETH背後:香港上市公迷上虛擬貨幣

作者:謝照青,來源:騰訊新聞《潛望》

香港金融圈正在重新敘事,原本疏遠於傳統金融圈視線的幣圈,成為這一輪新敘事的主流。穩定幣和RWA的概念方興未艾之時,DAT的風又從美國吹到了香港。

所謂DAT,即Digital Asset Treasury的縮寫。在幣圈,DAT通常指的是持有和管理加密貨幣的公司或者實體。在當下的語境中,大多時候DAT對應的則是上市公司實體,其通過公開市場購買比特幣、以太坊或者solana等代幣,業內人士把這一動作稱為「屯幣」,並使這些代幣成為公司核心資產,隨後上市公司股價隨幣價漲跌而波動。在傳統金融圈,他們又這一現象稱為「幣股聯動」。

「幣股聯動是過去這段時間香港二級市場和幣圈的熱詞。」一位美股上市公司負責人如是說,他的上市公司已經持有不少比特幣。

僅8月27日一天,他就參加了8場在港的活動,其中絕大多數都涉及幣股聯動的內容,其中包括在四季酒店舉辦的「香港數字資產上市公司聯合會」成立儀式、新火科技在君悅酒店舉行的論壇,以及幣安創始人趙長鵬在港大的論壇——這些場活動的內容都涉及了幣股聯動。

趙長鵬在現場表示,一些公司的財務部門、上市公司甚至國企、央企等,現在無法直接買入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但是通過DAT模式,這些公司則可以間接持有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這是DAT模式的意義。他也認為,這個群體實際上規模非常龐大,遠比幣圈大得多。他同時也透露了幣安集團近期正積極參與類似的項目。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香港已有獲得國企投資的基金過去這段時間正積極籌劃幣股聯動的項目。一位在港金融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因為國企的錢不可直接投資幣圈有關的基金,但是可以買股票,「持有比特幣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暫時沒有限制」。

公開數據顯示,香港數字資產上市公司聯合會成員公司中的博雅互動、華檢醫療等,已經通過公開市場持有了不少比特幣和以太坊。

一位在「香港數字資產上市公司聯合會」成立大會現場的上市公司代表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其公司後續也有囤幣的計劃。據其了解,協會中不少會員單位也在陸續啟動類似的計劃。公開數據顯示,該協會共有49家會員單位,其中包括9家美股公司、兩家深圳創業板公司,其餘的皆為港股上市公司。

華人圈 幣股聯動熱潮:趙長鵬李林等幣圈大佬紛紛湧入「囤幣」大軍

幣股聯動早在半年多前已在美股市場掀起熱潮。美股上市公司通過公開市場買入比特幣或者以太坊,使公司成為專門囤幣的DAT,其股價隨之跟著比特幣的飛漲,從而在傳統股市中收穫上漲。

美國億萬富翁麥可·塞勒 (Michael Saylor) 是該模式的探路者和成功者。2020年,作為美股上市的軟體公司Strategy(之前名為Micro Strategy)的創始人兼董事長,他對外宣布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負債表。

他的操作非常簡單:發債或發股——籌錢買比特幣——指望幣價上漲疊加公司股票的「溢價」帶來超額收益,即股價上漲。在這期間,股價持續上漲時,Strategy繼續發債或發股融資,再買入比特幣,如此循環。

儘管麥可·塞勒自2020年開始,持續「喊單」多年,但是華爾街的交易員們湧入市場,將該股票當做全球最大的比特幣持有者代表而建倉買入則是2024年,即strategy股價一路上漲之時。

行業人士解釋,因為2024年是比特幣第四次減半(4月20日)後的牛市初期,比特幣價格從年初約45000美元漲至年內高點約103000美元(2024年12月)。MicroStrategy的股價與其比特幣持倉高度相關。

公開數據顯示,自2022年8月首次買入比特幣以來,Strategy股價已經暴漲了約30倍,現在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堪比星巴克——這也遠超了比特幣自身同期11倍的漲幅。截至第二季度,Strategy共持有約63萬個比特幣。

