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artin Burgherr,來源:Coindesk,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摘要
-
在處理大額交易時,機構更傾向於使用以太坊,儘管其費用高昂,但因其安全性而備受青睞。
-
以太坊的基礎設施受到各大銀行的青睞,因為它能與現有系統無縫集成,並且在監管方面令人放心。
-
以太坊高昂的交易費用被視為確保機構投資者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一個特點。
以太坊擁有超過 100 個Layer-2區塊鏈,你可能會覺得它太貴太慢。但問問任何一家準備結算 5 億美元利率互換的機構,他們會選擇在哪裡構建,答案肯定是以太坊。這一原因揭示了機構級 DeFi 可能的發展方向。
機構用戶採用的關鍵指標與散戶用戶截然不同。散戶用戶會因以太坊高昂的交易費用而轉投更便宜的鏈,但機構在轉移數億資金時,會心甘情願地支付這筆費用以換取安全性。人們願意為安全的基礎設施支付溢價並非問題所在。以太坊所謂的「弱點」實際上正是其吸引機構用戶的護城河。
兩個市場的故事
從數據來看,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視角差異是有道理的。如果你以 50 美元的價格購買一個Meme幣,你肯定不想支付 10 美元的交易費。但當要結算一筆 5 億美元的利率互換時,花 10 美元來確保交易安全,以換取安心,這點代價微不足道。
只需看看傳統金融領域,就能發現這種觀點並非新鮮事,以太坊交易的安全溢價實際上就是產品。機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的交易成本高於粉單市場(Pink Sheets,場外交易市場) 的交易成本,並且儘管 SWIFT 成本高昂,機構仍繼續通過其進行交易,這都有其原因。這一切都關乎合法性以及在安全合規的方式下進行交易的可靠記錄。區塊鏈也會如此。
對於機構而言,數以億計的資金被困在無法運行的網絡中,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許多機構看重的是像以太坊這樣久經考驗的鏈的安全性,而非那些注重速度的鏈。如果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一點,那就是傳統金融總是為基礎設施的可靠性買單。
為監管做好準備
投資者最需要的是一個經過市場檢驗的強大底層區塊鏈,能在金融機構中被廣泛接受,作為中立的結算層。以太坊獲得了廣泛的機構參與,因為該網絡與現有基礎設施實現了恰當的整合。這正是它所構建的初衷。
一個有力的證明是眾多大型銀行都在以太坊上構建業務,它們對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感到放心,同時也得益於以太坊生態系統中已經聚集且將持續聚集的開發者人才。這或許會形成一個機構採用的自我強化循環。
一項特性,而非缺陷
我們需要停止將以太坊高昂的手續費視為缺陷——這是一項自然細分市場的特性。有些鏈有意優化為低成本、快速、小額交易。機構需要,也會為大額交易支付費用,以獲得相當於數字金庫的保障,確保流動性充足。
機構不再關注諸如日活躍用戶數或翻譯量之類的指標,而是採取了更為根本的方法。它們關注受監管實體在何處構建其基礎設施,並專注於機構結算這一重大領域。
所以,下次再有人宣稱以太坊已死時,問問他們更願意在哪裡處理 5 億美元的交易?答案會揭示為何有關以太坊消亡的報導被嚴重誇大了——以及為何押注於「平淡無奇」的以太坊基礎設施的機構將在 DeFi 的機構化未來中獲取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