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0xresearcher
過去幾年,加密市場出現了明顯轉向——從單純的價格投機,逐漸邁向「資產效率」和「鏈上收益」時代。以太坊率先受益,其質押經濟和 LST(流動質押代幣)生態日趨成熟。像 stETH 這樣的資產,不僅讓 ETH 持有者獲得穩定鏈上收益,還能直接參與 DeFi 借貸、做市和衍生品交易,形成多層收益循環。
相比之下,比特幣的鏈上資本效率仍處於「初級階段」。雖然它依舊是加密世界的核心——約 60% 市佔率、約 2.4 萬億美元市值,以及全球最穩固的共識網絡——在鏈上,BTC 更多被視為「數字黃金」:安全儲值,但缺乏可組合性、收益能力和多鏈流動性。大部分 BTC 持有者要麼長期持有資產不動,要麼依賴中心化平臺獲取有限利息,錯過了鏈上金融活力區。
BTC 的可組合性困境
ETH 的質押模式成功的關鍵在於其與智能合約和 DeFi 生態深度結合,而 BTC 主鏈缺乏同等的執行環境。雖然有跨鏈封裝(如 WBTC)、側鏈和橋接方案,但仍存在幾個核心痛點:
-
缺乏原生收益——跨鏈 BTC 多為封裝資產,無法像 ETH 質押那樣自然生成收益;
-
流動性分散——跨鏈資產分布在不同鏈和協議,規模不足以支撐大規模資本運作;
-
信任成本高——無論中心化託管還是多籤機制,都需要用戶額外信任某個機構或多方聯盟。
這些問題讓 BTC 長期停留在「高價值、低利用率」的尷尬狀態。然而,市場預期正在改變。越來越多機構和 DeFi 團隊,尤其在亞洲,開始推動 BTC 流動性創新——不僅希望 BTC 持有者獲得安全收益,也希望它能成為借貸、穩定幣和衍生品等鏈上資本循環的核心資產。
亞洲市場的加速作用
亞洲市場對 BTC DeFi 的需求增長明顯。這裡聚集了大量長期持有 BTC 的用戶,同時交易所、基礎設施項目和社區高度集中,使得新產品一旦切入合適場景,就能迅速被市場接受。理想的 BTC DeFi 產品需滿足三個條件:
-
低風險收益——避免高波動、高槓桿策略;
-
強可組合性——能直接融入主流 DeFi 協議,而非孤立存在;
-
跨鏈便利性——支持多鏈部署,降低用戶進入門檻。
WBTC – BTC 封裝與流動性
WBTC 是最早的 BTC 封裝資產,將比特幣以 ERC-20 形式引入以太坊生態,使 BTC 可參與借貸、流動性提供和衍生品交易。其優勢在於廣泛接受度和高流動性,幾乎所有主流 DeFi 協議都支持 WBTC。然而,WBTC 本質上依賴中心化託管,用戶需信任託管方,存在安全和透明性風險。同時,它不產生額外收益,僅提供可組合性,對於希望充分發揮 BTC 價值的用戶而言,這是一大局限。
Babylon – 底層質押協議與節點運營者
Babylon 專注提供比特幣底層質押基礎設施,面向技術型節點運營者。其優勢在於高度安全和去中心化,通過嚴格節點管理和多重驗證保障 BTC 質押安全。它可支持機構級用戶,將 BTC 轉化為鏈上可操作資產。然而,對於普通用戶,直接使用 Babylon 協議存在門檻,需要技術能力或依賴衍生封裝產品。Babylon 的核心價值在於為 BTC 生態提供底層質押能力,但流動性和易用性仍需進一步拓展。
EtherFi – ETH 流動質押與跨鏈可組合性
EtherFi 提供 ETH 流動質押服務,將質押收益與 DeFi 可組合性結合。用戶可輕鬆參與 ETH 質押,並在多個鏈上進行資本運作,實現收益疊加。EtherFi 面向 ETH 社區,提供低門檻體驗並支持跨鏈操作。相比 BTC 生態,其模式已成熟,但主要服務 ETH 用戶,未解決 BTC 的收益和低波動性需求。
Ethena – 合成美元收益與策略特點
Ethena 通過永續合約和套利策略提供穩定的美元收益(USDe),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 DeFi 用戶。用戶可在鏈上獲得固定收益,同時參與策略組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其可組合性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穩定幣池和合成資產上,對希望將 BTC 用於更廣泛 DeFi 應用的投資者而言靈活性不足。Ethena 展示了鏈上收益多樣化潛力,但仍需針對 BTC 的專屬方案滿足核心市場需求。
Lombard – LBTC:BTC 鏈上收益的代表案例
在這種背景下,Lombard 推出的 LBTC 是一個典型案例。它定位為機構級收益型比特幣,100% 由 BTC 支撐,通過將底層 BTC 質押到 Babylon 比特幣質押協議獲取被動收益。BTC 持有者既保留核心敞口,又能獲得鏈上穩定回報。
市場表現:
-
上線僅 92 天,TVL 突破 10 億美元;
-
超過 80% LBTC 活躍在 DeFi,用於借貸、提供流動性和再質押策略;
-
吸引超過 20 億美元新增流動性,佔 Babylon 質押協議 40% 市場份額;
-
與 Galaxy、Figment、Kiln、P 2 P 等 Finality Provider 深度合作;
-
被 Aave、Maple、Spark、Morpho 等納入機構級抵押資產。
安全性方面,Lombard 構建多層防護:機構聯盟、多重審批、時間鎖、審計,以及鏈上 PoR(儲備證明),上線至今未發生脫錨事件,接近傳統金融「AAA 級」安全標準。
跨鏈布局上,LBTC 已在 Base、Sui、Katana、BNB Chain 等鏈上線,SDK 接入 Binance 和 Bybit,為亞洲用戶打開 BTC DeFi 直接通道。
LBTC 的出現解決了 BTC 鏈上收益的核心問題。ETH 的 LST 模型已驗證可行,但直接套用到 BTC,需要考慮安全、流動性和跨鏈部署。LBTC 先通過 Babylon 提供質押收益打底,再結合多鏈部署和 SDK 集成打開流動性,使其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未來若被更多 DeFi 協議接納為核心抵押物,或進入穩定幣、衍生品等複雜鏈上市場,BTC 的鏈上資本效率可能迎來質的躍升。LBTC 可能成為這一波創新的加速器。
整體市場趨勢與未來展望
總體來看,BTC 鏈上資本化仍處於初期階段,但潛力巨大。隨著市場從價格投機轉向資產效率與鏈上收益,越來越多項目在不同方向嘗試創新:
-
多鏈擴展與互操作性:隨著更多 DeFi 協議跨鏈布局,BTC 資產使用場景更豐富;
-
低風險收益產品增長:投資者對穩健收益需求強烈,收益型 BTC 產品有望成為主流;
-
機構與合規參與增加:亞洲及全球機構投資者積極探索鏈上 BTC 配置,推動生態成熟;
-
創新策略試驗場:衍生品、再質押、套利和組合策略不斷出現,提升 BTC 鏈上流動性和資本效率。
比特幣正逐步從「數字黃金」向可活用鏈上資產轉變。各類創新項目共同推動 BTC 生態發展,讓長期持有者和 DeFi 用戶更高效釋放資產潛力。LBTC 只是其中的一個示例,其展示的路徑和思路提示了未來 BTC 鏈上金融化的可能方向——多樣化、低風險、可組合且跨鏈。隨著更多技術創新和產品落地,BTC 將不僅是價值儲藏,更將成為鏈上資本運作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