這也讓參與Strategy股票建倉的早期交易員們獲得了驚人的收益。

其他公司也開始競相複製Strategy的策略。幣圈數據公司Architect Partners報告稱,在美股市場,第一季度共有90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有比特幣,而截止第二季度,這一數據為142家。與此同時,2025年上半年共有61家美股上市公司宣布計劃籌集306億美元資金用於購買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其中大部分發生在第二季度。

「幣圈從未出現過的如此大規模的買幣行動。」一位在幣圈深耕多年的美股上市公司負責人在香港表示。他所在的上市公司也持有不少的比特幣。

這股熱潮已經開始蔓延至亞洲,比如日本。公開數據顯示,日本最知名的模仿者為Metaplanet Inc,被稱為「亞洲版的Strategy「。Metaplanet原本是一家曾經努力在日本實現盈利的經濟型酒店公司,於2024年5月轉型首次買入比特幣。截至9月3日,該公司現持有2萬個比特幣,持有比特幣量全球排名第六。

相較於日本的激進,香港的囤幣熱潮才剛開始。公開數據顯示,現港股市場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上市公司是博雅互動。截至8月底,該公司持有量為3670個。

過去這段時間,包括華檢醫療、華興資本以及雲峰金融、酷派等上市公司先後宣布認購以太坊、幣安幣、比特幣等代幣,以作為公司負債表資產。在此之前,港股上市公司中還有美圖、國富量子等少數公司已經持有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資產,但是持有量並不大。

香港數字資產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張華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港股上市公司中,若只計算持有數字資產市值及投入到合規牌照申請和運營涉及的數字資產的市值,總體未超過20億美元。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香港數字資產上市公司協會49家成員單位中,港股上市公司共38家,這40家上市公司大多數都有囤幣的想法或擴大囤幣計劃,包括國富量子。這些會員單位的總市值大概200億美元。但騰訊新聞《潛望》暫未獲悉這些公司具體的囤幣計劃。

在此之前涉足幣圈多年的張華晨相對樂觀,他認為,上市公司才是打通傳統金融和數字資產流動性最好的媒介,港股上市公司現在的持幣量及其市值之間仍有很大的幣股聯動的探索空間。

相較於DAT公司來說,香港的資金端對於囤幣的熱情更高漲。趙長鵬旗下的家辦公司YZi Labs已經開始在亞洲布局,包括香港市場。公開數據顯示,該家辦管理的資產超過100億美元。

過去這段時間,該家辦的負責人Ella Zhang頻繁在亞洲展業,希望加大BNB的囤幣項目及未來生態建設,其中包括8月底公布支持一家名為B strategy的基金公司募資10億美元進行「囤幣」活動。這也是趙長鵬家族在亞洲支持的首家「BNB「版本的DAT公司,至今為止,也是其在全球範圍內提供資金力度最大的一次。

更早之前,YZi Labs也宣布支持華興資本控股1億美元的囤幣安幣(BNB)項目,希望後者可以成為港股的「BNB strategy。不過,華興資本控股在8月22日公布該計劃後,股價從8.6港元每股,小幅升至9.14港元後便開始下跌。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B strategy基金創始團隊中的主要成員常駐香港,但是該「囤幣」項目暫未公布具體的上市公司標的,極有可能是一家美股公司。

一位熟悉YZi Labs的知情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過去這段時間,香港金融圈找YZi Labs談合作的非常多,據其了解可能有幾百人(或團隊),之後可能會陸續落地。

YZi Labs作為出資方給華興資本和B strategy等資管公司提供資金,後者則以自身的上市公司平臺買入代幣,或者尋找一家上市公司為主體,後者再買入代幣。

與此同時,已經常駐香港的幣圈三大華人巨頭之一、火幣創始人李林,也開始摩拳擦掌開始「囤幣」項目。

8月27日,李林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新火科技對外表示將投入5億美元啟動「囤幣」項目,項目規模暫無上限。8月28日下午,新火科技CEO翁曉奇對騰訊新聞《潛望》透露,該項目在香港市場備受歡迎,投資者認購額已經超過5億美元。

除此之外,騰訊新聞《潛望》獲悉,幣圈活躍的華人投資者沈波、美圖創始人蔡文勝等人也都相繼開始涉足「囤幣」項目。

囤幣遊戲的主場在美國,香港更適合連結和募資

「香港的囤幣熱不在資產端,即上市公司標的,而在資金端,即購買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資金。」一位正在籌劃囤幣項目的香港金融圈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很多在港的自己對於加入囤幣計劃非常有興趣,而不是在港股再造一個港版的strategy。

