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ryptoHowe.eth,Web3Caff 研究員 來源:X,@weihaoming
現階段的鏈敘事或者說是 Mass adoption 的敘事,我們能發現它們都在做這樣的一件事 —— 像洋蔥一樣一層包一層地把各種複雜的底層操作包裝成用戶簡單易用的東西。
從鏈的敘事來看,我們能發現其發展歷程有以下幾個階段:
1) Layer1 :最初的 Layer1 競爭中大家都在性能、交易吞吐量、可組合性等不同基建方向上做優化和改進,這也使得在 Ethereum 之後衍生出了像 Solana、Polkadot、Cosmos 等 Layer1。
使用體驗以及鏈自身的性能提升,能夠吸引用戶們進行各種交互(Mass adoption:讓更多用戶進入)
2) Layer2 :在受到這一系列的其他 Layer1 的競爭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作為龍頭的 Ethereum 也開始探索其擴容方案路線,在這之後便出現了大家耳熟能詳的 Arbitrum、Optimism、Polygon 等 Layer2 公鏈。
降本增效,讓用戶無需再為 gas 所痛心,提高鏈上活躍度(Mass adoption:保持足夠的用戶活躍度)
3) 鏈抽象 :在經過前兩個階段的發展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不同的鏈之間相互的重合點並不多,比如我在 Polygon 上的一些資產無法在 Arbitrum、Ethereum 等其他鏈上使用。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做到一種資產跨越不同鏈使用,由此像 ZetaChain、Particle Network、 AA 錢包等項目應運而生。
一幣多用,減少繁瑣的交互步驟,讓用戶可以便捷地在不同鏈上進行各種操作或管理各種資產(Mass adoption:降低交互操作的成本和門檻)
4) 鏈聚合 :前面三個階段的發展主要是針對用戶,而鏈聚合的發展我個人認為是更偏向於項目方和開發者,因為當下的各種 VM 相互之間採用的技術並不相同,故而很難相互兼容彼此。這使得想要做多鏈產品的項目方和開發者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用不同的程式語言使用產品。
那麼近期出現的 Movement labs、Lumio 等項目就是為了實現一次部署多方可用的效果,這使得項目方和開發者可以更專注在產品的調研和優化打磨上(Mass adoption:降低開發難度和成本,加速生態項目的發展)
那麼這種發展流程其實很常見,像傳統的 Java 開發中,從 1991 年發展至今,經歷了 Java、Java EE、SSM、SpringBoot、SpringCloud 等階段(別問我為什麼知道,一入 Java 深似海)
它們做的事情也是將原先晦澀難懂的底層代碼封裝成各種各樣的接口,這使得開發者可以在不需要深入了解底層內容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使用這些 API 接口來快速上手。這極大的降低了各種開發門檻,減少了各種枯燥繁瑣的重複流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ass adoption」的目標。
但同樣地,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 Mass adoption 的方式是一種雙刃劍,它使得用戶可以用儘可能少的操作步驟來完成一系列的複雜交互,讓開發者可以快速開發出 Dapp。
但同樣地, 會讓大家形成一種如慢性毒藥般的依賴性 ,「用進廢退」這個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Crypto 世界是一個黑暗森林,大家需要保持足夠的敬畏感,該學的知識依然得學,該嘗試的東西依然得嘗試,不能貪圖一時的方便而捨棄真正的內在核心。
此外,對於鏈生態來說,降低開發門檻自然是一件好事,這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很多的生態項目。但對於 Mass adoption 來說,真正的核心是項目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好比上一輪周期的 DeFi Summer,真正吸引用戶和推動生態的是諸如 Uniswap、Compound、AAVE 等項目的出現。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當下的鏈敘事及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