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华尔街一手缔造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各界中围绕传统金融体系的批评和争议就从未停息。众所周知,以传统银行体系为中心的现实金融系统存在着难以根除的弊病,无论是从可组合性还是从资本分配效率、准入门槛和透明度等不同角度来看,传统金融都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诉求。在互联网和区块链行业突飞猛进的同时,金融业就像一列停留在蒸汽机时代的老旧火车,不但老气横秋而且步履蹒跚。
归根结底,以银行和证券及衍生品市场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依赖的底层设施在技术和管理上的落后,是一切问题的主因。 以广为人知的SWIFT体系为例,由于资金转移需要经过多家中介机构(类似于比特币闪电网络的路由流程),大多数跨境转账往往需要1-5天甚至更长时间,虽然2017年的改进措施让半数转账压缩到了30分钟完成,却仍没有摆脱高昂手续费和对多家中介机构的依赖;
(图片来源:
https://mirror.xyz/0x061DE2457ABe5d621E89FDFf28EB983468a5A2eD/6uR_uCSEURjGP_Y1yo9P_1E2JtURVmQDVQD1MZvIpYY)
相比之下,以太坊和Tron、Solana等公链凭借着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在底层架构上的优越性,实现了一套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验证并同步数据的去中心化协议,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跨国转账中繁琐低效的资产验证与结算方式,在去中介化的同时已经可以实现秒级到账,与SWIFT基本是天壤之别。
效率低下并非SWIFT唯一的问题,欧盟和美国还多次将SWIFT当做“金融核武器”,凭借自身对SWIFT的控制权肆意挥舞大棒攻击敌国。抛开2012和2018年两次遭遇SWIFT制裁的伊朗不说,仅在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欧盟和美国就向SWIFT成员银行施压,依靠禁令剥夺了俄罗斯通过SWIFT进行国际转账的能力,严重限制了后者的贸易活动和资本转移。对此, 俄罗斯甚至彻底改变了对加密货币的态度,通过法案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合法化,以应对欧美的金融制裁。
SWIFT只是传统金融系统的冰山一角, 传统金融中种类繁多的交易活动普遍存在流程臃肿、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 首先,绝大多数传统金融交易依赖专门的清算机构进行结算,很多交易遵循T+1或T+2结算周期,资金在清算前的24~48小时内会被锁定,严重阻碍了资金流动,然而在全天候交易且处于高波动性的市场中,即时流动性至关重要,结算延迟是致命问题。
除了结算延迟, 传统金融市场的准入方式具有高度排他性,许多金融产品要求投资者满足财务和法律门槛,塑造了只有高净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才能参与的体系,而且大机构可以进行场外交易,绕过大型交易所并获得更好的流动性,这些机会基本没有普通人参与的余地。
这方面的案例包括ISDA(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协议。如今,ISDA协议覆盖规模超500万亿美元的全球衍生品市场,提供了关于对手方风险、抵押和结算的一整套标准化规则,确保金融机构可以在法律保护下交易衍生品。然而,该协议的流程需要大量的法律和官僚程序,只有专业金融机构才能参与。
此外,ISDA协议还包含大量的手动流程,处理速度堪比乌龟。而在DeFi生态中,智能合约根据预定义逻辑可以在秒级内完成交易,几乎是火箭和蜗牛的区别。
尽管很多机构将自动化处理引入传统金融工作流程,却仍然无法在效率上与Defi平台匹敌。此外,机 构间流动性的彼此割裂也是个大问题。大量资金被存放在各家机构彼此孤立的资金池中,呈现出高度碎片化的状态, 这种碎片化将资本、流动性和风险束缚在本地市场,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难以实现极高效率的流动性利用与转移。
根据OECD(国际会计师与商业联合会)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估计,流动性碎片化每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约7800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则预测,流动性碎片化在一年内对经济产出造成的损失可达0.6万亿——5.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5%),是新冠疫情造成的产出损失的两倍,具体取决于碎片化的程度。
流动性碎片化的根源在于,不同机构、不同银行各自的资产状况严重不透明,信任成本极高,这极大程度阻碍了机构间的流动性共享。 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差异及地缘政治因素、市场结构不同共同阻碍了流动性的高效调用,带来的恶果便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
流动性碎片化虽然同样困扰了Defi生态许久,但由于链上资产分布高度透明,任何人都能低成本的判断不同平台、不同池子里的流动性状况,有利于Defi项目间的实时交互,可以比传统金融更顺利的解决资金碎片化问题。近些年兴起的 Intent(用户意图)和全局流动性协议便基本实现了碎片化流动性的高效调用。
