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 生效 ,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 。条例的实施,意味着香港正式确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进一步 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在港的监管框架,在筑牢金融稳定防线的同时,为金融创新预留有序发展空间。
牌照窗口开启:首批预计 2026年初落地
随着条例生效, 香港金融管理局( 下 称 “金管局”)同步启动首轮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窗口,开放期至9月30日,设有为期6个月的过渡期, 用于处理在港开展稳定币发行业务机构的合规过渡等相关事务。
金管局鼓励 有意向 机构于 8月31日前积极沟通监管预期 ; 准备充分且希望尽早被考虑的机构,需在 9月30日前提交申请。 根据规划,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预计于 2026年初发出 。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多次公开给市场 “降温”,强调 稳定币发展并非越快越好,需警惕为速度牺牲风险防控,呼吁市场保持理性预期 。这种思路在准入标准的设计中也得到体现。
门槛立规:避免爆发性增长
金管局对牌照发放秉持高度审慎原则,设定了较 高 的门槛。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此前多次明确,预期初期仅会批出数个牌照。 即便已进入沙盒的参与机构,也不意味着必然能通过审核,进入 “沙盒”也并非将来申请牌照的先决条件 ,所有申请均需基于材料质量接受逐一严格评估。 7月29日的监管技术简报会进一步明确,合规性、具体性与可持续性是发牌核心要求。
根据金管局与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合发布的监管要求,拟在香港发行港元挂钩稳定币的机构,除需取得法定牌照外,还要 满足传统金融级别的审计、储备披露、透明度要求及反洗钱义务 。
此前,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也曾指出,监管大原则与传统金融资产类似,相关发行人须符合储备资产管理及赎回等规定,包括妥善分隔客户资产,且当稳定币持有人提出赎回要求时,必须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以满足用户需求。
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直言,审核看重材料完整度与概念可行性,对技术和风控能力不足的机构而言, 较实际的做法是与其他稳定币发行机构合作,提供应用场景,而非追求作为发行主体。
聚焦支付价值:与投机划清界限
稳定币的价值在支付,并非投资。在各类公开表态中,金管局始终强调, 稳定币的核心属性是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支付工具,其通过监管融入传统金融体系的价值,在于发挥支付功能,而非成为市场炒作的标的。
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洪丕正明确表示,稳定币应立足长期,聚焦支付基础设施与资产市场数字化的深层变革,而非沦为短期投机工具。
陈维民亦提醒公众警惕概念泡沫化, 避免市场过度亢奋, 即便机构获牌,短期盈利仍存不确定性,呼吁投资者在解读市场信息时保持冷静与独立判断 。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在署名文章中指出,稳定币的可编程特性为支付自动化、金融服务流程重构提供了可能,但其发展不应是“技术追逐”或“工具狂欢”,必须紧扣实体经济需求。
锚定实体经济 :从跨境结算到资产代币化
随着监管清晰度提升,稳定币应用亦正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靠拢。首批稳定币将 重点聚焦跨境贸易结算以及Web3场景测试。
许正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在 “一带一路”基建项目中,稳定币有望成为应对本地货币波动的重要数字工具,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陈茂波则透露,香港将继续推动金融资产代币化,计划在绿色债券、 ETF、金属商品等领域引入代币结算机制,利用稳定币搭建链上资产与交易货币的桥梁。
余伟文 在 8月4日发文指出,香港银行在数字资产业务发展呈快速增长。相关监管指引推出后,越来越多银行开拓销售数字资产相关产品和代币化资产,以及数字资产保管的业务。相信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增长势头将会持续,为香港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带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