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ryptoCompound,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每一輪加密貨幣牛市都有一個主題。2017年的主題是投機,2021年的主題是創新,而2025年的主題則可能是監管。
經過十年的界限模糊和信號混亂之後,全球監管機構終於開始 從模稜兩可走向架構清晰 。曾經圍繞「他們會禁止嗎?」展開的討論,正在轉向「如何安全地擴大規模?」
這種從不確定性到明確架構構的轉變,為下一波數萬億美元的機構採用浪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監管明確性不會扼殺市場。它會讓市場合法化。
為何監管明確才是真正的催化劑
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衰取決於 資金的獲取 ——而大部分資金仍然被監管壁壘所束縛。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主權財富基金無法輕易「跟風入場」。它們的運作必須遵循既定的框架:哪些資產屬於證券,誰可以託管資產,信息披露如何進行,以及哪些交易所符合合規標準。
當監管規定發生變化時,資格條件也會隨之改變。當資格條件發生變化時,資金就會流動。
因此,推動加密貨幣長期價值增長的最大因素並非只是又一輪減半周期或新的Layer-2協議。而是監管的成熟度——將加密貨幣融入正規金融體系,同時又不喪失其核心創新的過程。
美國:從執法到基礎設施
多年來,美國一直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具影響力也最令人沮喪的司法管轄區。但這種局面已經開始轉變。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之間的協調。
經過十年的管轄權之爭,這兩個機構已啟動一項協調行動,旨在明確現貨加密貨幣產品的交易方式。這是朝著協調統一邁出的真正第一步——這在政治上曾一度是不可想像的。 -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效應。
2024年現貨以太坊ETF獲批,打破了比特幣獨有的心理壁壘。幾個月後,Solana ETF也相繼推出,並擁有真實的交易量、託管基礎設施和衍生品交易歷史作為支撐。
一旦加密資產被納入ETF,它便一夜之間成為合法的資產類別。養老基金經理可以購買它,理財顧問可以配置它,經紀自營商可以推薦它。這種包裝形式永久性地改變了買家群體。
-
穩定幣立法出臺。
《支付穩定幣法案》及其2025年的後續草案正在為儲備金、託管和透明度方面的標準化框架奠定基礎。穩定幣是加密貨幣與傳統經濟之間的紐帶——一旦受到監管,它們將成為橋梁而非威脅。
美國的啟示 :
如果說比特幣ETF是概念驗證,那麼以太坊和Solana ETF就是模板。未來一年,我們需要關注哪些資產能夠發展出相應的基礎設施、監控共享機制和託管能力,從而符合包裝為ETF的資格。這些才是能夠吸引機構資金的代幣——不是曇花一現的「Meme幣」,而是受監管的底層資產。
歐盟:MiCA將理論轉化為法律
歐洲《加密資產市場法案》(MiCA)框架 現已生效,並將於2025年前全面實施。這是首個全面的、跨區域的數字資產監管架構,它正在重新定義「合規」的含義。
MiCA 要求所有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 (CASP) 都必須滿足嚴格的標準,包括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治理、信息披露和託管協議。它相當於加密貨幣領域的銀行牌照——一旦獲得許可,即可在歐盟範圍內開展業務。
對機構而言,這無疑是一大勝利。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在可預測的框架下參與數字資產業務,無需再猜測哪個司法管轄區是「安全的」。
對初創企業而言,這是一種篩選機制。合規的企業能夠獲得資金和合作夥伴,而不合規的企業則會被淘汰。
歐盟的啟示 :
MiCA正在將監管轉化為競爭壁壘。通過MiCA認證的交易所、經紀商和託管機構將主導歐洲的流動性。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要儘早識別哪些平臺和代幣符合這一監管體系——因為一旦銀行開始接納它們,流動性將迅速集中。
英國:構建信任層
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英國財政部 採取了一種更為緩慢、更為謹慎的方式——但這同樣至關重要。