Intent类项目可以预先统计数据,评估不同公链、不同流动性池中的资产分布情况,估算出不同池子的滑点和手续费,最后将一笔大额交易拆分为多笔小额交易,分别在多个池子里完成,以获得最佳的交易体验。这种方案虽然没有从底层改变流动性的碎片化分布,但通过对交易达成路径进行优化,在用户端模拟出了全局统一流动性的效果。
而INJ公链目前正在开发的流动性可用性框架与配套组件,将通过为所有链上金融平台搭建统一流动性池和交易撮合引擎,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割裂问题。
从模式上看,这种将流动性统一集中放置,再通过特定算法为不同dApp分配即时流动性的形式非常新颖,是直接在链底层对流动性利用方式作出了创新,而这一切的根基建立在数据透明和快速交易结算的基础之上。
流动性的高效利用只是数据透明带来的好处之一,更大的益处在于,可以为市场参与者和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安全保障 。相比之下,严重不透明的传统金融简直就是千疮百孔,2008年雷曼兄弟的崩溃便突显了不透明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
作为一家主流经纪商,雷曼频繁将客户抵押物进行再抵押,以快速筹措资金,其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高达16倍,成了只需火星便可引爆的巨大火药桶,而对手方和监管机构都未能及时了解这些细节,最终引发连锁反应。为了消化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在这之后全球金融体系维持了长达十余年的低利率政策,而时至今日,长期维持低利率对各国经济的副作用依然可见一斑。
尽管2008年后各国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更加严格,然而主要经纪业务在结构上仍然不透明,抵押品流动、保证金风险敞口和杠杆比率依然由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而不是透明可审计。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充分说明了不透明的银行体系永远无法避免道德风险。在如今的Defi系统中,虽然无法完全杜绝金融平台作恶,但凭借着强有力的链上数据监控,已经极大程度降低了项目方作恶的可能。
但对于过去的Defi生态而言,虽然它比传统金融系统门槛更低、去中介化且数据透明,可以实现秒级结算并高效利用流动性,却还是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正外部性,归根结底在于Defi和现实经济活动基本脱钩,始终在自己的封闭圈子内自嗨,无法和传统金融体系产生深度交互。在2024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很多人对Defi的真正价值抱以怀疑,认为这只是区块链圈的自娱自乐,除了投机以外再无他用。
然而实际上,这并非Defi项目本身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传统金融资产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在区块链上大规模流通。而2024年以来爆火的RWA概念已经宣告了Defi和传统金融的结合,将两者强有力的捆绑起来。
那么,RWA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 RWA的全称为Real World Assets,指的是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例如债券、股票、原油等,通过在链上Token与链下真实资产之间建立所有权绑定, RWA可以借助区块链实现更高效透明的交易体验。理论上,一切资产均可RWA化,房地产、专利、数据等一切实物与虚拟资产均可在链上流通,这背后是一个迅速膨胀的万亿级市场。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预测,到2030年,RWA资产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更为夸张的是,贝莱德CEO Larry Fink称贝莱德的目标是将约110万亿美元体量的股票和债券代币化,并将以太坊确定为稳定币和DeFi应用的首选平台。Fink预计,RWA基金最终将像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一样普及。
毫无疑问, 一场金融革命正在爆发,现有的全球金融格局将被颠覆。这意味着许多流动性欠佳的资产可以借助RWA实现高度货币化,进而开启互联网金融之后的金融3.0篇章。
可能有人会问,这一切究竟有多大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资产金融化的历史演变中的三大进程来看,这三大进程便是:资本化、证券化、货币化。所谓资本化,就是促使资产增值的过程。例如,土地和房屋可以通过出租的方式,将其变为资本,变成一种可生息资产,这就是土地和房屋的资本化。又比如现金本身无法直接生息,通过出借的方式将其变成可生息资产,这就是现金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是商业银行与信贷市场的根基,这一进程开启了最早的金融行业。
而债券、年金、股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发明,则象征着资产的证券化。 资本化与证券化没有本质区别,但资产形态与流通性存在差异。 比如你借钱给别人后得到的欠条是非标准化的,难以交易和流通,但如果将其变成债券,成为标准化的资产,流通性强,就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与资本化相比,证券化具有份额化、标准化、流通性强的特点。在过去,最成功的证券便是股票、债券、基金、保险、REITs等等,这些东西的出现催生了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繁荣,
