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0xLeoDeng 來源:X,@leodeng08
8年前,Tom Lee曾精準押注比特幣暴漲10倍,如今,他為何選擇 All in 以太坊?
一、誰是Tom Lee?
Tom Lee 華爾街的老牌策略大師,曾任摩根大通首席股票策略師,後來創辦了Fundstrat。先來看看他的過往經歷:
– 出生於密西根州的韓裔移民家庭,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主修金融和會計。
– 1999年加入摩根大通,2007-2014年擔任首席股票策略師。他以數據驅動的獨立研究聞名,曾因2002年的一份Nextel報告導致股價暴跌8%,引發內部調查,但最終證明了他的專業性。
– 2017年,他是最早站出來看多比特幣的大型機構人物之一,他發布報告《比特幣作為黃金替代品的估值框架》,精準預測比特幣到2022年公允價值達2.03萬美元。
Tom Lee不是風口投機者,而是那個能預判風向、製造風口的人。
如今,這位傳奇分析師再次選擇All in。這次,不是比特幣,而是Ethereum,以及他親手打造的「以太坊版MicroStrategy」——BMNR
二、Tom Lee為何此時看好以太坊?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Tom Lee被問到:如果未來 10 年內他必須將所有資金投入 BTC 或 ETH,他會選擇什麼?
Tom Lee:當然會選擇 Ethereum
箇中原因,我們從Tom Lee的觀點中,分析他的思考:
1. ETH 是未來10-15年最大的宏觀交易機會(macro trade)
Tom Lee明確表態:ETH 是下一個十年最大的機會,因為它處在三大趨勢交匯點——金融上鏈、Stablecoin普及、AI智能化。
在他看來,以太坊在未來十年,將扮演金融體系核心角色,其增長潛力甚至有望超過早期的比特幣:短期(未來12個月)目標10,000-20,000美元;長遠可能達60,000美元或更高。
2. 華爾街將通過Staking加入以太坊共識
隨著華爾街將世界金融化到區塊鏈上,傳統金融機構會越來越多地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金融交易和產品創新。在公鏈中,Ethereum 作為 Layer 1 區塊鏈,支持智能合約,能夠存儲和計算數據,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合約平臺,已有零 downtime 記錄,並有強大網絡效應,是承載這些創新的首選底層。
Tom Lee認為,傳統金融參與以太坊的方式,不是「買賣」,而是「質押」。機構將 staking ETH 以參與 Ethereum 的改進,這是中心化金融(CeFi)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關鍵區別。
Staking 不是收益工具,而是參與權、話語權。
通過ETH, 華爾街將找到「插手去中心化世界治理」的入口。
3. Stablecoin 將是 ETH 的需求引擎
Tom Lee將Stablecoin比作「加密世界的ChatGPT時刻」。Stablecoins 的廣泛採用(消費者、企業、銀行)標誌著加密貨幣的關鍵轉折點。
他引用美國財長Scott Bessent預測:Stablecoin市場將從今天的幾千億,增長至3.7-4萬億美元(約15-20倍)。
如今,JpMorgan、高盛、BNY Mellon、Walmart、Amazon、Robinhood等巨頭都在發行或部署穩定幣。而大部分穩定幣都運行在Ethereum上(約佔穩定幣總發行量的 53.62%)。
這將導致 Ethereum 網絡費用和使用指數級增長(USDT 和 USDC 目前佔 ETH 網絡費用的 25%-30%),使 ETH 成為 GENIUS Act 和 stablecoins 浪潮的直接受益者。
也正如@wangfeng_0128所言,穩定幣立法,讓以太坊扮演了同時具備「市場正確」和「政治正確」的最佳角色。
4. AI 和機器人將驅動 ETH 應用爆炸
在AI推動下,資產與機器人都將全面代幣化。而代幣經濟最強大的承載平臺,就是Ethereum。
他認為 AI 驅動的自動化和機器人代幣化,將增加對 Ethereum 網絡的需求,尤其是在企業級應用和金融基礎設施方面。
ETH不再只是「買了放著」,而是一個必須「被用起來」的通證資產。
三、他為什麼不直接買ETH,而是選擇「BMNR」做All in?
