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还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我一直在思考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行业的未来前景。目前,这个市场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各种币加起来的总U市值已超过四万亿,用户规模也达到了数亿级别,币安公开的注册用户接近3亿了。

但与此同时,韭菜们都感觉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似乎有些停滞不前,或者说没有新的叙事,炒meme都炒了好几年了。

  • 这个行业的用户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吗?

  • 整个市场的总市值是否还有持续的增长空间?

  • 更重要的是,未来这个领域里还会涌现出哪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新商业模式?”

总结最近的思考,我想出了一条称之为“内核扩展”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在任何一个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我们总能发现一条隐藏的主线,我愿称之为“内核”。

这个“内核”不是指具体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指引发行业爆发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它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一旦被点燃,就会像一个引力中心,吸引资本、人才和创造力涌入,并围绕它衍生出海量的业务形态、生意模式乃至全新的商业生态。

要理解一个行业的过去和未来,就必须看懂它在不同阶段的“内核”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演变。加密货币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一、 加密货币的内核演变:从“藏”到“玩”再到“用”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到现在一共是16年的发展史,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三个内核。

内核一:反审查的价值存储(约2009-2019)

行业诞生的第一个十年,其最强劲、最真实的内核需求,是 对传统金融体系的绕过与对抗 。这表现为两大类:一是“藏钱”,即对资产(无论是灰色还是合法)的绝对自我主权和抗审查的存储需求;二是服务于“黄赌毒”等灰色地带的无许可、匿名、无国界支付。

不好意思,我真心认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最原始的内核就是这么的黑暗。

围绕这个黑暗的内核下,整个行业的一些关键性特点如下:

  • 主要 商业模式 开交易所,挖矿,发币,出入金。好像最初的币圈十来年主要就是干这些,虽然在2016年的以太坊带了一些新的东西,但都是为下一个内核孕育的初期。

  • 代表组织/代币: 比特币 (BTC)、主流交易所ok\huobi\binance\bitfinex等、矿机和矿场,烤猫\比特大陆等。

  • 普通人的机遇: 持币和挖矿。在大众认知之外 早期持有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普通人最大的红利 。普通人可以通过 购买并持有比特币 (HODL)或在早期 使用 CPU / GPU 挖矿 ,捕获了行业诞生初期的巨大红利。

  • 市场规模: 其代表 比特币的市值 ,在这一时期的末尾已 稳定在数千亿美元 量级,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个行业在最初的十年,整体市场规模也就是在千亿这种量级。典型的行业早期阶段特征。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最坚定的密码朋克、暗网用户、以及真正依赖其进行灰色交易(黄赌毒)或资本管制的群体。我感觉这个群体是很小的,全球算起来应该就是论万算,顶多十多万的规模。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更广泛的群体,他们 认可 “抗审查”和“数字黄金”的叙事,但不参与核心的灰色应用。他们是投机者、早期投资者和矿工。这个群体的规模是核心用户的 数百倍以上 ,我觉得在2017年牛市顶峰,这个外围生态的 总持币地址数达到了千万级别, 在最初的十年,币圈真实的用户数量应该就是千万级别。

内核二: 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约2020-2024)

当资产被成功地“藏”在链上之后,新的需求诞生了:“我能不能让这些钱‘生钱’?”。内核一解决了“存”和“转”,内核二要解决的是“借”、“贷”和“交易”。市场需要一套无需许可、可组合、全天候运行的金融系统,“DeFi”内核应运而生。

  • 典型的 商业模式 各种defi协议,最经典是自动做市商(AMM)的交易手续费(如Uniswap)、借贷协议的利差(如Aave)、rollup-L2;流动性挖矿,各种farming;发币做项目,这个好像以前是现在是未来还是一直的主流商业模式;私募投资理财等。这期间还是进一步扩大了上一个内核下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所,成就了binance和coinbase这样的大型交易所。还有出入金业务成就了像USDT、USDC这样的稳定币。

