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當前困境:關稅升級、AI泡沫與政策敘事脫節

美國經濟呈現出高度分裂的圖景。一方面,官方敘事強調增長強勁、就業接近充分就業、通脹已趨穩;另一方面,居民實際購買力持續下滑、製造業就業連月負增長、消費者信心逼近歷史低位,核心商品與能源價格重新加速上漲。這種「兩個現實」並存的現象,根源在於2025年4月以來大幅升級的全面關稅政策,以及決策層對通脹事實的系統性低估與重新定義。最新數據表明,9月CPI同比升至3.0%,較4月的2.3%上行明顯,而10月數據因政府關門而延期發布,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

一、通脹現實:從2.3%到3.0%的持續上行壓力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2025年4月全面關稅落地後,CPI同比從2.3%升至9月的3.0%,核心CPI也從2.8%升至3.2%。儘管官方強調「通脹已受控」,但居民實際感受到的價格壓力遠超數字。進口消費品(家電、電子產品、服裝、玩具)平均漲幅在12%~20%之間,部分汽車零部件因鋼鋁關稅直接推高終端價格6%~10%。與此同時,能源價格在短暫低位後重新上行,原因在於美國對俄羅斯石油實施二級制裁,導致G7市場實際可得供應減少約7%,而中國、印度等非G7買家繼續以折扣價大量採購,全球油市分裂為「G7高價區」與「非G7低價區」,美國消費者恰好處在高價一側。10月23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俄羅斯兩大石油巨頭Rosneft和Lukoil實施制裁,引發全球油價短期飆升5%,布倫特原油一度突破85美元/桶。

通脹超預期持續的直接後果,是美聯儲降息路徑被徹底打亂。2025年9月美聯儲僅象徵性降息25個基點,隨後連續三次會議按兵不動。11月25日,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穩定在5.99%,較年初的6.72%有所回落,但住房可負擔性指數仍跌至1985年以來最低水平。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在扣除通脹後連續七個月負增長,儲蓄率跌至2.7%,已低於疫情前水平。X平臺上,用戶@SaltleyGates72指出,AI投資雖支撐GDP,但通脹壓力正侵蝕中低收入群體購買力,引發廣泛不滿。

二、製造業就業神話的破滅

川普第二任期最核心的競選承諾之一,是通過高關稅讓製造業就業大規模回流。然而實際數據走向完全相反。2025年4月至9月,美國製造業就業累計淨減少5.8萬個,其中8月減少1.2萬,9月減少0.6萬。導致就業下滑的直接原因有三:

  1. 輸入性成本暴漲。鋼鋁關稅分別加徵25%與50%後,美國本土鋼價較全球均價溢價30%以上,企業要麼承擔更高成本,要麼把生產線重新遷往關稅豁免國;

  2. 報復性關稅。加拿大、歐盟、墨西哥、中國相繼對美國農產品、機械、化工品加徵對等關稅,導致出口導向型工廠訂單銳減;

  3. 不確定性凍結投資。行業調查顯示,78%的製造商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列為未來12個月最大風險,68%擔憂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54%預期國內需求走弱。資本開支計劃被大規模推遲或取消。

與此同時,被寄予厚望的「再工業化」並未出現在傳統製造業,而是集中於數據中心建設。2025年前三季度,美國數據中心施工支出年化已超過400億美元,遠超傳統工廠建設金額。這反映出資源正在向AI與晶片產業單向傾斜,而傳統製造業被雙重擠壓:既面臨關稅帶來的成本衝擊,又無法獲得足夠資本與政策支持。經濟學家Stéphane Bonhomme在X上評論,關稅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卻意外加速了製造業外流,9月就業數據印證了這一「逆轉」。

三、AI泡沫與實體經濟的割裂

當前美國經濟的最大結構性特徵,是資本、人才、電力、政策全部向AI與半導體產業集中傾斜。2025年上半年,英偉達、微軟、Meta、谷歌等七巨頭資本開支總額已超3500億美元,預計全年突破7000億。數據中心用電量佔全美新增用電量的40%以上,多州出現電力短缺預警。為保障AI產業用電,部分地區已開始限制居民與傳統工業用電。哈佛經濟學家Jason Furman指出,AI投資貢獻了2025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的92%,若剔除此項,經濟僅增長0.1%,凸顯泡沫風險。

這種「一切為AI讓路」的資源配置格局,導致以下後果:

  1. 傳統製造業融資環境惡化,銀行更願意把貸款額度給高評級科技巨頭;

  2. 電力價格上漲進一步推高製造業運營成本;

  3. 資本回報預期扭曲:數據中心項目內部收益率普遍在15%以上,而傳統工廠僅4%~6%,資本自然單向流動。

如果AI產業未來三年無法兌現萬億級利潤承諾,一旦資本開支增速回落,美國將同時面對「AI泡沫破裂」與「製造業空心化」雙重打擊,系統性風險極高。X用戶@karliskudla警告,AI驅動的CapEx已將美國PE10推至40倍,類似於2000年科技泡沫峰值,資本外流風險上升。

