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在華爾街的支持和企業金庫持續增持的推動下,關於以太坊是否有可能超越比特幣的爭論再次出現。
-
比特幣被視為稀缺、安全且可預測的「數字黃金」,適合作為財富儲存工具;而以太坊則被認為是多功能、可產生收益的「數字石油」,為更廣泛的Web3經濟提供動力。
-
支持者認為,以太坊憑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機構和企業金庫的不斷採納,以及來自權益論證、手續費機制和質押鎖倉等帶來的增量收縮,可能讓 ETH 處於稀缺性上什至超過 BTC,從而具備反超的潛力。
-
懷疑者則認為,比特幣的簡潔性、穩定性,以及作為價值手段的獨特地位,賦予其天然的防禦優勢;而以太坊則面臨協議帶來的不確定性、更高的複雜性與安全性權衡,以及智能合約平臺間激烈競爭等挑戰。
引言: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猜想興起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它一直佔據著加密貨幣市場的最大份額,始終是市值最高的加密貨幣,而以太坊則一直位居第二。比特幣的主導地位似乎不可撼動,但近期的發展再度引發了關於以太坊是否最終能取而代之的爭論。
知名分析師紛紛看好以太坊。Fundstrat 聯合創始人 Tom Lee 認為,以太坊正處於「2017 年比特幣時刻」,表明其即將迎來大規模採用的浪潮。Lee 預測,鑑於華爾街的加速採用以及以太坊在區塊鏈金融中的地位,從長遠來看以太坊可能會帶來100倍的回報,甚至超越比特幣的估值
一種新的趨勢是,企業因其獨特的優勢而將ETH納入其資產負債表。小型上市公司選擇ETH作為儲備資產,因其處於信譽與增長潛力之間的「黃金地段」。
值得注意的是,持有 ETH 可以獲得主動收益:與純粹為了價格上漲而持有的比特幣不同,以太坊的權益證明 (PoS) 機制允許持有者通過質押獲得3%至4%的年化收益。這種將ETH定位為能產生收益資產的收益敘事,使其對尋求上漲空間和收益的「科技型」投資者極具吸引力。
比特幣vs以太坊:價值主張對比
比特幣的價值主張——數字黃金
比特幣因其作為價值儲存手段以及固定的稀缺性,常被稱為「數字黃金」。
比特幣的總量永遠只有 2100 萬枚,這使其稀缺性和可預測性令人信服。比特幣網絡通過工作量證明(PoW)機制進行安全保護,使其極其安全且去中心化。其簡潔性是其一大優勢——比特幣只專注於一件事,那就是以抗審查的方式保存價值。在 14 年多的時間裡,它作為首個加密貨幣,憑藉最大的市值建立了強大的品牌。這種持久性和明確的定位促使大量機構採用比特幣——從對衝基金到國家——將其視為抵禦通貨膨脹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的手段。比特幣保守的社區(不願更改協議規則)使該資產保持穩定和可預測,這些特質吸引了機構和長期持有者。簡而言之,比特幣是加密貨幣中的儲備資產,因其稀缺性、安全性和可信度而備受珍視。
以太坊的價值主張——數字經濟的數字石油
相比之下,以太坊是一個多功能平臺,常被比作數字石油,因為它為整個加密貨幣應用經濟提供動力。
作為領先的智能合約區塊鏈,以太坊網絡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非同質化代幣(NFT)市場、穩定幣、遊戲等的基礎層。這意味著ETH不僅是價值存儲手段,也是在該網絡上運行交易和程序所消耗的「燃料」。
以太坊目前採用權益證明 (PoS) 共識機制,允許投資者質押 ETH,並通過維護網絡安全賺取收益(年化 3-4%)。這種產生收益的特性使ETH除了具備實用性之外,還具有類似債券的特點。以太坊的供應量沒有硬性上限,但自 2021 年實施費用銷毀機制(EIP-1559)以及 2022 年完成合併以來,在某些時期它已呈現出通縮性,銷毀的ETH多於新發行的。總體而言,以太坊的價值源於其多功能性和持續創新——它是可編程平臺,眾多數字資產和服務都建立在其之上,對於蓬勃發展的 Web3 經濟至關重要。
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論據
一些分析師認為,以太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最終可能使其超越比特幣。支持以太坊超越比特幣這一潛在趨勢的關鍵論據包括:
更廣泛的效用和需求
以太坊的功能遠超比特幣。其區塊鏈承載著數千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每日處理的交易數量也遠超比特幣,這使得鏈上活動和手續費都高於比特幣。這種廣泛的實用性——從支持DeFi借貸和交易到NFT和穩定幣——意味著以太坊的需求來源遠不止投資。換句話說,以太坊是加密經濟活動的關鍵投入,而不僅僅是價值存儲手段。如果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數字經濟持續擴張,對以太坊的需求可能會超過對比特幣的需求。
