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還有多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我一直在思考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行業的未來前景。目前,這個市場已經發展得非常龐大,各種幣加起來的總U市值已超過四萬億,用戶規模也達到了數億級別,幣安公開的註冊用戶接近3億了。

但與此同時,韭菜們都感覺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似乎有些停滯不前,或者說沒有新的敘事,炒meme都炒了好幾年了。

  • 這個行業的用戶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嗎?

  • 整個市場的總市值是否還有持續的增長空間?

  • 更重要的是,未來這個領域裡還會湧現出哪些真正具有顛覆性的新商業模式?」

總結最近的思考,我想出了一條稱之為「內核擴展」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在任何一個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中,我們總能發現一條隱藏的主線,我願稱之為「內核」。

這個「內核」不是指具體的技術或產品,而是指引發行業爆發的最真實、最根本的需求。它是一種原始的驅動力,一旦被點燃,就會像一個引力中心,吸引資本、人才和創造力湧入,並圍繞它衍生出海量的業務形態、生意模式乃至全新的商業生態。

要理解一個行業的過去和未來,就必須看懂它在不同階段的「內核」是什麼,以及它如何演變。加密貨幣和網際網路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兩個絕佳的觀察樣本。

一、 加密貨幣的內核演變:從「藏」到「玩」再到「用」

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到現在一共是16年的發展史,我覺得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三個內核。

內核一:反審查的價值存儲(約2009-2019)

行業誕生的第一個十年,其最強勁、最真實的內核需求,是 對傳統金融體系的繞過與對抗 。這表現為兩大類:一是「藏錢」,即對資產(無論是灰色還是合法)的絕對自我主權和抗審查的存儲需求;二是服務於「黃賭毒」等灰色地帶的無許可、匿名、無國界支付。

不好意思,我真心認為,加密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最原始的內核就是這麼的黑暗。

圍繞這個黑暗的內核下,整個行業的一些關鍵性特點如下:

  • 主要 商業模式 開交易所,挖礦,發幣,出入金。好像最初的幣圈十來年主要就是幹這些,雖然在2016年的以太坊帶了一些新的東西,但都是為下一個內核孕育的初期。

  • 代表組織/代幣: 比特幣 (BTC)、主流交易所ok\huobi\binance\bitfinex等、礦機和礦場,烤貓\比特大陸等。

  • 普通人的機遇: 持幣和挖礦。在大眾認知之外 早期持有行業的核心資產是普通人最大的紅利 。普通人可以通過 購買並持有比特幣 (HODL)或在早期 使用 CPU / GPU 挖礦 ,捕獲了行業誕生初期的巨大紅利。

  • 市場規模: 其代表 比特幣的市值 ,在這一時期的末尾已 穩定在數千億美元 量級,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和基礎設施建設。整個行業在最初的十年,整體市場規模也就是在千億這種量級。典型的行業早期階段特徵。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最堅定的密碼朋克、暗網用戶、以及真正依賴其進行灰色交易(黃賭毒)或資本管制的群體。我感覺這個群體是很小的,全球算起來應該就是論萬算,頂多十多萬的規模。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更廣泛的群體,他們 認可 「抗審查」和「數字黃金」的敘事,但不參與核心的灰色應用。他們是投機者、早期投資者和礦工。這個群體的規模是核心用戶的 數百倍以上 ,我覺得在2017年牛市頂峰,這個外圍生態的 總持幣地址數達到了千萬級別, 在最初的十年,幣圈真實的用戶數量應該就是千萬級別。

內核二: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約2020-2024)

當資產被成功地「藏」在鏈上之後,新的需求誕生了:「我能不能讓這些錢『生錢』?」。內核一解決了「存」和「轉」,內核二要解決的是「借」、「貸」和「交易」。市場需要一套無需許可、可組合、全天候運行的金融系統,「DeFi」內核應運而生。

  • 典型的 商業模式 各種defi協議,最經典是自動做市商(AMM)的交易手續費(如Uniswap)、借貸協議的利差(如Aave)、rollup-L2;流動性挖礦,各種farming;發幣做項目,這個好像以前是現在是未來還是一直的主流商業模式;私募投資理財等。這期間還是進一步擴大了上一個內核下的商業模式,就是交易所,成就了binance和coinbase這樣的大型交易所。還有出入金業務成就了像USDT、USDC這樣的穩定幣。