而除了证券化, 资产的最终形态便是货币化,这是比证券化更具流动性的资产金融化方式,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美债和美元的区别。一旦资产实现了高度货币化,就会成为堪比主流货币的绝佳资产,比单纯的证券化更具优势。而RWA的出现,预示着世界上所有实物资产、虚拟资产均可货币化,知识产权等在过去无法充分释放经济价值的资产若实现低成本、即时结算、广泛可访问,将直接改写整个全球经济的历史,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图片来源:ChainUP)
当然,熟悉金融业的人可能会说,在RWA出现前很多资产就已经有能力货币化,但问题在于, 传统金融体系中的资产碍于中介成本高、流动性不足、准入门槛过高、透明度低等问题无法实现高度货币化。
举个例子,在现实生活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公用事业资产货币化极为困难,多所美国大学(如俄亥俄州立大学)通过出售或外包公用事业系统(如水电系统)来货币化资产,以缓解预算压力。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将公用事业系统出售给第三方财团,但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合同谈判、估值争议和审查,交易周期动辄长达数年,且中介费用极高。最终即便能够实现货币化,也只能获得较差的流动性,根本无法吸引广大散户或高净值人士的充分参与,交易对手方仅限于机构,严重限制了资产价值的全面释放。
基于Defi的RWA市场可以凭借低门槛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度帮助实体资产实现高度货币化,背后的意义非同小可。向来嗅觉敏锐的华尔街自然明白Defi和RWA体系的价值。ARK Invest创始人Cathie Wood曾将DeFi视为“金融的未来”,认为Defi将颠覆传统银行和经纪商,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的金融服务。JPMorgan的CEO Jamie Dimon也指出,DeFi的某些部分可以与传统金融融合,成为未来金融体系的支柱。
而 贝莱德CEO Larry Fink多次在公开发言中支持比特币和RWA,他表示:“每只股票、每只债券、每只基金、每项资产都可以代币化。” 他在2025年致投资者的年度董事长信中强调,这种转变可能会彻底改变投资领域。
华尔街的表态不止体现在嘴炮,实际行动也颇有成效。 根据 rwa.xyz 的数据,非稳定币类RWA资产的市场规模在最近一年内增长了超过1倍,如今已超过260亿美元。贝 莱德的美债与现金等价物代币化基金BUIDL在推出不到1年半时间里,增长至23亿美元的体量,成为了美债类RWA基金的龙头。富兰克林邓普顿的货币市场代币化基金BENJI也增长到了7亿美元的规模,这些机构的加入不仅为RWA领域提供了流动性,也提振了该赛道的市场信心,进一步推动了RWA的爆炸式增长。
当然,华尔街大举下场的背后是一系列因素的结果。首先, 不同于大多数的链上资产,RWA的崛起并非出于纯粹的投机心理,而是因为市场对稳定收益有刚性需求,兼具真实价值支撑和优越流动性的RWA资产注定会受到青睐。 在比特币和以太坊ETF获批后,市场对RWA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很快成为了新的风口。
其次, 美国监管政策的转变为加密货币和RWA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024年7月的《卢米斯-吉利布兰德法案》对加密资产管辖权进行了清晰界定,长达数年的监管混乱宣告终结,为建立RWA相关的法律框架创造了良好环境。此后,随着特朗普上台和原SEC主席Gary Gensler失势,SEC停止了针对Immutable、Coinbase和 Kraken的调查和诉讼,与Defi和RWA相关的监管环境彻底好转。
综合来看,政府支持、监管明确和立法行动的结合,消除了加密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区块链和现实资产的融合发展创造了理想环境。 排除了监管层面的风险后,不同类别的RWA资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代币化的房地产、债券、大宗商品相关资产均已在链上活跃 , 截至2025年8月26日,发行RWA资产的机构已达到271家,按市场规模排序,各RWA产品的子赛道规模如下:
• 私人信贷(156亿美元)
• 美国国债(74亿美元)
• 大宗商品(18亿美元)
• 机构级另类投资基金(10亿美元)
• 股票(3.5亿美元)
• 非美国政府债券(3.1亿美元)
• 主动管理式基金(5100万美元)
• 其他(1600万美元)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开端,RWA与Defi体系构成的金融3.0远未达到增长瓶颈,一场颇有现实意义的金融革命正在爆发。纵观历史,资产的资本化催生了商业银行与信贷市场,资产的证券化催生了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推动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形成,也间接促成了权力制衡与现代民主制的形成。对现行的国家组织来说,资产货币化(RWA)也将是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