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rypto_Painter 來源:X,@CryptoPainter_X
這幾天看到了很多有關「關機價就是底」的言論,然後我專門發了一條推和大家討論這個事情,獲得了不少討論,於是我決定好好的研究一下 BTC的礦工經濟學!
警告:這篇文章涉及的內容有些晦澀難懂,建議收藏慢慢看,我會盡力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如果你對挖礦底層的數學原理比較熟悉,建議從第二部分開始看;
一、 討論礦工之前最好先知道BTC挖礦的底層邏輯;
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名詞,理解他們才能理解挖礦背後的數學邏輯,我們從易到難,慢慢來;
A.BTC及其區塊鏈的本質;
天天做投機交易的各位想必沒有幾個真正關心BTC和區塊鏈的作用吧?畢竟大家關心的都是價格的漲跌…
首先,BTC的發明本質上是用來傳遞價值(轉帳)的,而其背後的區塊網絡則是用於確保傳遞價值的這個過程實現去中心化下的安全、穩定及不可篡改,
區塊鏈的設計, 本質上就是一個「分布式記帳系統」 ,由鏈上所有礦工共同完成的同步記帳;
B.區塊;
記帳的內容會被打包在「區塊」中,比如我轉給你10個BTC,你又轉給我2個BTC等等,這些轉帳信息是一個區塊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每一個區塊,其實都是一串長長的字符串,其中包括字符串的頭部、帳單信息、時間戳以及 隨機數;
這些區塊按照平均每10分鐘生成一個的速度,形成了區塊鏈;
C.礦工;
中本聰為了使這個網絡能夠穩定運行,於是為打包區塊的人設計了獎勵,獎勵分為「轉帳手續費」+「區塊獎勵」,礦工維護這個網絡的同時,就能夠獲得這些獎勵;
但是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每個區塊打包時,僅能有一個人能夠獲得獎勵,手續費很低的時候,大家都想要區塊獎勵,那麼應該給誰呢?
於是就有了「工作量證明」的競爭機制;
D.工作量證明POW;
礦機挖礦時到底在幹什麼?答案是「在猜數字」;
BTC採用SHA256算法進行加密,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轉帳信息和區塊信息通過SHA256算法轉換為一串長度為256個字節的數字,比如0000000….1101000010這樣;
這串數字其中的前n位數字是0,後面的數字則代表了區塊信息的數位化(不論是字母還是字符都可以數位化);
礦工要做的事情非常簡單,那就是通過不斷嘗試隨機數,並帶入SHA256的哈希函數中去做逆向嘗試;
但SHA256的算法原理註定了這是一個只能靠不斷重複嘗試找出答案,而沒有任何捷徑的過程(量子計算除外);
所以大部分礦機在大部分時間裡就是在試錯,因頭每個區塊中的隨機數不可知,那麼礦機就需要逐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中,礦工持有的算力越大,礦機越多,就越有可能試出那個正確的答案,從而獲得打包區塊的權利;
因此,工作量證明POW本質上並不是代表礦機的全部算力都為區塊網絡提供了這些工作,而是只有極小的一部分真正用於記帳,大部分礦機及算力至始至終都在做著和其他礦機「內卷」與「競爭」的工作;
E.挖礦難度;
還記得區塊數字串中前n位的數字0嘛?這裡的n就是挖礦難度,中本聰設計的難度機制是為了確保每10分鐘出一個塊,當整個網絡的算力提升後,n值就會提升;
因為同樣是猜數字,前面的0越少,那麼就越容易猜出來,而0越多,符合條件的隨機數就越難猜出來,那麼出塊的時間間隔就會增加;
通過網絡不斷自我調節n的數值,BTC的區塊網絡就可以實現出塊頻率總體穩定的結果;
進一步說,當全網算力提升到很高的水平時,那麼挖礦難度也會相應提高,如果之前你的礦場佔據全網33%的算力,那麼每10分鐘你獲得出塊權力的概率就是33%;
而當全網算力上漲後,你獲得獎勵的概率就會降低;
從這個邏輯出發,你會發現整個BTC的挖礦行業裡,幾乎所有人、所有礦機,最終都是在為了那每10分鐘出現一次的獎勵而相互競爭;
算力戰爭就是這麼開始的;
F.減半
這個大家肯定都知道,由於每10分鐘出一個塊,而中本聰設計每出210000個區塊後,區塊獎勵會減半,那麼平均下來就是每4年,獎勵減半一次;
但是這個過程中,由於難度調節並不是實時的,所以出塊的間隔總是會有略微差距,尤其是當算力長期增長的時候,下一次的減半時間就會略微提前;
減半之後,礦工的收益就會減半,聽起來礦工一定很難過,但其實不然,由於市場供需原理的存在,供應減半,基於這層邏輯下的需求不變,那麼BTO的價格就會上漲,而礦工們的算力基於摩爾定律,也會保持增長,所以最終算下來,減半之後礦工們的收益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當然,不更新礦機,不增加算力的礦工們,收益絕對會減半…
講完了前情提要,接下來可以好好講講礦工經濟學下的供需邏輯了。
二、礦工們的底層供需邏輯;
首先可以明確的一點就是:礦工挖礦的核心訴求是什麼?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賺錢!