  • 代表組織/代幣: 以太坊 (ETH) (作為DeFi的底層平臺)、 Uniswap ( UNI ) (DEX代表)、 Aave (AAVE) Maker (MKR) (借貸代表);投資理財板塊還成就了像灰度這樣的組織;Tether(USDT)和Circle(USDC)

  • 普通人的機遇: 持幣依然是這一內核下的主要普通人的機會,除了BTC,ETH也還可以。另外普通人還可以從「持有者」變為「 參與者 」,搞各種farming和空投,通過參與金融遊戲來獲利。如果說程式設計師也是普通人,在這一內核下程式設計師還有很多工作機會的。

  • 市場規模: 「DeFi Summer」引爆了鏈上金融。在頂峰時期,DeFi協議的總鎖倉價值 (TVL) 超過了1800億美元,行業進入了萬億市值階段。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真正與智能合約交互的群體——「DeFi農民」、流動性提供者 (LP)、借貸者和鏈上交易者。我感覺這個群體的真實人數並不高,從鏈上數據來看往高了估算應該就在百萬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在交易所(CEX)上購買DeFi代幣、持有ETH但未參與鏈上交互、或僅僅是關注DeFi敘事的更廣泛投機者。這個群體的規模被DeFi的造富效應極大放大,推動全球加密貨幣 總持有者(外圍用戶)達到了數億級別

內核三:穩定幣與支付(約2024年至未來)

在投機泡沫破滅後,市場開始尋找真正的、可持續的價值。這個內核的需求是 將區塊鏈的效率優勢(即時、全球、低成本)與現實世界的穩定性相結合 。用戶需要的不再是投機品,而是一個 穩定的、高效的、可編程的「錢」 ——「支付內核」登場了。

最重要的還是合規化的推動,總得找出除了賭博之外的內核才能合規啊。隨著美國政府批准各種幣ETF,和推動穩定幣立法,整個幣圈應該是發育出了新的內核。

關鍵的是,我覺得這個支付內核現在是剛剛起步,如果要拍腦袋算,我覺得才走了不到10%,未來還有10倍增長。

  • 商業模式 穩定幣發行商通過儲備資產(如美債)賺取利息;支付網絡收取B2B跨境結算的手續費;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的服務費;各種理財私募組織,像典型的灰度和微策略;這一階段老牌交易所如binance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 代表組織/代幣: Tether (USDT) Circle (USDC) (作為支付媒介和儲值工具),穩定幣已經從最初的出入金承載者變成了支付為核心了;灰度、微策略。

  • 普通人的機遇: 好像還是持幣和各種defi協議的挖礦,搞空投擼羊毛這些。另外,還有一些中國和美國人可能體會不深的,很多小國政府發行的貨幣沒有公信力的,其國民可以通過持有穩定幣來規避本國貨幣的通脹。還有很多做國際貿易的可以使用穩定幣進行跨境結算,能極大降低成本。

  • 市場規模: 這是一個正在爆炸的內核。僅 穩定幣的總市值就已超過2000億美元 ,其發行商(如Tether)持有的美債已超過許多主權國家。而整個行業也是穩居小几萬億美元的市值。但這個支付內核還在繼續發育,我估計未來五年,穩定幣本身就可以突破5萬億,穩定幣的市值佔比大概率會成為幣圈市值的大龍頭。而整個行業的的總市值應該可以突破10萬億。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就單純論支付內核來說,真正的核心用戶可能是真正將穩定幣用於「支付」和「抗通脹」的群體。他們是新興市場(如阿根廷、土耳其)的儲戶、使用USDT進行跨境貿易的B2B企業主和自由職業者。這個核心群體的規模我猜不著,chatgpt給的答案是達 數千萬至上億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按慣例給核心內核用戶乘個100,這就達到了10億規模了。這是在加密生態內將穩定幣用作「交易籌碼」或「避險工具」的投機者,以及關注RWA賽道的機構投資者。這個內核的真正潛力在於,它可以將 全球數十億 無法獲得良好銀行服務或飽受通脹困擾的人群,轉化為其核心用戶。隨著支付內核的進一步發展,突破10億用戶應該不成問題。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話,那現在這個階段看整個幣圈的發展,可能還有5到10倍這種空間,總市值和服務的用戶群體都有5到10倍的空間。但你要說具體哪個幣能漲10倍,我覺得就猜不著了。