機構採用與資產儲備
2025年,一波「以太坊金庫」公司湧現。例如,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累 ETH,僅用 27 天就收購了超過 100 萬 ETH。總體而言,企業公開披露的 ETH 持有量飆升——截至 2025 年年中,已超過 100 萬枚,而幾個月前還僅有 11.6 萬枚。這些公司被以太坊的增長潛力和質押收益所吸引,實際上將企業金庫變成了能產生收益的投資。
有利的供應動態
以太坊的貨幣政策愈發緊縮。在轉向權益證明 (PoS) 之後,以太坊的淨髮行量急劇下降(ETH新增量減少了90%以上)。此外,EIP-1559 的手續費用銷毀機制意味著網絡使用率高是實際上會銷毀ETH,有時甚至會導致供應量通縮。這與比特幣的固定通脹計劃(比特幣的挖礦活動將持續到2140年)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使用高峰期,以太坊的供應量實際上可能會減少,比如在代幣銷毀量超過發行量的時候。
許多以太坊支持者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可能會使以太坊比比特幣更加稀缺,尤其是在需求增長的情況下。較低的通脹率、潛在的通縮以及質押鎖定(目前超過 30% 的以太坊供應量被鎖定在質押合約中,減少了流通供應量)相結合,可能會導致以太坊的有效供應量比比特幣更快收緊。這種稀缺性加上實用性可能會使以太坊的價格相對於比特幣上漲。
反對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論據
質疑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人士指出了比特幣可能保住其霸主地位同時也指出了以太坊面臨的障礙。反對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主要論據包括:
比特幣的簡潔性、穩定性以及先發優勢
比特幣作為可靠貨幣的單一用途被視為鞏固其主導地位的優勢。它簡單、穩健且值得信賴。作為首個加密貨幣,其穩定性(自誕生以來貨幣規則或運作方式未發生重大變化)激發了人們對其將繼續成為可靠價值儲存手段的信心。
以太坊不斷變化的特性雖然具有創新性,但也可能被視為一種風險——諸如調整貨幣政策或進行技術升級之類的變動會帶來不確定性。比特幣穩固的地位和保守的設計使其成為大型投資者的穩妥之選。
以太坊的複雜性和安全性權衡
以太坊功能豐富,這也意味著其攻擊面更大,出錯的可能性也更多。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容易受到黑客攻擊和出現漏洞,雖然這並非以太坊基礎層本身的缺陷,但會影響人們對它的信心,並給生態系統造成損失。
運行以太坊節點比運行比特幣節點需要更多的資源,而且以太坊轉向權益證明 (PoS) 的長期影響(例如權益集中化的潛在風險,或未來數十年經濟模型的不清晰)仍存在爭議。比特幣的設計——簡約且一成不變——可以說在單一的保值目的上經過了更多的考驗。
智能合約平臺競爭激烈
以太坊與眾多其他智能合約平臺(Solana、Sui、Cardano、BSC等)競爭,各方都在爭奪數字經濟市場的一席之地。
比特幣的細分市場更具壟斷性——沒有其他網絡在作為價值存儲鏈方面對它構成嚴重挑戰。以太坊則必須在眾多「以太坊殺手」的競爭中保持主導地位。如果未來的技術變革或監管有利於其他協議,以太坊超越比特幣的道路可能會受阻。簡而言之,比特幣專注的定位以及在其所屬類別中缺乏直接競爭,賦予了它一定的防禦優勢。
結論
總之,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加密貨幣領域佔據著不同的位置。比特幣就像黃金:作為一種相對小眾的資產(就實用性而言),但在作為價值儲存手段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它因其簡單性、稀缺性和安全性而受到重視——就像黃金儘管大多處於惰性狀態但仍備受重視一樣。與此同時,以太坊則為更廣泛的經濟層面提供動力,類似於數字經濟中的石油或基礎設施。
ETH 的價值不僅源於持有,還源於使用——用於運行應用程式、促進交易以及在DeFi生態系統中產生收益。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意味著這兩種資產可以在各種條件下共存並表現出不同的性能。
「超越」的問題最終取決於時間和成熟度。比特幣的敘事已經成熟,並在結構上根深蒂固;而以太坊的敘事仍在隨著Web3的發展而演變。以太坊旨在支撐的數字經濟仍處於早期階段。DeFi和 Web3應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達到足以證明以太坊對世界的價值超過比特幣市值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