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資產的保質期

早上開車的時候邊開車邊發呆,發呆的時候頭腦放空,就會任由思緒飛揚。於是便由開車想到換車,由換車想到買車的實際成本應該遠高於買車時支付的價格,原因當然是金融資產估值的現金流折現模型的逆向應用。

現金流折現模型說的是,明年賺的錢折算到今年的價值要打個折扣,後年賺的錢折算到今年要打更多折扣,……時間越久,折現的價值越低。於是便得到一個收斂的數列。對此數列求和,便可得到一個有限的數值。這就是該項資產的估值。

消費問題則是相反。

十年前花30萬買一輛汽車,如果開上十年就要換車的話,簡單平均相當於每年花掉3萬塊錢的買車成本。

但是這個問題並非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十年前的3萬塊錢,和今天的3萬塊錢,實際購買力或許已經是天壤之別。

假設過去十年每年的平均統計通脹率是5%的話,那麼相當於:

第一年花3萬元。

第二年花了 3 * (1 + 5%) = 3.15萬元。

第三年花了 3 * (1 + 5%)^2 = 3.3萬元。

第四年花了 3 * (1 + 5%)^3 = 3.47萬元。

……

第十年花了 3 * (1 + 5%)^10 = 4.89萬元。

代入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可知,十年總花費為:

S10 = 3 * (1 – 1.05^10)/(1 – 1.05) = 37.73萬元。

這個數字比人們常用的另外一種估算方法,即直接評估十年前的30萬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30 * 1.05^10 = 48.87萬元,要小一些。

問題在於,對十年前的30萬進行重新估值並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十年前有開車的需求,就註定了不可能把錢去投資到其他地方來對衝通脹,實現十年後增值為48.87萬元的目的。

但是如果這是一個免息分期的話,相比於一次性付清30萬元,假設購車人能夠籤署十年付清的合同,每年只需支付3萬元,於是便不需要一次性拋售掉手中的抗通脹資產(如BTC),而是每年變現一點兒,來支付分期款,那麼最終就可能會達到一個更好的財務效果。

請務必注意這裡有一個非常容易誤解的地方。這裡講的是購車人手裡有足夠的可變現資產,只是出於財務規劃的目的,故意不去一次性支付。這和很多人,明明手裡沒錢,卻硬要分期付款甚至貸款購買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豪車豪宅,那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操作,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分期只是一個金融工具。用法不同,效果天差地別。就像一把菜刀,有人用起來能做出一桌好菜,有人用起來卻只會切斷自己的手指。

上面這個例子中,最核心的區別就是,前者的資產是抗通脹的,隨著時間推移會跑贏通脹;後者卻只能靠未來的預期工資收入來還款,而他們的工資漲幅,卻往往被通脹摁在地上摩擦。

統計通脹率還不足以揭示真相。或許我們應該看向社會廣義貨幣的增長率。過去20年,我們的廣義貨幣增速基本上都在每年10%以上。

用10%替換掉上面算式中的5%,我們可以得到另一個數據:

S10(M2) = 3 * (1 – 1.1^10)/(1 – 1.1) = 47.81萬元。

直接評估,則是 30 * 1.1^10 = 77.81萬元。

好傢夥。也就是說,如果你十年前持有的某項資產是為了保值增值的話(比如房產),今天的市場價沒有比十年前翻1.6番的話,哪都算是賠本買賣。

這意味著,十年前花1000萬買的房子,今天如果賣不上2600萬,都算是浮虧。

而睜眼看一看,貌似房價已經退回到十年前的水平了?

再看一下2015年9月份的BTC價格,大約是不到250美刀。今天則是11.1萬美刀。增長443倍。折合年化複合增速是84%,遠超廣義貨幣增速10%。

於是就進一步想到保質期。

通常我們都會學習到,貨幣,作為價值存儲,相比於其他商品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不易腐壞。(而貨幣超發恰恰是一種腐壞)

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長期保存,保質期很長,甚至,相比於人類有限的生命而言,近乎無限長。

但是教鏈由汽車想到了保質期的另一層含義。不只是像食物那樣生產出來放不了幾天就會腐壞會有保質期的催命,像汽車乃至於房子等擁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即便自己不壞掉,也會有更好的產品出來,替代掉老一代的舊產品,從而達到加速過期的效果。

就像十年前買的新能源汽車,和今天最新推出的主流款式相比,簡直就是應該扔進回收站的東西了。

忽然似乎就更明白,巴菲特為何很多年都不敢碰科技股了。

從用戶思維的角度看,每年都更新換代,頻繁推出新產品,真的是一件很酷很牛逼的事情。

但是換到投資思維的角度看,每年都推陳出新,加速舊產品的過期,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這意味著,一旦不能將舊產品上「存儲」的價值成功轉移到新產品上,那麼就是斷崖式的滅頂之災。

從價值存儲(SoV,storage-of-value)的角度來講,一個熱衷於持續硬分叉、不斷升級甚至更改核心經濟模型的區塊鏈數字代幣,不斷推出的各種技術和花樣頻出的敘事,雖然常常被媒體和KOL們解讀為令人興奮的重大利好,但卻很難稱得上是什麼好事,反倒是一件壞事。

反而是像BTC這樣,明確定位為數字時代新價值存儲的數字資產,從一開始就像中本聰所說的那樣,「一旦 0.1 版本發布了,其核心設計就將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一成不變」,具有核心設計對抗改變的超級穩定能力,才是最可信賴的價值存儲。

數字不會像實物那樣腐壞,但是數字資產卻也有保質期。數字資產的保質期,恰恰就在於它能夠維持不變的時間長度。

只有一成不變,才能擁有無限長的保質期。

最大的誤解就是把BTC當成是軟體。於是就會把其他更容易改進,引入更酷炫功能的區塊鏈,錯當作是比BTC更好的軟體。

BTC根本就不是軟體。BTC最大的價值也根本就不在於軟體升級,變得越來越好的能力。BTC最大的價值恰恰在於對抗變化的能力。

反者道之動。

不理解這個逆向思維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理解BTC。

  • Related Posts

    如何布局迎接比特幣繁榮期(2025版)

    來源:Bitcoin Fortress,編譯:Shaw 比特…

    幣股隱藏伝記:隱藏在股權稀釋與mNAV算法的腰斬刀法

    作者: dan ny  來源:X, @aginten d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馬雲也買幣?以太坊迎來「新大哥」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0 views
    馬雲也買幣?以太坊迎來「新大哥」

    AI Agent與DAO:自主意志的兩種形式 殊途同歸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0 views
    AI Agent與DAO:自主意志的兩種形式 殊途同歸

    首個真正的鏈上美股:Galaxy股票GLXY代幣化詳解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0 views
    首個真正的鏈上美股:Galaxy股票GLXY代幣化詳解

    如何布局迎接比特幣繁榮期(2025版)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4 views
    如何布局迎接比特幣繁榮期(2025版)

    幣股隱藏伝記:隱藏在股權稀釋與mNAV算法的腰斬刀法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2 views
    幣股隱藏伝記:隱藏在股權稀釋與mNAV算法的腰斬刀法

    季節性「詛咒」 會成為比特幣的噩夢嗎?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3 views
    季節性「詛咒」 會成為比特幣的噩夢嗎?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