四、財政刺激的悖論:關稅紅利支票的通脹陷阱

為緩解居民生活成本壓力,政府計劃2026年向每戶家庭發放2000美元「關稅紅利支票」,預計總規模約6000億美元。然而在實際工資增速僅3.9%、而通脹達3.0%的背景下,居民大概率會把這筆錢用於彌補購買力缺口,而非儲蓄。這將形成典型的財政刺激→需求拉動→通脹加速→美聯儲被迫收緊的負反饋循環。亞特蘭大聯儲數據顯示,2025年8月工資增長4.86%,但扣除通脹後實際增速僅1.86%,低收入群體尤甚。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融資來源。6000億美元新增赤字必須通過發債解決,而當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升至4.8%,長期高利率與高赤字將形成惡性循環。市場已開始擔憂美國債務可持續性,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逼近5.2%,為2007年以來最高。X平臺評論如@hc_Vnssa指出,關稅雖帶來短期財政收入,卻通過報復措施放大赤字壓力,OECD預測2025年北美整體增長僅1.2%。

五、消費者信心與實際消費能力的雙重崩塌

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11月終值跌至51,已低於2022年6月通脹頂峰時的50.0(當時汽油價格曾超5美元)。現期經濟狀況指數更跌至40年低點。居民對個人財務狀況的評價跌至五年最低,對大件商品購買意願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調查顯示,通脹擔憂與關稅不確定性是主要拖累因素。

零售商預計2025年假日季名義銷售額增長3%~4%,但若通脹保持3%以上,實際銷量將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沃爾瑪、塔吉特等已公開表示,消費者正在大規模「交易降級」(trade down):從牛肉轉向雞肉,從雞肉轉向植物蛋白,從品牌商品轉向自有品牌。這種降級行為短期壓低部分品類CPI,但長期將拖累企業利潤率與稅收。X用戶@2025Watcher批評,關稅政策加劇了「交易降級」,中產家庭實際收入縮水,信心指數暴跌印證了這一趨勢。

六、政策敘事的危險脫節

當前最值得警惕的,是官方與民間對經濟現實的認知出現了系統性分裂。官方反覆強調「通脹已受控」「經濟增長強勁」「就業接近歷史最好水平」,卻無法解釋為何消費者信心、住房可負擔性、製造業就業、實際工資增速全部惡化。這種敘事與現實的脫節,類似於2021年「暫時性通脹」論的重演,只不過這一次連「暫時性」修飾詞都省略了。X上@Esaagar等評論員指出,AI泡沫雖支撐股市,但掩蓋了實體經濟疲軟,政策需警惕「兩個現實」鴻溝擴大。

如果決策層繼續堅持「通脹無問題」的判斷,美聯儲將被迫在2026年面對兩難:要麼屈從壓力降息,導致通脹預期失錨,CPI重回4%~5%;要麼堅持抗擊通脹,但高利率將把本已脆弱的住房、汽車、耐用品消費徹底壓垮,同時加劇財政利息負擔。無論哪種選擇,都可能觸發衰退。經濟評論家Joanne Hsu在密西根大學報告中警告,11月信心指數暴跌反映了政策失靈,需立即調整。

結論:被困的經濟與迫近的拐點

當前的美國經濟,陷入了一個由高關稅、AI資源錯配、高赤字刺激、能源制裁共同織成的政策陷阱。傳統製造業被高成本擠壓,居民購買力持續下滑,財政貨幣政策空間雙雙受限,而全部增長希望被壓在AI產業繼續高增長這一單一賭註上。最新BLS數據與X平臺民意顯示,關稅雖帶來短期收入,卻通過通脹與就業損失放大系統風險。

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單一技術敘事與大規模資本開支,而實體經濟部門普遍萎縮時,往往預示著重大調整的臨近。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都曾伴隨「新經濟永不衰退」的官方敘事。當前AI熱潮雖有真實技術進步支撐,但資本開支規模、資源集中度、估值水平已顯著超出基本面支撐。X用戶@BenjaminNorton強調,剔除AI後美國經濟近零增長,泡沫破裂將引發危機。

除非未來六個月內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之一,否則美國經濟2026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將急劇上升:

  1. 關稅政策出現大幅調整,降低對中間品與消費品的實際稅率;

  2. AI產業資本開支增速顯著放緩,釋放電力、資本與人才回流實體經濟;

  3. 美聯儲不顧通脹風險大幅降息,用流動性暫時掩蓋所有裂縫(但這將埋下更大危機)。

當前三者均無實現跡象。因此,2026年很可能成為驗證當前政策組合成敗的決戰之年。在那之前,美國經濟將持續在「官方樂觀」與「民間痛苦」兩個平行現實中掙扎,而兩個現實之間的裂隙,正日益擴大為不可彌合的鴻溝。經濟學家需警惕,政策調整刻不容緩。

  • Related Posts

    四個關鍵因素將決定比特幣能否重回11萬美元

    作者:Marcel Pechman,來源:Cointeleg…

    為什麼印鈔將決定整整一代投資者的命運

    作者: Anthony Pompliano ,Profes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諾獎得主警告:「川普交易」正在崩盤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諾獎得主警告:「川普交易」正在崩盤

    四個關鍵因素將決定比特幣能否重回11萬美元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四個關鍵因素將決定比特幣能否重回11萬美元

    x402與Switchboard如何共鑄Agent經濟「價值動脈」?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x402與Switchboard如何共鑄Agent經濟「價值動脈」?

    為什麼印鈔將決定整整一代投資者的命運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為什麼印鈔將決定整整一代投資者的命運

    還不知道用AI來幹嗎嗎?試試讓AI去套利賺回訂閱費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還不知道用AI來幹嗎嗎?試試讓AI去套利賺回訂閱費

    新加坡代幣化新規「突襲」 亞太金融中心爭奪戰再起

    • By jakiro
    • 27 11 月, 2025
    • 2 views
    新加坡代幣化新規「突襲」 亞太金融中心爭奪戰再起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