這和港股市場的募資靈活性有關。按照囤幣項目的遊戲規則,上市主體最重要的是募資:發債或發股——籌錢買比特幣——指望幣價上漲疊加公司股票的「溢價」帶來超額收益。在股價上漲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繼續發債或發股融資,繼續買入比特幣,如此循環。

這也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飛輪理論」,一家上市公司買入的比特幣越多,其股價就會漲得越高,從而可以募資更多,以購買更多的比特幣。

「傳統股票交易所有天然豐富的融資工具,這方面,美股市場遠比香港市場靈活。」一位美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也是很多囤幣項目方找他的美股公司合作的原因。

現在美股市場上囤幣項目常用的融資工具除了發債之外,則是發股的PIPE和 ATM(at the market offering)。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相較於其他融資方式,它們靈活性更高,更快速,其中PIPE可快速在幾天內獲得監管審批,且針對非公開投資者進行募資,類似於港股定增。

ATM則需向 SEC 提交註冊聲明(通常為 S-3 表格),說明發行規模與計劃,並接受 SEC 與 FINRA 的雙重監管,但發行可在任何時點進行。

這相當於獲得授信額度後,上市公司可根據市場價格,分階段向公開市場出售股票、實時募集資金,後續賣出股票的行為可持續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募資方式也被稱之為「印鈔機」募資,相對簡單高效。

不過這也有些限制,每年不可通過該模式募資額超過上市公司流通股市值的三分之一。香港主要通過定增、配售和發新股等方式募資,但是每一次募資都需監管審批,且完成完整的審批流程。

就募資工具而言,美股上市公司明顯比港股靈活。以strategy為例,該公司自2024年以來,分別多次通過PIPE和ATM募資,尤其是過去這一年,該公司通過這兩種方式分別募資超過40億美元、240億美元。

截至9月2日,strategy的市值超過988.5億美元,持有比特幣629370個,這些比特幣市值約700億美元,而其持有比特幣的成本每個約7.332萬美元。

「香港依舊是有錢人的天堂,包括幣圈的大佬們,都習慣在港聚聯。」一位紮根幣圈多年的投資者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香港適合大佬們聚在一起攢項目、找錢或者湊錢,但是最後項目落地,得去美國。

過去這段時間,香港落地了許多涉及幣圈的活動,其中活躍的大佬身影包括但不限於孫宇晨、李林、趙長鵬等人。

但是,他們依舊認為美國才是幣股聯動的主場,除了上市主體融資便捷外,美股流動性也整體比香港好很多。這些囤幣公司股價起來後,需要足夠的流動性來支撐。

富豪們的遊戲:單個項目資金規模至少10億美元

一些較為謹慎的投資者認為,現在市場已經開始看到一股不合理的囤幣淘金熱了。這些囤幣公司快速大規模地批量複製strtategy的模式,從傳統金融市場募資,然後購買比特幣等代幣,這成為囤幣項目公司的核心。這當中也包括不少小市值、素質較差的上市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未能如市場預期的速度買入比特幣等代幣的囤幣公司已經開始被部分投資者拋棄,其股價也開始下跌。

最顯著的案例則是全球第六大比特幣買家日本的 Metaplanet。該公司的股價自6月中旬最高1895日元每股,跌至9月2日收盤的價853日圓,下跌超過50%。在此之前,2025年初,該公司繼宣布轉型為囤幣公司後,其股價一度漲幅超過4倍。

9月1日,該公司宣布,獲得股東批准,通過一項融資提案,在股價大幅下跌後,可通過發行優先股籌集至多555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以拓寬其融資渠道。

該公司還任命了川普的兒子Eric trump為新成立的顧問委員會成員——這相當於邀請Eric trump以名人效應,一起「喊單」,這是非常典型的幣圈玩法。效果如何,暫不知曉,但是就9月2日的市場表現來看,Metaplanet的股價不為所動——短暫看來,他們的名人喊單並未湊效。