  • 代表组织/代币: 以太坊 (ETH) (作为DeFi的底层平台)、 Uniswap ( UNI ) (DEX代表)、 Aave (AAVE) Maker (MKR) (借贷代表);投资理财板块还成就了像灰度这样的组织;Tether(USDT)和Circle(USDC)

  • 普通人的机遇: 持币依然是这一内核下的主要普通人的机会,除了BTC,ETH也还可以。另外普通人还可以从“持有者”变为“ 参与者 ”,搞各种farming和空投,通过参与金融游戏来获利。如果说程序员也是普通人,在这一内核下程序员还有很多工作机会的。

  • 市场规模: “DeFi Summer”引爆了链上金融。在顶峰时期,DeFi协议的总锁仓价值 (TVL) 超过了1800亿美元,行业进入了万亿市值阶段。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真正与智能合约交互的群体——“DeFi农民”、流动性提供者 (LP)、借贷者和链上交易者。我感觉这个群体的真实人数并不高,从链上数据来看往高了估算应该就在百万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在交易所(CEX)上购买DeFi代币、持有ETH但未参与链上交互、或仅仅是关注DeFi叙事的更广泛投机者。这个群体的规模被DeFi的造富效应极大放大,推动全球加密货币 总持有者(外围用户)达到了数亿级别

内核三:稳定币与支付(约2024年至未来)

在投机泡沫破灭后,市场开始寻找真正的、可持续的价值。这个内核的需求是 将区块链的效率优势(即时、全球、低成本)与现实世界的稳定性相结合 。用户需要的不再是投机品,而是一个 稳定的、高效的、可编程的“钱” ——“支付内核”登场了。

最重要的还是合规化的推动,总得找出除了赌博之外的内核才能合规啊。随着美国政府批准各种币ETF,和推动稳定币立法,整个币圈应该是发育出了新的内核。

关键的是,我觉得这个支付内核现在是刚刚起步,如果要拍脑袋算,我觉得才走了不到10%,未来还有10倍增长。

  • 商业模式 稳定币发行商通过储备资产(如美债)赚取利息;支付网络收取B2B跨境结算的手续费;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服务费;各种理财私募组织,像典型的灰度和微策略;这一阶段老牌交易所如binance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 代表组织/代币: Tether (USDT) Circle (USDC) (作为支付媒介和储值工具),稳定币已经从最初的出入金承载者变成了支付为核心了;灰度、微策略。

  • 普通人的机遇: 好像还是持币和各种defi协议的挖矿,搞空投撸羊毛这些。另外,还有一些中国和美国人可能体会不深的,很多小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没有公信力的,其国民可以通过持有稳定币来规避本国货币的通胀。还有很多做国际贸易的可以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能极大降低成本。

  • 市场规模: 这是一个正在爆炸的内核。仅 稳定币的总市值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 ,其发行商(如Tether)持有的美债已超过许多主权国家。而整个行业也是稳居小几万亿美元的市值。但这个支付内核还在继续发育,我估计未来五年,稳定币本身就可以突破5万亿,稳定币的市值占比大概率会成为币圈市值的大龙头。而整个行业的的总市值应该可以突破10万亿。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就单纯论支付内核来说,真正的核心用户可能是真正将稳定币用于“支付”和“抗通胀”的群体。他们是新兴市场(如阿根廷、土耳其)的储户、使用USDT进行跨境贸易的B2B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这个核心群体的规模我猜不着,chatgpt给的答案是达 数千万至上亿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按惯例给核心内核用户乘个100,这就达到了10亿规模了。这是在加密生态内将稳定币用作“交易筹码”或“避险工具”的投机者,以及关注RWA赛道的机构投资者。这个内核的真正潜力在于,它可以将 全球数十亿 无法获得良好银行服务或饱受通胀困扰的人群,转化为其核心用户。随着支付内核的进一步发展,突破10亿用户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那现在这个阶段看整个币圈的发展,可能还有5到10倍这种空间,总市值和服务的用户群体都有5到10倍的空间。但你要说具体哪个币能涨10倍,我觉得就猜不着了。