所以整個行業可能還有大的發展空間。

為了更加說明問題,我們拿熟悉的網際網路行業來分析一下。

二、 以網際網路為鑑:五次「內核」的躍遷

加密世界的演變還是現在進行時,而網際網路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內核」迭代範本。

(下面的數據包括市值和用戶量,都是用Gemini和GPT5估算的,我覺得量級是正確的,大家就湊合著看吧,反正沒法證實和證偽)

內核一:信息與灰色地帶(1995-2005)

最早的一代網際網路,其內核表面上是「信息溝通」。但一個不可忽視的早期驅動力其實是灰色內容(如「小黃片」)。誰也別笑話誰,現在光偉正的網際網路早期就是為了小黃片出現的,它解決的是人類對原始欲望和無過濾信息的渴求。

我感覺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初,大小城鎮的電腦城到處都是賣光碟的,在汽車站地鐵口抱個小孩的大妹子低聲問你要不要碟。當年的校園網,和各種區域網,最流程的ftp伺服器裡的資料大家點開n層文件夾的真正目標就是那些xxx。

看加密貨幣和網際網路的早期,小黃片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啊。哈哈。

網際網路在這一最初的內核期間的關鍵特徵如下:

  • 商業模式 門戶網站的 早期橫幅廣告 、ISP的 撥號訂閱費 (如AOL),以及驅動這一切的 PC硬體銷售

  • 代表公司: AOL (美國在線) 雅虎 (Yahoo!) 網景 (Netscape)、我們熟悉的搜狐sohu、新浪sina

  • 普通人的機遇: 信息 套利 與早期投資 。最直接的獲利方式是 購買 科技股 ,或通過 搶註和倒賣域名 獲得了第一桶金。當時我有一堆5位數的QQ號,這玩意後面老值錢了,可惜當時沒有密碼找回功能。

  • 市場規模: 催生了第一次網際網路泡沫。其代表性的 納斯達克指數 在2000年頂峰時市值超過5萬億美元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早期網際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和「建設者」,包括BBS版主、FTP站長、個人網站製作者以及灰色內容的積極傳播者和消費者。這個群體是網際網路文化的源頭,規模在 百萬級別 。我的印象裡,在2000年初,站長這個角色還是很吊的存在。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被「信息獲取」和「溝通便利」(如E-mail)吸引的更廣泛大眾。他們是AOL和雅虎的「小白」用戶,是這個內核的主體。到2005年,這個外圍生態(即全球網民)首次 突破了10億級別

內核二:生產力與辦公(2005-2010)

大約在2005年前後,網際網路和PC行業迎來了「辦公內核」。以Office、AutoCAD、Photoshop為代表的生產力軟體成為了行業最堅實的底層需求,讓「買電腦」成為一件「正經事」。

那時候滿大街都是五筆培訓班、Office、photoshop、CAD、網頁三劍客啥的培訓廣告。

  • 商業模式 軟體授權 (Per-Seat License,即按席位收費)、企業級服務合約、以及銷售搭載軟體的高利潤PC和伺服器;還有,培訓班。

  • 代表公司: 微軟 (Microsoft) (憑藉Windows+Office的絕對統治)、 Adobe (設計套件)、 英特爾 (Intel) 戴爾 (Dell) (提供硬體基礎)。

  • 普通人的機遇: 掌握「數字技能」實現職業躍遷 。這個內核的紅利體現在 人力資本增值 。普通人通過 學習Office、 Photoshop 等專業軟體,成為了新時代的高薪職業(白領、設計師)。在2006年,我和另外兩個人用AutoCAD硬是取代了30名工程繪圖師,讓我記憶深刻。

  • 市場規模: 奠定了 微軟 等公司未來 萬億(美元)市值 的現金牛基礎。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依靠專業軟體(如Photoshop, AutoCAD)為生的「創意階層」和工程師,以及在金融等行業中深度使用Office(尤其是Excel)的「高級白領」。這個群體定義了「數字技能」的價值,規模在 數千萬至上億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全球所有需要使用電腦進行基礎辦公和學習的「知識工作者」和學生群體。他們使用Word、PPT和基礎的Excel。這個龐大的外圍用戶構成了微軟的護城河,其規模達到了 十億級別