FCA最新一輪的徵求意見稿為 穩定幣發行方和託管服務設定了嚴格的指導方針 ,確保客戶隔離和審慎監管措施。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暗示,在建立更完善的監管機制之前,穩定幣暫不會被納入核心支付網絡。
雖然不如美國ETF新聞那樣引人注目,但英國的監管流程核心在於 機構信任 。一旦這些保障措施全面到位,倫敦有望成為託管、衍生品和穩定幣結算的重要中心。
英國的啟示 :
投資者應該關注那些早期遵守規定的公司——符合FCA要求的託管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和交易所將優先獲得銀行合作夥伴關係和機構資金流入。
新加坡:精準的調控者
如果說美國是被動應對,歐洲是全面周密,那麼新加坡就是精準施策。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對數字資產公司的牌照審批標準是全球最高之一。只有擁有健全的反洗錢、風險管理和運營控制機制的公司才有機會獲得批准。
新加坡有意將這一高標準作為設計目標——它希望 成為全球可信數字金融的清算中心 ,而非下一個離岸賭場。
MAS正在敲定一項僅限於新加坡元和部分G10貨幣的穩定幣框架。實際上,這意味著發行方數量減少,但信任度更高。
新加坡的啟示 :
參與者較少,信心增強。投資者應將新加坡持牌平臺視為在亞洲進行長期資本配置的安全港。
六大監管觸發因素需關注
以下是未來兩個季度可能引發市場波動和機遇的具體關鍵節點:
-
美國新現貨ETF
除了 BTC、ETH 和 SOL 之外,還有新的現貨加密貨幣 ETF——關注與 L2 生態系統或質押收益相關的申請。 -
穩定幣法案在美國國會取得進展。
美國國會批准的版本將極大地提高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資本效率。 -
首批獲得MiCA許可的歐洲CASP。
預計先行者將獲得溢價——流動性將集中在它們周圍。 -
英國FCA最終發布了託管規則。
這可能為加密貨幣原生公司與傳統銀行合作打開大門。 -
新加坡MAS發布牌照公告。
任何獲得批准的美國或歐盟大型企業都將是市場信號。 -
美國跨機構的統一指導。
SEC和CFTC採取協調一致的做法,將立即提升整個行業的風險溢價。
每一次此類事件的發生都意味著監管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隨之而來的是波動性降低,機構流動性增強。
將規則轉化為收益
那麼投資者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利用監管措施優勢,而不僅僅是「寄希望於監管清晰」呢?
1. 持有符合條件的資產。
分類清晰且託管支持的加密貨幣(如BTC、ETH、SOL)將繼續吸引ETF需求。每推出一款新的ETF,都會擴大買家群體。
2. 基礎設施合規。
獲得MiCA或FCA批准的交易所、錢包和經紀商實際上正在獲得監管壟斷地位。投資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會獲得優異表現。
3. 將穩定幣視為收益通道。
一旦受到監管,高質量的穩定幣將從入門代幣演變為機構收益工具——類似於貨幣市場基金。這對DeFi的普及至關重要。
4. 關注波動率收窄。
每一次市場監管清晰化都會收緊價差並降低不確定性。利用這一點,在公告發布前做多波動率,並在公告發布後逐步減持。
5. 放眼全球,立足本地。
不同地區的發展階段各不相同。歐洲在監管方面領先,美國在流動性方面領先,亞洲在創新方面領先。按司法管轄區分散投資與按資產類別分散投資同等重要。
2026年可能的情景
牛市情景(40%) :
美國現貨ETF的覆蓋範圍擴大到主要資產之外;MiCA牌照審批加速;穩定幣相關法律獲得通過;機構投資者採用率激增。
結果 :參與度更高,估值上升,波動性下降。
基本情景(45%) :
透明度逐步提高;ETF增長緩慢;MiCA推廣不均衡;穩定幣法案推遲出臺。
結果 :部分參與者受益;受監管參與者與不受監管參與者之間的差距擴大。
熊市情景(15%) :
政治僵局、新的執法行動或政策實施延遲。
結果 :短期拋售,長期買入良機。
總結
在加密貨幣的歷史上,監管第一次 不再是敵人,而是解鎖的關鍵 。
每一項新規則、框架或許可都能降低不確定性並擴大準入範圍。每一項明確的規定都讓加密貨幣更接近成為一種全球核心資產類別。
下一輪牛市不僅會獎勵那些早早入場的投資者,還會獎勵那些有準備的投資者:那些了解監管格局如何制定,並在其他投資者跟風之前就做好布局的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