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风?三大关键症结

作者:Lane Rettig,以太坊前核心开发者、以太坊基金会前员工;翻译:比特链视界xiaozou

我沉浸在以太坊社区已有近八年时间,是个活跃成员。2017年末至2019年中旬期间,我曾以不同身份为以太坊基金会工作。当时乃至今日,我在社交和经济层面都对以太坊项目及社区投入甚多,衷心希望以太坊成功。

长久以来,以太坊在竞争中遥遥领先,其技术和社区令其他项目难以企及。但这种优势始终根基不稳——尽管表面数据亮眼(高市值、巨额TVL、区块满载等),底层问题却始终存在。除DeFi和稳定币外,以太坊几乎从未拥有过真正有用的应用,用户也基本局限于交易和投机活动。以太坊本有长达五年以上的黄金窗口期来巩固早期成果,如今这个机会窗口正在快速关闭,或许已经彻底消失了。

尽管对以太坊及其社区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或许正因如此),这个话题令我下笔尤为艰难。一方面,关于以太坊的现状优劣——特别是相较于其他加密生态的表现——我有太多观点想说。过去八年间,我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也许超过了其他任何话题。

另一方面,撰写本文必须对当前诸多现象保持诚实批判的态度。2019年离开以太坊基金会后,我曾强烈渴望公开批评基金会乃至整个以太坊生态,但最终选择了沉默——不仅因为时机尚不成熟,更因为我需要时间沉淀,需要距离观察。现在,是时候了。

加之以太坊近期的表现也促成了我撰写本文的决定——多项指标显示其状况不佳。作为资产的ETH近期严重跑输大盘,ETH/BTC汇率接近历史低点且持续数年下跌,市场情绪同样低迷。

我与众多和我同期参与以太坊的”元老级”朋友交流后发现,当前社区情绪之低落前所未有。近期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对以太坊未来真正看涨的人。我们曾共同经历多次市场周期,挺过治理危机、FTX与Terra/Luna崩盘以及随之而来的漫长熊市,但如今的悲观程度更甚以往。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像我这样的老成员对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感到不适——这本身正是以太坊现状堪忧的征兆。

我仍认为以太坊存在翻盘可能,但机会正日渐渺茫。以下是我眼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由于需要写的事项较多,本文将是一系列文章的开篇,完整讨论预计需要数周时间。)

问题一:研究崇拜

若要指出以太坊最大的失误,莫过于本末倒置地将研究凌驾于应用之上。自创立之初,以太坊文化、基金会及核心权力阶层就将研究神圣化,为此牺牲了应用开发、可用性和简洁性等重要维度。在以太坊生态中,研究者占据聚光灯中心——他们获得顶级演讲席位和播客访谈机会,在基金会内部享有近乎完全的自由: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全球巡回演讲等。重研究型项目获得绝大部分资助。作为前以太坊研究员,我承认当时享受了这种优待,但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崇拜的危害。

对研究的重视本无可厚非。研究确实至关重要,没有研究就没有今天的以太坊!共识机制、虚拟机设计、零知识证明、optimistic rollup、P2P网络、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安全机制等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铸就了以太坊的成功。多年来,以太坊社区资助产出了数百甚至上千篇高质量论文,催生了专业期刊、会议和研究机构。这些成果绝大多数属于公共产品:代码开源、论文免费发布、演讲视频公开。

但问题在于以太坊不仅是研究项目。这里沉淀着数千亿美元的真实资产和应用价值,而过度研究是有代价的。以太坊的设计者们并非应用构建者。他们从未在以太坊上开发过生产级应用,其中多数人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对开发者的困境缺乏认知:比如用Solidity开发安全可用的现代应用有多困难,或是密钥管理的挑战。他们往往忽视设计决策对用户体验和应用层的连锁影响。最近这条推文及其回复正是典型案例。

当研究者被神化时,产品人才在以太坊生态中沦为配角。我在职期间基金会内没有专业产品经理,至今可能依然如此。生态系统中几乎没有面向产品人才的资助。多数以太坊项目团队效仿基金会模式,同样不雇佣专业产品人员。而真正的产品人才则因加密货币的恶名和开发难度对行业望而却步——即便经过这么多年,构建可用产品的挑战依然存在。

现状本可不同。我们习以为常的诸多用户体验问题——最终确认速度慢、冷启动问题、专用gas代币、密钥管理等——都不是必然存在的。我们本可以主动设计出更友好、更易用的以太坊,让优秀应用更易构建。现在选择改变仍为时不晚。例如NEAR和Spacemesh等链采用的原生账户抽象方案,就解决了冷启动等问题,同时简化密钥管理;某些新链采用稳定币作为原生gas代币,降低费用波动性;新一代公链的最终确认时间大幅缩短,形成用户体验的正向循环。