內核三:流量與注意力(2010-2020)

隨著社交網絡的爆發和電子商務的成熟,網際網路的內核切換為「流量生意」。「流量」本身成為了內核,核心邏輯是聚合海量用戶注意力,然後將其變現。

  • 商業模式 數字廣告 (特別是精準定向廣告)和 電子商務 (平臺佣金或自營銷售)。

  • 代表公司: 谷歌 (Google) (搜索廣告之王)、 Facebook/Meta (社交廣告之王)、 亞馬遜 (Amazon) (電商之王)、騰訊、阿里、拼多多。

  • 普通人的機遇: 成為內容創作者或流量運營者 。這是普通人「個體崛起」的黃金時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 運營自媒體 (博主、YouTuber)將自身影響力變現,或通過 開設電商網店 「淘金」。

  • 市場規模: 這是創造「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 和 Google)的時代。這個「注意力經濟」內核催生了數家 市值均超過萬億美元 的超級巨頭。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注意力經濟」的「生產者」,即 內容創作者 (YouTuber、博主)、 自媒體運營者 電商賣家 。他們是「流量內核」的發動機,這個群體的規模在 數千萬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注意力經濟」的「消費者」,即在社交媒體上「刷信息」、在搜尋引擎上「查資料」、在電商平臺上「買東西」的 海量普通用戶 。這個外圍生態(即Facebook、Google等平臺的用戶總和)的規模達到了 20-30億級別

內核四: O2O 與連接(2015-2022)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特別是GPS和精準地圖的成熟,催生了O2O(Online-to-Offline)內核。它要實現的是線上世界與線下物理世界的無縫「連接」。

  • 商業模式 「抽成」或「提成」 (Take-rate) ,即平臺作為中介,從其促成的每一筆線下交易(如打車、外賣、住宿)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 代表公司: Uber (優步) Airbnb (愛彼迎) 、滴滴打車以及 美團

  • 普通人的機遇: 加入「零工經濟」平臺 。普通人可以 成為Uber/滴滴司機 外賣騎手 Airbnb房東 ,將自己的資產或時間「上架」到平臺來直接獲利。

  • 市場規模: 催生了 一批市值高達數百億乃至千億美元 的上市公司,並徹底重塑了餐飲、出行和酒店等傳統行業。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零工經濟」的「供給端」,即 Uber/滴滴司機、外賣騎手、Airbnb房東 。他們是O2O平臺的核心資產,是真正將線下時間/資產「連接」到線上的人。這個群體的全球總規模在 數千萬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零工經濟」的「需求端」,即所有使用智慧型手機點外賣、打車、預訂服務的 主流城市消費者 。這個外圍生態的用戶群高達 40-50億級別

內核五:智能(2022年至今)

2022年初GPT-3.5的發布,引爆了全新的「智能內核」。人類對「智能」本身的需求突然被激發並推向了頂峰。AI不再是輔助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可按需調用的「能力」。

  • 商業模式 API 調用 (按Token計費)、 SaaS訂閱 (如ChatGPT Plus、Copilot)以及最核心的—— 銷售「鏟子」 (即GPU晶片)。

  • 代表公司: Nvidia (英偉達) (硬體壟斷者)、 OpenAI (模型領導者)、 微軟 (Microsoft) (最快的應用分發者)。

  • 普通人的機遇: 利用 AI 降本增效 投資「賣鏟人」 。最直接的是 購買英偉達 等核心硬體公司的股票。在應用層面,普通人(程式設計師、設計師)正通過 熟練使用AI工具 極大提升個人生產力,實現「一個人頂一個團隊」。

  • 市場規模: 這是一個正在以指數級速度膨脹的內核。其「賣鏟人」 英偉達 的市值(在2025年的當下) 已經超過了5萬億美元

  • 用戶規模估算:

    • 核心內核用戶: 這是真正將AI用於生產力的「重度用戶」和「開發者」。他們是付費的SaaS用戶(ChatGPT Plus, Copilot)、API調用者、程式設計師和AI繪畫師。這個群體正在迅速增長,已達到 數千萬級別

    • 外圍生態用戶: 這是被AI的強大能力所吸引的「體驗型用戶」和「潛在用戶」。他們在免費版上提問,或在微軟、谷歌的產品中被動地使用AI功能。這是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外圍生態,其 總用戶已迅速觸達數億 ,並正向「生產力內核」沉澱的 數十億 存量辦公用戶滲透。