在BTC的遠古時期,我相信肯定會有諸如「為了BTC網絡穩定」而運行礦機的人,但是時至今日,我可以肯定所有正在運行礦機的人或企業,其最終目標僅有一個「賺錢」或「賺幣」。
如果你贊同這一點,就可以繼續往下看;
基於這個市場默認的先決條件,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礦工對這個市場來說,都是創造供應的一方,說人話就是,他們是BTC的生產者以及網絡維護者;
不考慮早期巨鯨或散戶機構們的交易行為,單純從網絡供需的角度來說,這個市場中只有礦工是賣方,剩下的所有人都是買方;
因此供需雙方的角色就可以確定了,只要你不是礦工,那麼對於BTC市場來說,你就是需求方,而只要你是礦工,那麼你就是供應方;
再次強調,這裡沒有討論市場交易行為下的買入賣出,我是單純從礦工供需角度上做的分析結論;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從BTC早期市場入手,來理解這段歷史中的價格走勢了;
階段1:BTC的遠古時期(2010-2014);
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沒有便捷的交易平臺,挖礦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極客」、「早期建設者」以及極其少見「先見者」。
不用懷疑,在那個只需要古董筆記本電腦就能挖礦的時代,每10分鐘50枚BTC的獎勵,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讓你成為今天所謂的巨鯨:
但是,持有這些BTC的人,並不是來投機的,而是真正帶有某種理想主義觀念的早期參與者,所以他們的賣出行為很少見(除了買披薩那位),而買入行為也比較少;
這導致了BTC的二級市場流動性極差,有人願意買,價格就會暴漲,有人願意賣,就會暴跌;
如圖所示:
在2010年間,有記錄的BTC價格分別出現了50%的跌幅和284倍的漲幅以及94%的跌幅;
這個時候,整個BTC市場中的賣方只有礦工,而買方也是因為看好這個技術及網絡的未來,進行風險投資的長期持有者,那個時候BTC的價格長期處於100美元以下;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也就是BTC價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並帶來了大量媒體及民間關注,同時門頭溝因為黑客事件而倒閉後才算結束;
可以看到,這4年裡,由於市場的整體供需關係處於供應極少,但需求逐步增加的過程,出現了極為誇張的牛市,BTC從0.01美元上漲至1000美元,帶來了1萬倍的漲幅;
但也正是這種誇張的漲幅,透支了後續牛市的一部分潛力;
階段2:BTC進入民間(2014-2018);
目前我們了解到的絕大部分幣圈老人,都是在這個階段接觸BTC的,而BTC挖礦真正從小眾產業變為一個行業,也是在這個周期裡實現的;
二級交易所在門頭溝倒閉後,開始逐漸出現,這給BTC的市場流動性帶來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基於減半周期理論進行投資的人群依然很少,這個階段裡,是投機資金大量入場的時間段;
比如2017年的瘋牛,很大原因就是來自BTC在韓國的風靡,以及那段時間朝韓關係的緊張,不過這也為韓國成為炒幣大國打下了基礎;
而在這個階段裡,礦工們已經出具規模,比特大陸的黃金髮展期就是從2014年開始的,不過這個時候大部分礦工都是以民間性質為主,礦企的存在並不多,更多是以小型創業公司為主;
與此同時,BTC的全網算力(Hash Rate)在這4年裡從0.005EH/s飆升到了14EH/s,翻了2800倍!