所以整个行业可能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加说明问题,我们拿熟悉的互联网行业来分析一下。

二、 以互联网为鉴:五次“内核”的跃迁

加密世界的演变还是现在进行时,而互联网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内核”迭代范本。

(下面的数据包括市值和用户量,都是用Gemini和GPT5估算的,我觉得量级是正确的,大家就凑合着看吧,反正没法证实和证伪)

内核一:信息与灰色地带(1995-2005)

最早的一代互联网,其内核表面上是“信息沟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早期驱动力其实是灰色内容(如“小黄片”)。谁也别笑话谁,现在光伟正的互联网早期就是为了小黄片出现的,它解决的是人类对原始欲望和无过滤信息的渴求。

我感觉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初,大小城镇的电脑城到处都是卖光盘的,在汽车站地铁口抱个小孩的大妹子低声问你要不要碟。当年的校园网,和各种局域网,最流程的ftp服务器里的资料大家点开n层文件夹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xxx。

看加密货币和互联网的早期,小黄片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啊。哈哈。

互联网在这一最初的内核期间的关键特征如下:

  • 商业模式 门户网站的 早期横幅广告 、ISP的 拨号订阅费 (如AOL),以及驱动这一切的 PC硬件销售

  • 代表公司: AOL (美国在线) 雅虎 (Yahoo!) 网景 (Netscape)、我们熟悉的搜狐sohu、新浪sina

  • 普通人的机遇: 信息 套利 与早期投资 。最直接的获利方式是 购买 科技股 ,或通过 抢注和倒卖域名 获得了第一桶金。当时我有一堆5位数的QQ号,这玩意后面老值钱了,可惜当时没有密码找回功能。

  • 市场规模: 催生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其代表性的 纳斯达克指数 在2000年顶峰时市值超过5万亿美元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早期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和“建设者”,包括BBS版主、FTP站长、个人网站制作者以及灰色内容的积极传播者和消费者。这个群体是互联网文化的源头,规模在 百万级别 。我的印象里,在2000年初,站长这个角色还是很吊的存在。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被“信息获取”和“沟通便利”(如E-mail)吸引的更广泛大众。他们是AOL和雅虎的“小白”用户,是这个内核的主体。到2005年,这个外围生态(即全球网民)首次 突破了10亿级别

内核二:生产力与办公(2005-2010)

大约在2005年前后,互联网和PC行业迎来了“办公内核”。以Office、AutoCAD、Photoshop为代表的生产力软件成为了行业最坚实的底层需求,让“买电脑”成为一件“正经事”。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五笔培训班、Office、photoshop、CAD、网页三剑客啥的培训广告。

  • 商业模式 软件授权 (Per-Seat License,即按席位收费)、企业级服务合约、以及销售搭载软件的高利润PC和服务器;还有,培训班。

  • 代表公司: 微软 (Microsoft) (凭借Windows+Office的绝对统治)、 Adobe (设计套件)、 英特尔 (Intel) 戴尔 (Dell) (提供硬件基础)。

  • 普通人的机遇: 掌握“数字技能”实现职业跃迁 。这个内核的红利体现在 人力资本增值 。普通人通过 学习Office、 Photoshop 等专业软件,成为了新时代的高薪职业(白领、设计师)。在2006年,我和另外两个人用AutoCAD硬是取代了30名工程绘图师,让我记忆深刻。

  • 市场规模: 奠定了 微软 等公司未来 万亿(美元)市值 的现金牛基础。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依靠专业软件(如Photoshop, AutoCAD)为生的“创意阶层”和工程师,以及在金融等行业中深度使用Office(尤其是Excel)的“高级白领”。这个群体定义了“数字技能”的价值,规模在 数千万至上亿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全球所有需要使用电脑进行基础办公和学习的“知识工作者”和学生群体。他们使用Word、PPT和基础的Excel。这个庞大的外围用户构成了微软的护城河,其规模达到了 十亿级别

内核三:流量与注意力(2010-2020)