但如今这些改变将异常艰难,因为它们已深植于以太坊的设计基因。彻底解决需要协议层的重大革新,不过新项目已证明可行性。比技术革新更难的是文化变革。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根本性转变:让产品人才获得与研究明星同等的尊重。这还要求VC改变有毒行为,停止优先资助那些可快速抛售的垃圾币,转而支持真正可用的产品。而散户也需停止投机无价值的山寨币。

换言之,这是个复杂的多维度问题,属于高难度的协调博弈。除非推倒重来,否则解决方案尚不明朗。但我依然相信以太坊社区解决协调问题的能力——只要存在改革意愿,我们终会找到出路。

问题二:意识形态纯粹主义

我近期关于意识形态纯粹主义风险的思考,正是源于对以太坊的观察。我们可以将比特币、以太坊、Solana等区块链进行排列:一端是绝对纯粹主义,另一端是彻底实用主义。比特币是世界上最纯粹的项目,坚守密码朋克价值观——自由、个人责任、去中心化、抗审查、健全货币与安全性。这种坚持使其进化缓慢,新功能难以添加,任何升级都需硬分叉并可能破坏现有系统。这也导致比特币始终维持最低的交易吞吐量。

以太坊则更为实用。其交易处理能力显著高于比特币,这也是它曾长期吸引最多开发者的原因——相比比特币,在以太坊上能更轻松地构建有趣应用。为此,以太坊牺牲了比特币的某些价值观。更复杂的虚拟机带来更大的攻击面,历史上出现更多漏洞和攻击事件,某种意义上安全性不及比特币。但随着节点运行难度增加,以太坊节点数量相对比特币下降,去中心化程度也有所减弱——尽管绝对值仍算可观。

而排在另一端的Solana(及其他新高吞吐链)则极端务实,专注交付可用应用。其交易吞吐量远超以太坊,但代价沉重:技术方案过于激进导致网络多次崩溃需人工重启(开发者称此为”生产环境测试”);验证节点运行成本高昂,去中心化程度远低于以太坊;系统复杂度甚至超过以太坊,攻击面更大。但这种对实用主义的偏执吸引了一批专注产品的建设者,形成”快速交付用户所需”的Solana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项目选择不同的价值排序,这种多样性本身是健康的。但必须清醒认识每种选择对应的代价。

正如我两周前所述,比特币和以太坊式的纯粹主义蕴含重大风险。它严重限制基础层和生态系统的创新空间,导致变革进程缓慢甚至停滞。

这一切正在当今以太坊身上显现。尽管曾长期领先,以太坊在技术上已明显落后:12秒的区块时间远逊于现代智能合约链普遍的亚秒级确认;分钟级的最终确认时间与其他公链的秒级确认形成鲜明对比。以太坊生态不缺技术人才,实现这些升级完全可行——关键在于想要什么,以及愿意为此牺牲什么。

多客户端实现成为以太坊的绊脚石。每个协议变更需要12个生产级客户端同步实施,任一团队的延迟或拒绝都会拖累整体进程。若考虑共识层与执行层客户端的组合,每次升级需要测试36种交互场景。

这正是以太坊每年仅能完成一次网络升级,而Solana等公链却能持续迭代的主要原因。客户端多样性确实有助于防止单一文化,增强网络对特定漏洞或攻击的韧性,但Solana已证明:即便需要人工干预重启的网络,经济上依然可行。这是以太坊社区做出的选择,必然伴随相应代价。Solana与以太坊的升级策略差异之巨大,堪称两个极端——这种对比深刻揭示了二者文化的本质区别。

以太坊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窗口,但若继续将意识形态纯洁性置于至高地位(正如其一贯所为),这种机会将永远无法兑现。一直以来,以太坊社区对去中心化、抗审查或客户端多样性等价值观从不肯做出丝毫妥协。对去中心化的执着意味着必须能在廉价商用硬件上运行全节点,而其他公链通过适度放松这类要求,已在规模、吞吐量和可用性上取得更大突破。运行Solana验证节点比以太坊更困难,其节点数量也更少。Solana是否足够去中心化尚无定论,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在我看来,以太坊至今的成功并非因其价值观,而是尽管这些价值观取得的——毕竟去中心化、抗审查等密码朋克理念本就不被多数人重视。以太坊若想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就不可能继续在价值观上毫不妥协。

