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比特幣價格徘徊在83000美元附近,從10月6日創下的歷史高點126210美元下跌約34%,月內跌幅超過20%。同期,納斯達克100指數等科技股板塊也出現顯著回調,AI相關股票領跌全球風險資產。這一輪調整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技術周期、宏觀流動性、機構行為以及社區內部爭議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本文基於最新市場數據和歷史模式,對當前回調進行全面剖析,並評估未來可能路徑。
一、技術分析視角:周期延長與關鍵支撐位破位
比特幣價格走勢長期遵循四年減半周期規律。2024年4月第四次減半後,本輪牛市從2022年底部啟動,至2025年10月高點,上漲周期持續約1095天,已超過2021年周期的長度,但漲幅相對溫和(從約16000美元低點至126210美元,約7倍,而2017年和2021年周期漲幅均超過20倍)。
知名技術分析師Benjamin Cowen長期強調的兩個指標在本輪調整中發揮關鍵作用:
-
50周簡單 Chains平均線(50周SMA)
當前50周SMA約為86000-88000美元區間。11月中旬,比特幣連續數周收盤跌破該線,這是本輪牛市首次出現此類信號。歷史數據顯示,一旦比特幣在牛市階段跌破50周SMA,通常標誌牛市動能終結,轉入熊市階段。Cowen在11月最新分析中指出,此破位確認了「牛市結束信號」,並預測2026年比特幣可能測試200周SMA(當前約60000-70000美元)。
-
周期長度模式
Cowen的「延長周期理論」認為,本輪從低點到高點的時長已與前幾輪相似(約1500天左右),從高點到下一低點的熊市階段可能持續364天左右。若以10月6日高點計算,潛在底部可能出現在2026年10月左右,價格目標在40000-60000美元區間。這一模式在過去三輪周期中高度吻合,本輪的「延長」特徵(減半後上漲時間更長、漲幅更緩)進一步強化了其預測價值。
此外,RSI、MACD等短期指標顯示超賣,MVRV Z-Score降至2附近,表明估值已回歸合理區間,但尚未進入極端低估。2025年買入者的平均成本價約為103227美元,目前多數機構投資者已浮虧13%,這進一步加劇拋售壓力。
二、宏觀流動性視角:日元套利交易逆轉與美聯儲QT終結的雙重衝擊
2025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流動性環境發生劇變,成為本輪迴調的核心宏觀驅動。
-
日元套利交易(Yen Carry Trade)大規模逆轉
日本央行持續加息,長端國債收益率升至歷史高位(40年期收益率達3.697%),使得借入低息日元投資高收益美元資產的套利交易不再划算。估算規模達20萬億美元的日元套利頭寸被迫平倉,資金回流日本,導致美元資產(包括比特幣、美國國債、科技股)遭受拋售。8月和11月的兩次集中逆轉直接引發全球風險資產閃崩,比特幣在11月單月下跌超17%,與納斯達克高度同步。
-
美聯儲QT提前終結的「壞消息式好消息」
美聯儲於10月29日宣布,自12月1日起結束量化緊縮(QT),不再允許國債自然滾落,轉為全額再投資。這一決定比市場預期提前6個月,原因是銀行儲備金已降至警戒線,短期融資市場利率出現緊張跡象。然而,市場解讀為「美聯儲看到金融系統脆弱信號」,引發風險資產避險拋售。儘管QT終結客觀上停止了每月約950億美元的流動性抽走,但短期心理衝擊更大。
-
全球風險偏好下降
高估值AI板塊面臨盈利兌現壓力,疊加美聯儲降息預期推遲(12月降息概率降至50%以下),風險資產普遍承壓。比特幣作為「數字黃金+科技股」雙重屬性資產,成為最先反應的「煤礦裡的金絲雀」——24/7交易、高流動性使其率先價格發現。
三、機構行為視角:ETF創紀錄流出與早期持有者獲利了結
2025年美國現貨比特幣ETF曾是牛市主引擎,前10個月累計淨流入超500億美元。但11月形勢急轉直下:
-
月內淨流出達37.9億美元,創歷史紀錄,其中BlackRock IBIT單月流出24.7億美元。
-
單個交易日流出峰值超9億美元,主要來自零售投資者贖回,而機構投資者(對衝基金等)則更多通過場外渠道減倉。
JPMorgan分析指出,本輪流出主要由零售驅動,而非加密原生投資者去槓桿。2025年平均買入成本約9萬美元,目前價格已跌破該水平,引發「止損式」贖回。
同時,早期持有者(OG)獲利了結現象顯著。比特幣ETF與企業國庫(如MicroStrategy)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使得2013-2017年早期礦工與投資者首次能大規模變現數十億美元倉位而不崩盤。Jordi Visser的「比特幣IPO理論」在本輪得到驗證:這是一場從早期少數人向大眾的財富轉移,過程必然伴隨長時間橫盤或回落。
四、社區內部爭議:OP_RETURN政策變更引發的意識形態分歧
2025年Bitcoin Core v30版本(10月發布)移除OP_RETURN 80位元組限制,允許更大任意數據上鏈。該變更雖僅為中繼政策(非共識規則),但引發社區劇烈分裂:
-
支持者認為簡化代碼、支持側鏈/橋接等合法用例。
-
反對者(包括Luke Dashjr等核心開發者)擔憂這將鼓勵「垃圾數據」上鏈(圖片、文件等),增加節點運行成本、潛在法律風險,並偏離比特幣「健全貨幣」定位。
儘管爭議未直接導致價格下跌,但加劇了部分OG持有者「退出」情緒,強化了「比特幣正在被內部攻陷」的敘事,與技術破位、宏觀收緊形成共振。
五、綜合評估與展望
當前回調並非單一因素,而是技術周期見頂信號、宏觀流動性收緊、機構獲利了結與社區分歧的疊加結果。比特幣作為最液態風險資產,率先且超額反映了全球「風險厭惡」轉向。
短期(2025年底前) :超賣指標顯示反彈概率較高,可能回測200日SMA(約104000美元),但若無法重返50周SMA上方,則反彈僅為熊市反彈。
中期(2026年) :若歷史模式延續,比特幣可能進入為期一年的熊市調整,目標位40000-70000美元。Cowen等分析師認為,這是「延長周期」的必然代價——本輪牛市漲幅雖大,但時間拉長、參與者更多,導致回調同樣「延長而溫和」。
長期 :比特幣基本面未變(減半、機構採用、國家儲備趨勢),下行空間有限。2026年低點後,或開啟新一輪周期。目前極端恐懼情緒(Fear & Greed指數15)往往預示階段底部。
投資者需警惕:本輪調整深度已達30%,繼續下行將考驗2025年所有買入者的持倉決心。分散風險、關注50周/200周SMA等關鍵位、避免過度槓桿,是當前最理性的應對策略。比特幣十年歷史證明,每一輪熊市都是為下一輪牛市鋪路——但過程永遠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