随着社交网络的爆发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互联网的内核切换为“流量生意”。“流量”本身成为了内核,核心逻辑是聚合海量用户注意力,然后将其变现。

  • 商业模式 数字广告 (特别是精准定向广告)和 电子商务 (平台佣金或自营销售)。

  • 代表公司: 谷歌 (Google) (搜索广告之王)、 Facebook/Meta (社交广告之王)、 亚马逊 (Amazon) (电商之王)、腾讯、阿里、拼多多。

  • 普通人的机遇: 成为内容创作者或流量运营者 。这是普通人“个体崛起”的黄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运营自媒体 (博主、YouTuber)将自身影响力变现,或通过 开设电商网店 “淘金”。

  • 市场规模: 这是创造“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 和 Google)的时代。这个“注意力经济”内核催生了数家 市值均超过万亿美元 的超级巨头。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注意力经济”的“生产者”,即 内容创作者 (YouTuber、博主)、 自媒体运营者 电商卖家 。他们是“流量内核”的发动机,这个群体的规模在 数千万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注意力经济”的“消费者”,即在社交媒体上“刷信息”、在搜索引擎上“查资料”、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的 海量普通用户 。这个外围生态(即Facebook、Google等平台的用户总和)的规模达到了 20-30亿级别

内核四: O2O 与连接(2015-2022)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GPS和精准地图的成熟,催生了O2O(Online-to-Offline)内核。它要实现的是线上世界与线下物理世界的无缝“连接”。

  • 商业模式 “抽成”或“提成” (Take-rate) ,即平台作为中介,从其促成的每一笔线下交易(如打车、外卖、住宿)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 代表公司: Uber (优步) Airbnb (爱彼迎) 、滴滴打车以及 美团

  • 普通人的机遇: 加入“零工经济”平台 。普通人可以 成为Uber/滴滴司机 外卖骑手 Airbnb房东 ,将自己的资产或时间“上架”到平台来直接获利。

  • 市场规模: 催生了 一批市值高达数百亿乃至千亿美元 的上市公司,并彻底重塑了餐饮、出行和酒店等传统行业。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零工经济”的“供给端”,即 Uber/滴滴司机、外卖骑手、Airbnb房东 。他们是O2O平台的核心资产,是真正将线下时间/资产“连接”到线上的人。这个群体的全球总规模在 数千万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零工经济”的“需求端”,即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点外卖、打车、预订服务的 主流城市消费者 。这个外围生态的用户群高达 40-50亿级别

内核五:智能(2022年至今)

2022年初GPT-3.5的发布,引爆了全新的“智能内核”。人类对“智能”本身的需求突然被激发并推向了顶峰。AI不再是辅助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可按需调用的“能力”。

  • 商业模式 API 调用 (按Token计费)、 SaaS订阅 (如ChatGPT Plus、Copilot)以及最核心的—— 销售“铲子” (即GPU芯片)。

  • 代表公司: Nvidia (英伟达) (硬件垄断者)、 OpenAI (模型领导者)、 微软 (Microsoft) (最快的应用分发者)。

  • 普通人的机遇: 利用 AI 降本增效 投资“卖铲人” 。最直接的是 购买英伟达 等核心硬件公司的股票。在应用层面,普通人(程序员、设计师)正通过 熟练使用AI工具 极大提升个人生产力,实现“一个人顶一个团队”。

  • 市场规模: 这是一个正在以指数级速度膨胀的内核。其“卖铲人” 英伟达 的市值(在2025年的当下) 已经超过了5万亿美元

  • 用户规模估算:

    • 核心内核用户: 这是真正将AI用于生产力的“重度用户”和“开发者”。他们是付费的SaaS用户(ChatGPT Plus, Copilot)、API调用者、程序员和AI绘画师。这个群体正在迅速增长,已达到 数千万级别

    • 外围生态用户: 这是被AI的强大能力所吸引的“体验型用户”和“潜在用户”。他们在免费版上提问,或在微软、谷歌的产品中被动地使用AI功能。这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外围生态,其 总用户已迅速触达数亿 ,并正向“生产力内核”沉淀的 数十亿 存量办公用户渗透。