以太坊社区因此面临艰难抉择。这关乎雄心与愿景:比特币无需像以太坊那样快速创新,因其愿景本就有限得多。以太坊支持者需要自问:你们满足于现状吗?若创新节奏持续放缓甚至进一步减速,你们能否接受?对以太坊的终极愿景是什么?答案尚不明朗,社区走向也难以预测。

当然,事情并非非黑即白。社区应认真考虑更具创造性的快速实验方案,例如部署多条实验链(参考莱特币与比特币、Kusama与Polkadot的关系)。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立即展开严肃讨论,不设任何禁忌议题,突破当前思维局限。以太坊曾成功自我革新,我们完全可以再次做到——只要真正下定决心。

这引出了下一个议题。

问题三:成长困境

以太坊就像天赋异禀却迷失方向的青少年,拥有无限可能却无法面面俱到。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定位模糊——它始终不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为谁服务。

这种状态几乎与生俱来,最直观体现在不断更迭的叙事中:从”世界计算机”到ICO平台,再到DeFi链、NFT平台,继而转型为超扩展性全球金融结算层、”超健全货币”,最终成为Rollup的数据可用层。或许行业剧变确实需要叙事更新,也可能因前几次尝试都未真正实现产品市场契合。但即便抛开早期探索期,日趋成熟的以太坊是时候确立明确愿景了——而这一关键突破尚未发生,正日益成为发展桎梏。

我常感觉以太坊是为技术而技术,缺乏终极目标和建设理由。就像没有北极星指引(除了前文所述的价值观),也没有具体产品愿景。

以太坊的技术突破向来是多线程并进:最初是为比特币添加图灵完备虚拟机,继而转向权益证明,如今又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扩展基础层——这极具挑战性。但基础设施必须服务具体用例,而以太坊的目标应用场景始终模糊不清。

当前的”商业模式”(如果算得上)并不奏效。几年前转向”以Rollup为中心的路线图”后,执行层与多数创新被推向各类L2链,基础层则聚焦数据可用性。这背离了最初通过同构分片扩展的”以太坊2.0″路线图。该决策是否明智存在争议(后续将专文讨论),但显然基础层自身无法处理足够交易量才出此下策。结果交易费流向L2链,L2再向L1支付数据可用性与结算费用。

为打造最佳数据可用性基础层,以太坊后来引入blob空间,大幅降低Rollup存储成本,但L1费用收入也同比减少。随着经济活动日益向L2迁移,基础层却未能有效捕获其价值。虽有各种改进提案,但以太坊当前更关注扩展blob空间等技术升级,而非解决经济模型问题——随着blob空间供给增加价格下跌,该问题只会恶化。况且在Celestia、EigenDA等竞争者出现后,数据可用性已日趋商品化。

我认为以太坊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打造最安全、去中心化、可信中立的基础结算层。这才是其他公链无法复制的独特价值。并非所有区块空间都生而平等——正如市场营销第一课:以太坊需要找到真正重视其特质的应用场景,以高端定位提供溢价服务。虽然不确定具体是哪些应用,但已听闻包括大型AI项目在内的多位建设者表示,只信任以太坊的结算与争议解决功能。涉及大额资金或政治敏感型应用可能也是最适配的场景。

这只是以太坊若干可能愿景之一。存在多种竞争性愿景本就是以太坊的特色。具体选择哪个愿景不如明确选择更重要——选定后就必须坚持并最大化该用例价值。但鉴于其混乱、缓慢、共识驱动的去中心化治理特性,实现路径尚不明确。有CEO的公司善于凝聚产品愿景,而以太坊历来缺乏这种能力。

简言之,以太坊试图满足太多人的太多需求,为技术而技术,却忽视了实际应用与价值捕获。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否则就要承担后果。

  • Related Posts

    Bankless :Vitalik 的虚拟机提案

    作者:Jack Inabinet 来源:Bankless  …

    以太坊的十字路口:重构 L2 生态的战略突围

    作者:Momir @IOSG TL;DR Web3 愿景在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issed

    Meme Coin 没有毁掉这个周期 而是加速了行业成熟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0 views
    Meme Coin 没有毁掉这个周期 而是加速了行业成熟

    Bankless :Vitalik 的虚拟机提案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1 views
    Bankless :Vitalik 的虚拟机提案

    Bankless: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去中心化内容创作平台?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0 views
    Bankless: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去中心化内容创作平台?

    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风?三大关键症结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3 views
    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风?三大关键症结

    特朗普关税:一场单边讹诈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4 views
    特朗普关税:一场单边讹诈

    维基解密、谷歌和比特币:2011 年BTC面临什么挑战?

    • jakiro
    • 22 4 月, 2025
    • 1 views
    维基解密、谷歌和比特币:2011 年BTC面临什么挑战?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