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aron Kaplan,來源:Coindesk,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隨著《GENIUS 法案》的通過以及國會推動《CLARITY 法案》的呼聲日益高漲,數字資產的監管明確性終於觸手可及——為加密行業長期以來所要求的法律框架提供了保障。但隨著這種明確性的到來,加密行業的現有企業會是真正的贏家嗎?
多年來,加密貨幣行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說法是,不明確的監管和執法會束縛這個行業在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發展。事實的確如此。訴訟讓初創企業舉步維艱。資金離開美國。人才流向海外。
受影響最大的是美國的 3300 多家經紀自營商。受聯邦法律約束,這些經紀自營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本應屬於他們的加密貨幣領域。散戶投資者為 Coinbase、Robinhood 等金融科技公司的迅速擴張提供了資金,這些公司樂於利用市場需求獲利。
在過去的五年中,加密貨幣有四年都在增長,唯一的瑕疵是 2022 年,這一年因 FTX 的崩潰而蒙上陰影。與此同時,美國的經紀行業卻無所作為,一直在等待有關如何發行、交易和託管這些資產的指導。
監管不透明並未阻礙加密貨幣的發展——反而讓加密貨幣行業在搶佔市場份額和建立品牌忠誠度方面獲得了多年的領先優勢。但隨著監管透明度增強,華爾街在數字資產領域是否具有後發優勢呢?
路徑愈發清晰。今年7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Hester Peirce表示,代幣化股票屬於證券,必須遵守聯邦證券法。在Robinhood在歐盟推出代幣化股票之後,她發表了上述言論,這直接傳達了一個信息:美國境內的任何代幣化證券產品都受聯邦證券法的約束。
這一聲明與SEC此前關於美國資本市場現代化的指導意見一致,通過表明不會規避聯邦證券法,為傳統金融機構和新興的加密貨幣企業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傳統金融和加密貨幣如今處於平等地位。
華爾街迅速行動起來,推出了自己的數字資產產品。超過 1700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了在美國市場交易的 105 只加密貨幣 ETF,其中貝萊德和富達的資產規模均超過 1000 億美元。大型銀行——最近以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為首——正在推出穩定幣,以確保支付通過其系統進行。而且不只是大型銀行,金融科技巨頭 Fiserv 將向地區性銀行提供其新的穩定幣 FIUSD。
新的途徑為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提供了進入市場的機遇。經紀自營商可以通過代理清算特殊目的經紀自營商為客戶提供直接接觸數字資產的機會,而無需對其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或申請新的許可證。這為 E-Trade、Merrill Edge、富達等公司滿足客戶對數字資產的需求打開了大門,同時又能完全符合美國法律的規定。
從國際上看,這一趨勢也十分明顯。最近,渣打銀行成為首家設立加密貨幣現貨交易櫃檯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向機構客戶提供比特幣和以太坊交易服務。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今那些老牌加密貨幣公司正競相採用他們曾經試圖繞開的受監管模式。這些公司正在收購SEC註冊的經紀自營商,尋求加入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並申請銀行牌照,以將其服務擴展到經紀和銀行帳戶領域。
SEC主席Paul Atkins在5月表示,「證券正越來越多地從傳統(或「鏈下」)資料庫遷移到基於區塊鏈(或「鏈上」)的帳本系統。」他的工作重點是「為加密資產市場制定合理的監管框架,為加密資產的發行、託管和交易確立明確的規則。」
Atkins 將區塊鏈融入現有市場基礎設施的構想凸顯了一個基本事實:未來的發展方向並非是創建平行系統,而是對現有系統進行升級。這有利於那些早已深諳合規、運營和投資者保護之道的企業。鑑於引入了代理清算、遵循現有的合規架構、擁有龐大的客戶群以及具備運營規模,美國的經紀自營商能夠立即從中獲益。
除了經紀自營商之外,如今華爾街有機會引領美國數字市場的發展,並鞏固美國作為全球資本形成、市場誠信和金融創新領導者的地位。華爾街擁有基礎設施,監管框架也逐漸清晰,投資者需求也存在。現在的問題是誰將引領下一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