這對陸續進場囤幣遊戲的後來者也是一種警示,要把美國作為囤幣遊戲的主場:華爾街+幣的遊戲,需要足夠大和足夠流動性的市場來承接,而日本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市場。

「小金額做囤幣項目意義不大了。」多位正在籌劃囤幣項目的在港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囤一種頭部幣,並且儘量做到囤幣量和市值前三名,「排名再排後,其實意義不大。」他們一致認為,10億美元的囤幣項目規模才有機會跑至市前三。

一位正在準備囤幣項目的資管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一個好的囤幣項目,需要「三個靠譜」,即靠譜的代幣底層資產、靠譜的項目支持方(可理解為代幣基金方,比如BNB的則由趙長鵬家族支持)、靠譜的團隊——這也是為何當下上百個團隊「圍攻」趙長鵬家族辦公室,希望獲得支持的原因。

較為激進者更是認為,若是沒有大量資金囤的代幣,就意味這些代幣可能要被市場拋棄。現在囤比特幣的上市公司已經非常多,第一名的strategy市值已經超過988億美元。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現在香港下場的大佬們暫未決定囤比特幣,更多則選擇BNB、以太坊、Solana等幣種。比如馬雲持股的雲峰金融、新火科技旗下的囤幣基金,主攻方向都是以太坊。

此前9月2日,雲鋒金融公告,董事會已批准在公開市場購買以太坊作為公司儲備資產。截至公告日,集團已累計購入1萬枚ETH,總投資金額為4400萬美元(約人民幣3.14億元)。

新火科技CEO翁曉奇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相較於比特幣來說,以太坊的囤幣項目溢價空間更大。

公開數據顯示,以太坊囤幣公司市值第一的為bitmine,截至9月2日,其市值77.5億美元,持有171萬個以太坊——遠低於strategy的近千億美元市值。美國知名投資人「木頭姐」Cathie Wood旗下的方舟投資(ARK) 買入了bitmine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股票,其中包括過去幾日bitmine持續下跌後,ARK繼續買入的3000多萬美元。

一位曾於過去這段時間不停買入bitmine的香港傳統機構投資者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囤幣項目在美國過熱,即使是持有以太坊最多的bitmine股價漲幅也出現乏力,其他幣種包括幣安幣在內,可能也會面臨這樣的狀況。

他並不認可「只要有更大規模的資金下場、併集中囤某一個代幣,股價就一定爆漲」的看法。

相應地,他的觀點更加悲觀:暫時看不清囤幣項目的未來,畢竟這些上市公司通過傳統金融市場募資到更便宜的錢,買入市場價的比特幣等代幣,但實際上,這些公司並未真正產生營收,比如strategy的營收只有1.5億美元,而市值相同的星巴克,營收則超過75億美元。

他更擔心的是,現在比特幣處於上漲期,幣股聯動的邏輯看起來是正確的,一旦比特幣開始下行,這些囤幣公司將會怎麼辦?

正在湧入瘋狂囤幣的上市公司,或許並不想知道確切的答案。

  • Related Posts

    幣股隱藏伝記:DAT模式的股權稀釋與無限後手護城河

    作者:danny  來源:X,@agintender 假設幣…

    丟失、遺忘或死亡 比特幣比想像的更「稀缺」?

    作者:龍玥,華爾街見聞 比特幣的供應上限是2100萬枚,但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加密貨幣的下一篇章:從野蠻生長走向主流應用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加密貨幣的下一篇章:從野蠻生長走向主流應用

    對以太坊精簡共識的Roadmap的一些見解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對以太坊精簡共識的Roadmap的一些見解

    幣股隱藏伝記:DAT模式的股權稀釋與無限後手護城河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幣股隱藏伝記:DAT模式的股權稀釋與無限後手護城河

    貝森特向美聯儲發難:必須採取溫和適度的長期利率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貝森特向美聯儲發難:必須採取溫和適度的長期利率

    穩定幣監管雙城記:香港守規 美國放飛?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穩定幣監管雙城記:香港守規 美國放飛?

    丟失、遺忘或死亡 比特幣比想像的更「稀缺」?

    • By jakiro
    • 8 9 月, 2025
    • 0 views
    丟失、遺忘或死亡 比特幣比想像的更「稀缺」?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