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Web3 世界里,周期不是意外,而是常态。牛熊的交替既像资本的潮汐,也像自然的四季。对创始人来说,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预测下一次反转,而是如何在高低起伏之间活下来,甚至逆势构建出长期价值。
最近,a16z crypto 合伙人 Arianna Simpson 在播客中,分享了她十余年投资加密行业的经验。从比特币白皮书的震撼,到稳定币的产品市场契合,再到 Crypto 与 AI 的交叠,以及对创始人的忠告。
这些观察与经验,并非只适用于硅谷。在 Portal Labs 看来,它们同样为中国的 Web3 创始人和高净值投资人,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周期的本质
Arianna 进入加密的起点,是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比特币白皮书时的震撼。但真正让她留下来的,并不是那一瞬间的心动,而是此后十余年里亲历的起起落落。她见证了比特币的诞生、DeFi 的繁荣、NFT 的狂热,也经历了随之而来的泡沫与冷却。正是在这样的长周期观察里,她逐渐形成一个清晰认知:加密行业从来不是线性成长,而是以剧烈的波浪式前进,情绪与资本交替涌退。
也因此,她把关注点从「预测下一波风口」转向「识别谁在逆风构建」。她的投资方法更像是一种跟随:跟随最优秀的创始人正在做的事。当最强的创始人涌向稳定币,资金就应靠拢那里;当尖端团队在 Crypto × AI 或 DePIN 上持续投入,新的价值洼地往往也会随之成形。不是先有宏大论断,再去找项目来印证;而是用一线 builder 的去向,校准自己的世界观与资本分配。
对中国的 Web3 创始人与高净值投资者,这种方法论比「周期预判」更可操作。对创始人来说,冷却期不是借口,而是一种筛选:没有掌声的年份里还能把产品和堆栈往前推,才说明方向和人都对;对配置者来说,真正该评估的不是主题的热度,而是团队在困难年份里是否仍能保持速度、纪律与使命密度。这种「识人—看长期执行—再谈估值」的顺序,比任何短线叙事都更能穿越牛熊。
稳定币
把镜头收窄到稳定币。Arianna 的判断很朴素:它之所以成为当下的重心,不是因为新的投机故事,而是因为两端都真的在用——消费者用它跨境转账、对冲本币波动;企业用它结算、调拨、做应收应付的桥。更关键的是,过去一年半,速度与成本这两个基础设施「阀门」终于被拧开,稳定币才从想象里的支付网络,变成现实里的结算层。
这点对中国的 Web3 创始人与高净值更是直接命中。对出海团队来说,真正卡脖子的往往不是产品,而是资金流:如何稳定、低成本、可追溯地把钱发到东南亚的标注团队、非洲的节点维护者、拉美的渠道伙伴手里;如何让海外客户在没有复杂对公流程的情况下完成付款;如何在美元环境里管理周期性应收、在本币环境里控制汇率风险。稳定币的价值,不在「币」,在「轨」。当你把资金进出、身份校验、对账回执、税务留痕都标准化到一条可审计的轨道上,跨境业务的复杂性会显著下降。
当然,发行人会越来越多,但用户不会为每一个新符号买单。Arianna 的直觉是:短期百花齐放,长期一定收敛到少数「有规模、有信誉、有生态位」的稳定币;再往后,前端体验会抽象化,用户几乎不感知具体币种,后端由「轨交互通」自动完成清结算。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对于稳定币方向的建设,团队别把精力耗在「我也要发一个」的冲动上,而应该关注在更务实的设计,比如如何把你的业务流程、风控与财务系统,先彻底「稳定币原生化」。当你的产品能天然在美元计价、稳定币结算、链上对账的路径上跑起来,你的跨境效率和可信度,会在同类里直接拉开。
对高净值而言,稳定币是新的现金管理工具,也是全球流动性的「低摩擦通道」。但,这不等于无风险,在组合层面,给「流动性周转」和「对冲本币波动」预留一条链上轨道,是更面向未来的组合卫生。简单说,两条原则:小心选择对手方,分散托管与钱包;把「合规可解释」作为第一约束,而不是最后补作业。
Crypto × AI × DePIN
Arianna 强调,超级周期往往不是单技术驱动,而是几条曲线在同一时间窗里叠加共振。今天最清晰的组合,是加密的去中心化激励,与 AI 的集中化算力与数据饥渴,再叠一层 DePIN 的现实世界资源编排。