結語:內核演變的規律與未來

回顧這兩個行業八個內核的演變,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兩條規律:

  1. 用戶規模的「出圈」規律: 內核的演進,本質上是一個**「出圈」和「下沉」 的過程。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加密貨幣,其用戶規模都從早期的 百萬級 核心愛好者(極客、密碼朋克),向 千萬級 的專業參與者(開發者、淘金者),最終擴散到 數十億級**的日常消費者(大眾用戶)。一個內核所能觸達的最終用戶規模,決定了它的歷史地位。

  2. 商業規模的「融合」規律: 商業規模的演變,則是一個 實體經濟 「融合」的過程。行業的總市值從百億/千億 市值的早期市場(泡沫與基建並存),演化到 萬億 級別的成熟生態(平臺與壟斷),再到 十萬億 乃至 百萬億 的潛力市場(與實體經濟全面融合)。一個內核的價值天花板,取決於它能多大程度上重塑現實世界。

基於這兩條規律,我們可以對未來做出大膽的預測:

  • 加密貨幣的第三個內核(支付)和網際網路的第五個內核(AI),都還是早期,還有10倍規模的擴展空間。我們都還有光明的未來。加密貨幣行業目前還主要是在線上,離線下和實體還很遠,這大概率還是要通過再增長10倍以上才能觸達到的。AI也正在從純軟體往硬體滲透,人手一個AI實體硬體(可能就是手機或眼鏡)也必然會到來,這肯定有10倍甚至百倍的增長空間。

  • 加密貨幣的未來: 加密貨幣的「支付內核」(內核三)之後,其 第四內核 幾乎必然是**「RWA與實體經濟」 。它將不再是「數字黃金」(內核1)或「鏈上賭場」(內核2),而是全球資產(股票、 債券 、房產)的 底層結算網絡**。屆時,其核心用戶將不再是「幣圈人士」,而是銀行、基金和律師。其潛在市場規模也將從萬億級別,真正邁向 百萬億 的全球總資產。

  • 網際網路的未來: 網際網路的「智能內核」(內核五)目前尚處在「賣鏟子」(英偉達)的基建階段。其真正的爆發,將是 AI 對前四個內核的全面「吞噬」和「重塑」 。未來的商業模式將不再是「O2O + AI」,而是AI原生的連接;不再是「流量 + AI」,而是AI原生的內容。這個內核的最終市值,將不是英偉達的5萬億,而是 整個網際網路萬億巨頭存量的價值重估 ,以及對所有傳統行業效率的徹底顛覆。

理解了「內核」,我們就能看清,所有眼花繚亂的商業模式和技術迭代,都只是圍繞這個底層需求所展開的「衍生業務」。

而真正的行業巨變,只發生在「內核」切換的那一刻。對於普通人而言,看懂內核的切換,就是在投機、工作、還是創業之間,找到了那個正確的時代答案。

從賺錢角度來說,越早識別出行業的內核,找到買入真正代表內核的資產(如BTC、微軟股票、騰訊股票),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後來人都會幫你抬轎子。

  • Related Posts

    華爾街的算盤:5億美元買Ripple什麼?

    作者:Seed.eth 2025年11月,Ripple La…

    BTC本輪調整:四年周期尾聲 政府關門加劇流動性衝擊

    作者:何浩,華爾街見聞 幣圈正在經歷一輪深度調整。比特幣自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華爾街的算盤:5億美元買Ripple什麼?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華爾街的算盤:5億美元買Ripple什麼?

    BTC本輪調整:四年周期尾聲 政府關門加劇流動性衝擊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1 views
    BTC本輪調整:四年周期尾聲 政府關門加劇流動性衝擊

    比特幣的「巨鯨」真能決定市場走勢嗎?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3 views
    比特幣的「巨鯨」真能決定市場走勢嗎?

    一文讀懂特斯拉股東大會: 馬斯克贏下「萬億賭局」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一文讀懂特斯拉股東大會: 馬斯克贏下「萬億賭局」

    鏈上代幣化黃金交易綜合指南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0 views
    鏈上代幣化黃金交易綜合指南

    區塊鏈還有多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 By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區塊鏈還有多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