1. 為什麼選擇「幣股聯動」的微策略模式?
在Tom Lee看來,相較 ETF 或 購入現貨進行鏈上託管的模式,ETH微策略擁有5項結構性優勢:
– 可在股價高於淨資產時,通過增發股份購入 ETH,實現每股淨資產(NAV)的反身性抬升。
– 可結合發行可轉債、出售期權等工具對衝波動性,在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建倉;
– 擁有併購其他鏈上財政型公司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放大 NAV 槓桿;
– 可拓展 ETH 質押、DeFi 收益、鏈上基礎設施等業務,構建持續性現金流來源;
– 一旦其 ETH 持倉在鏈上生態中,佔據核心地位,或成為穩定幣支付與清算網絡的關鍵節點,將具備類似「戰略性收購潛力」(sovereign put)的地位,可能成為金融機構優先收購的戰略資產。
正因如此,Tom Lee沒有選擇ETF或基金結構,而是採取鏈上與股市聯動的新模式。
2. BMNR:Tom Lee以太坊戰略的承載
– Tom Lee領導BMNR,把它定位為「Ethereum的MicroStrategy」
– 目標是持有全球5%的ETH,這個計劃被稱為「Alchemy of 5%」(即:5% ETH 的鍊金術)。
– 在35天內,BMNR已買入超833,000枚ETH,市值超30億美元(截至2025年8月5日),成為全球第3大加密資產持有公司,僅次於MSTR和MARA。
3. 資本與市場全面站隊BMNR
– Peter Thiel (持股 9.1%) @PeterThiel:矽谷投資教父(早期參投 Facebook、SpaceX、Palantir、Stripe、Airbnb等)、PayPal聯創、川普早期盟友(副總統萬斯的引薦人),《從0到1》圖書作者
– Bill Miller III @BillMiller3rd :比特幣早期投資者,2020年即買入MicroStrategy
– ARK Invest @CathieDWood:已購買了約632萬股BitMine股票,價值約2.08億美元
– 其他支持者:Mosaic、Founders Fund、Pantera、FalconX、Galaxy、Kraken、DCG等一線基金
4. 相較於其他ETH微策略公司,BMNR財務與流動性實力更強大
– BMNR啟動了1億美元股票回購計劃
– 公司持有超過4億美元現金,無負債
– 當前美股加密概念股中流動性最強的標的之一,日交易額16億美元,美股流動性TOP 50,僅次Uber,超越MSTR、COIN等傳統領頭羊。
四、預測:BMNR或開啟加密資產持倉的「機構2.0模式」
儘管Tom Lee和BMNR正高歌猛進,大舉押注以太坊,但業內也有冷靜的聲音提醒保持理性。
Galaxy Digital CEO Michael Novogratz警告,新進入者峰值已過,焦點轉向現有玩家的規模擴張。
換句話說,早期的BTC式「MicroStrategy玩法」已近尾聲,下一步是「誰能把ETH持有戰略做深、做重、做久」。
$BMNR ,可能代表著這種「機構化+多元化+高擴展」的新路徑,就看Tom Lee如何玩轉。
在當前機構化加速、但頭部集中趨勢愈發明顯的背景下,BMNR或許是唯一具有比肩MSTR級潛力的ETH押注型公司。
結語
2017年,Tom Lee 選中了比特幣;2025年,他選中了 以太坊 和 BMNR。
這不是一次重演,而是一次升級。源於時代背景的變化 + 以太坊的進化
Tom Lee想要的,不只是股票漲幅,而是定義和引領一個時代。
這一役,Tom Lee 還能續寫傳奇嗎?答案交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