把它翻译到中国创始人的「可落地」语言:我们在硬件供应链、制造与部署、边缘节点的工程组织上,有罕见的长期积累。若你能用稳定币把「贡献—度量—支付」这条链打通,去激励真实世界的数据与资源上链,再把这些资源打包成 AI 可消费的标准化产品(数据集、标注、带宽、存储、推理时间片),你就有机会做成「供给侧平台」。这不是 PPT 式的代币经济学,是严肃的运营学:指标定义、反作弊、结算频率、争议处理、信誉系统——都要工程化。
另一条重要脉络是「真实性」。深伪内容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验证的环境。可验证的时间戳、生成路径、设备签名、操作主体的可追溯,都是未来内容与商品互联网的「新水电煤」。这对做品牌出海、二手交易、奢侈品流通的中国团队,是近在眼前的增量。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把「真伪可验证」做成默认,而不是付费选配。
再看 AI Agents。把信用卡交给一个半成熟的代理去「自助网购」,是不负责任的;但给它一个有额度、可撤销、可审计的钱包,让它在明确的策略里完成一组事务(订阅、购买 API、支付佣金),是现实可行的。换句话说,「钱包即权限系统」。真正的应用,不是吹大的「万能代理」,而是垂直深耕的「有限理性代理」——在一个强约束的业务域里,用链上钱包把权限、预算、日志和对手方绑定起来。
融资与治理
2020–2021 的融资环境,可能给很多 Web3 人留下了错觉——不需要 deck,不需要模型,投资人会在推特私信里给你开出离谱条款。
Arianna 说得直白:那是一个「黄昏时刻的幻境」,不是常态,而今天我们该回归基本功了。准备能打的材料,诚实呈现指标,把融资目标设在保守但可超额的位置;宁可先关一轮合理的钱,再去滚雪球,也不要一开口 5,000 万最后颗粒无收。
对中国创始人,更现实的顺序是:先把底座跑通,再谈钱。第一,技术与产品的工程韧性,性能、风控、可观测、可运维;第二,合规与政策路径,KYC/AML、数据跨境分域、资金与数据流可审计、税务与发票闭环;第三,可验证的商业闭环,真实付费、单位经济为正、回款节奏稳定。在可公开的叙述里,少谈「币」,多做供给侧基础设施:比如用 DePIN 把算力 / 带宽 / 传感数据标准化成可计费的 API,或用 RWA 把存量资产数字化并嵌入合规发行与清算流程。等这三件事有证据链,再用里程碑分段补资本,而不是让融资牵着业务走。
治理同样也要回到常识。五五开不是公平,是不作为。股权、董事会、保留事项、归属期、悬崖期、创始人离任条款、知识产权归属,这些都不性感,但每一条都决定你能否度过第一次大风浪。Arianna 甚至不回避「单人创始」的可取之处——至少不会和自己闹掰。Portal Labs 则建议,与其纠结「合伙人数量」,不如把「权责清单」和「冲突解决机制」写到位;把最糟糕的情景预演清楚,才能在最好的时候跑得更快。
竞争与扩张
被抄袭不是新闻,沉迷对线才是。Arianna 的方法是把叙事抢回来:用产品节奏、关键指标、客户故事定义话题,而不是把流量导向对手。对中国 Web3 团队而言,尤其要补齐 PR 与传播的「基础设施」:专业品牌团队、媒体白名单、KOL 倡导者、用户社群的产品教育、技术文档的透明度。叙事不是公关话术,而是你持续交付的证据。
同时,增长失控是好事,也是危机。遇到服务水位线被冲破,要像消防一样分级处置:先保护资金安全与用户资产,再保可用性,再优化体验。必要时限流、开临时白名单、外包客服与风控,甚至快速过桥补算力,都是可接受的取舍。把「灾备预案」写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别在热搜上现学。
并购则是另一种信号。传统巨头开始在加密里做买方,行业内部的「拼图式并购」也在出现。理想当然是你做并购方,但优秀的被并购,同样可能是对团队、用户与早期股东最优的解。评估标准很简单:战略契合、用户价值、团队延续性、对技术路线的尊重。把情绪留给朋友圈,把条款留给律师。
把难而正确的事做久一点
市场不会给创始人标准答案,周期更不会。因此,别忙着预测浪头,盯住那些在逆风里仍能把系统往前推的人,然后把时间和资源配给他们。而放到中国背景下,答案更朴素也更难:口号不光喊喊,而要把账本、系统与合规底稿做实;增长不是热搜,是稳定可复用的供给与回款;竞争不是对线,是把叙事权握在手里、用持续交付把话题抢回来。
如果要留一句给中国 Web3,Portal Labs 认为,应该是,先把难而正确的事做久一点,少追题材,多看十年后谁还在场、谁的系统还在跑。周期会继续起落,但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天气,而是你在什么地基上建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