這些大量增加的算力,不再是階段1那樣的信仰者和網絡維護者了,階段2的礦工目的明確,就一個字「賺錢!」
因此BTC市場首次感受到了來自礦工的拋壓,這導致階段2的牛市高點(20000美元)從上輪牛市1000美元高點算,僅僅上漲了20倍…
從供需角度來說,因為階段2的需求方依舊是來自民間及個人資金,但供應方從挖了不賣的早期礦工轉變為了有盈利目標的新礦工,因此供需層面上的變化導致了價格動力上的不足,但這依日確立了2017年的牛市是BTC歷史上最具有造富效應的牛市;
從漲幅比例上來看,階段2對比階段1雖然縮水嚴重,但是從價格基數上來看,這輪生市的意義十分巨大!它為後續階段的機構入場打好了基礎;
階段3:BTC進入機構市場(2018-2022);
這個階段是絕大部分人都了解的一個階段,BTC從2019年開始陸續獲得了一些投資機構的布局,在2020年疫情過後,華爾街開始大舉入場,這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特斯拉)、對衝基金、投資機構等等,華爾街的入局導致BTC與美股之間產生了明顯的相關性;
隨著美聯儲史無前例的大放水,一輪水牛應運而生,相較於階段2的歷史高點(20000美元)來說,階段3的價格高點漲幅比例再次嚴重縮水,僅有3倍多…
在這期間,BTC的全網算力從14EH/s攀升至200EH/s,翻了14倍,而挖礦主體從個人小作坊式的礦工,逐步轉換為大規模的礦企,更值得留意的是,算力主體的地理位置也從電價便宜的中國轉移到了電價相對較高的美國。
市場來自礦工的拋壓與之前區別不大,小型礦工與大型礦企在「賣幣」這件事情上都有著不可抵抗的原因,那就是礦機的更新換代,唯一不同的是,自從大型礦企的出現之後,由於有了上市的這個融資渠道,導致小型礦企的競爭力逐步下降。
因為大型礦企可以從二級市場和股票市場獲取大量的融資,這些資金可以確保這些礦企即使不賣出BTC,也能有足夠的資金完成礦機的更新,因此相較於動不動就缺乏流動資金的小型礦企來說,越來越多的算力被這些巨頭所壟斷,生存條件也在逐步惡化;
但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不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最終盈利的渠道還是來自BTC的價格漲幅,也就是說,大型礦企雖然不需要在熊市裡賣幣回籠資金,但最終還是需要在某些合適的價位進行出貨的,畢竟作為企業,最終還是要有收入的。
如圖所示:
階段3中,BTC市場價格出現較大跌幅前後,總有礦工大額流入交易所的身影;
階段4:BTC合規化之後(2022至今);
最近2年的行情我就不分析總結了,2023年BTC現貨ETF通過之後,整體二級市場的運行邏輯已經與美股高度相似了,但礦工的影響依舊存在,上面那張圖很清楚的說明了問題;
從2021年的頂部開始算,BTC的全網算力從200EH/s攀升至了742EH/s,翻了3倍多,但新高價格相對頂部來說,僅僅高出了7%…當然,這僅僅是目前的狀態,畢竟BTC這輪牛市是否見頂還很難說。
如果按照4年見一次頂的規律來說,BTC真正築頂的時間應該在2025-2026年。
不過就當下而言,不斷破新高的哈希率與價格相對的漲幅來說,儼然一副僧多粥少的態勢。
現在這個階段,市場的主要供應方已經不再單純是礦工了,由於時間與低位籌碼的堆積,早期買入者及持有低位籌碼者也會成為潛在的供應,大部分的BTC的都已經進入流通狀態,未被挖掘的BTC佔比已經很小了;
雖然供應方增加了新的力量,但需求方也一樣,ETF的通過帶來了強勁的買盤,只不過這些需求與早期階段那種囤幣信仰者完全不同了,當下市場的供需雙方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賺錢;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猜測,BTC似乎已經正式結束了大部分資產或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野蠻增長的時代可能隨著ETF,也就是最終需求方的加入而結束了;
接下來的10年,BTC更可能成為同時兼具美股與黃金兩種資產屬性的新類資產,也就是一邊受到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另一邊受到宏觀貨幣政策的影響;
而早期那種巨鯨拉盤砸盤,獨立於傳統金融世界的純淨資產網絡的願景已經消失,從這一層面上來說,中本聰的理想確實破滅了。
以上便是我從供需層面,結合礦工群體的發展對過去14年裡BTC的歷史結構進行的復盤,有了這些認識,我們便可以討論這篇文章的最終問題了;
「
三、礦工關機價到底對市場有沒有影響?