结语:内核演变的规律与未来

回顾这两个行业八个内核的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两条规律:

  1. 用户规模的“出圈”规律: 内核的演进,本质上是一个**“出圈”和“下沉” 的过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加密货币,其用户规模都从早期的 百万级 核心爱好者(极客、密码朋克),向 千万级 的专业参与者(开发者、淘金者),最终扩散到 数十亿级**的日常消费者(大众用户)。一个内核所能触达的最终用户规模,决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2. 商业规模的“融合”规律: 商业规模的演变,则是一个 实体经济 “融合”的过程。行业的总市值从百亿/千亿 市值的早期市场(泡沫与基建并存),演化到 万亿 级别的成熟生态(平台与垄断),再到 十万亿 乃至 百万亿 的潜力市场(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一个内核的价值天花板,取决于它能多大程度上重塑现实世界。

基于这两条规律,我们可以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

  • 加密货币的第三个内核(支付)和互联网的第五个内核(AI),都还是早期,还有10倍规模的扩展空间。我们都还有光明的未来。加密货币行业目前还主要是在线上,离线下和实体还很远,这大概率还是要通过再增长10倍以上才能触达到的。AI也正在从纯软件往硬件渗透,人手一个AI实体硬件(可能就是手机或眼镜)也必然会到来,这肯定有10倍甚至百倍的增长空间。

  • 加密货币的未来: 加密货币的“支付内核”(内核三)之后,其 第四内核 几乎必然是**“RWA与实体经济” 。它将不再是“数字黄金”(内核1)或“链上赌场”(内核2),而是全球资产(股票、 债券 、房产)的 底层结算网络**。届时,其核心用户将不再是“币圈人士”,而是银行、基金和律师。其潜在市场规模也将从万亿级别,真正迈向 百万亿 的全球总资产。

  • 互联网的未来: 互联网的“智能内核”(内核五)目前尚处在“卖铲子”(英伟达)的基建阶段。其真正的爆发,将是 AI 对前四个内核的全面“吞噬”和“重塑” 。未来的商业模式将不再是“O2O + AI”,而是AI原生的连接;不再是“流量 + AI”,而是AI原生的内容。这个内核的最终市值,将不是英伟达的5万亿,而是 整个互联网万亿巨头存量的价值重估 ,以及对所有传统行业效率的彻底颠覆。

理解了“内核”,我们就能看清,所有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迭代,都只是围绕这个底层需求所展开的“衍生业务”。

而真正的行业巨变,只发生在“内核”切换的那一刻。对于普通人而言,看懂内核的切换,就是在投机、工作、还是创业之间,找到了那个正确的时代答案。

从赚钱角度来说,越早识别出行业的内核,找到买入真正代表内核的资产(如BTC、微软股票、腾讯股票),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后来人都会帮你抬轿子。

  • Related Posts

    华尔街的算盘:5亿美元买Ripple什么?

    作者:Seed.eth 2025年11月,Ripple La…

    BTC本轮调整:四年周期尾声 政府关门加剧流动性冲击

    作者:何浩,华尔街见闻 币圈正在经历一轮深度调整。比特币自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issed

    华尔街的算盘:5亿美元买Ripple什么?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3 views
    华尔街的算盘:5亿美元买Ripple什么?

    BTC本轮调整:四年周期尾声 政府关门加剧流动性冲击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0 views
    BTC本轮调整:四年周期尾声 政府关门加剧流动性冲击

    比特币的“巨鲸”真能决定市场走势吗?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比特币的“巨鲸”真能决定市场走势吗?

    一文读懂特斯拉股东大会: 马斯克赢下“万亿赌局”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一文读懂特斯拉股东大会: 马斯克赢下“万亿赌局”

    链上代币化黄金交易综合指南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3 views
    链上代币化黄金交易综合指南

    区块链还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 jakiro
    • 7 11 月, 2025
    • 2 views
    区块链还有多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