答案是:沒有影響。
如果你把上面的長文全部閱讀完了,就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礦工的關機價對市場價格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反而應該是市場價格會緩慢影響礦工的關機價;
我們舉例說明:
假設BTC價格10萬美元,而礦工平均關機價在5萬美元,這個時候礦工賺錢,擴大投資,增加算力,相互內卷,於是BTC的全網算力逐步提升,難度開始增加,也就是最開始提到的n會越來越大;
隨著難度增加,算力增長速度較快的大型礦企幾平不受影響,但算力增長較慢的小型礦企就會面臨收入減少的壓力,因為作為分母的全網算力增加了,而作為分子的自有算力增長幅度趕不上分母的增速,就會導致收益下降。
收益下降不可怕,可怕的是與此同時幣價下跌到了7萬美元,區塊獎勵減少疊加幣價下降,雙重因素影響下,小型礦企收益會斷崖式下降;
收入減少後,支出並沒有減少,因為這個過程還需要想辦法擴大算力才行,否則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小型礦企只能通過購買新礦機或優化電費及縮減維護開支下手,這個過程依舊需要資金,怎麼辦呢?
於是只能賣幣。
而大型礦企則不需要,首先它的自有算力增長最快,其次它們大部分屬於上市企業,擁有良好的融資渠道來支撐,因此他們的收益只會受到幣價下跌的影響。
再說小礦企,由於他們的賣出,可能會導致幣價的進一步下跌,當然這個層面的影響可能很小,我們就假設是什麼宏觀原因導致幣價進一步下跌好了。
隨後價格跌至48000美元,大量小型礦工平均關機價被觸發,於是不得不關機,由於關機導致了大量算力消失,BTC的網絡就會自動下降難度,也就是縮減n值的大小;
當難度下降後,同等算力下獲得區塊獎勵的概率就會增加,統計學角度來說,收益就會增加,於是關機價就會下移;
假設價格出現進一步下跌,同樣的邏輯還會生效,更多的老礦機被迫關機,難度進一步下降,於是關機價也進一步下降,只不過由於逐利的本質存在,關機價總是會在被跌破後跟隨市場價格,且略高一些;
我們會發現,在這個特殊過程中,並不是關機價影響市場價格,而是市場價格影響關機價;
再說另一個問題:價格跌破礦工平均關機價後,礦工就會選擇直接買幣而不是挖礦?
這個邏輯存在兩面性,對於小型礦企來說,他們挖礦賺幣的最終目的是賣幣賺錢,所以當價格跌破關機價後,選擇買幣是一個不符合邏輯的行為;
但如果你是一個手握大量現金的機構或富豪,想要長期配置BTC,又不想買入價格偏高的BTC,那麼自建礦廠進行挖礦,就能確保這份投資可以長期帶來穩定的BTC回報,當關機價被跌破後,直接買幣就成為了更加划算的選擇,因此這個時候會出現一定市場需求;
而對於盈利為主的小型礦企,如果手上還有錢,那就應該去買關機價更低的礦機而不是買幣,對於礦工來說,之所以選擇挖礦,就是因為BTC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裡的價格都比礦工平均關機價要高,因此挖礦可以獲得低於市場平均成本的籌碼。
也就是說,挖礦本質上屬於一種遠期套利策略;
四、最後一個問題:關機價是多少?
如果先前的內容你有跟我一路探討下來,你就會發現,關機價本身就是一個難以確定的數值,站在礦場老闆的角度來說,一臺礦機的關機價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1.電價;
2.維護費用;
3.工程師人員費用:
4.BTC網絡難度;
5.礦機設備折舊;
還有很多因素我並不太了解,如果你是位礦工,歡迎補充,但我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每個礦場的平均關機價都不同,而基於礦商提供的關機價來分析二級市場的價格底部其實非常難。
與其關注市場的關機價是多少,不如關注BTC的全網算力是否有出現明顯的下降;
這張圖裡明確的標註出來了過去兩輪周期中全網算力出現明顯下滑的時候,除去減半和中國政府清退以外,你會發現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幣價先出現下跌(市場原因),隨後算力才開始下降;
這也印證了上面的邏輯,只有當算力下降,難度才會下降,從而會導致平均關機價下降。
既然每個人的關機價都不一樣,因此基於關機價判斷底部的邏輯自然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