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Haotian
觀察了一下最近在一級投資市場受青睞的項目,發現一個共性:都傾向於「混合創新」,用web3的技術infra來承載web2商業模式經過驗證的成熟商業邏輯。
比如, @go_lightyear 把傳統股票ETF投資邏輯搬到Web3、 @HilbertCapital 專攻數字資產量化策略、 @bitcoin2100m 做加密資產專業配置、@ElysiumLab_io 打造比特幣日常支付錢包等等。
這些項目,大多屬於融合創新的範疇,本質上和一些web3項目「借殼上市」以及一些美股儲備加密資產涉足Crypto背後的運作邏輯一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趨勢? 說實在的,背後有三個核心原因:
1)純原生鏈上創新項目遭遇天花板。不僅用戶規模難以突破圈層,商業模式也高度依賴Tokenomics激勵,關鍵是敘事和業務設計也陷入了「自嗨」困境,這在流動性相對匱乏的低迷市場,顯然會非常被動;
2)監管環境的「加密友好」特性顯現。BTC、ETH的ETF現貨,GENIUS、CLARITY法案的確立,華爾街金融機構的FOMO入場等等,都讓加密資產從原本的小眾投機標的變成了更主流化的金融衍生品。毋庸置疑,這種情況下,主動擁抱傳統金融成熟的商業模式或主動尋找web3有可用性的技術infra等混合創新方向都會是「香餑餑」;
3)用戶的投資需求也趨於成熟化。原本加密用戶往往在意產品或協議是不是去中心化,並按共識強度給項目評級,但隨著主流web2大規模人群的湧入,用戶其實就只關心好不好用、安不安全、賺不賺錢。因此體驗更加簡單,收效更加直接的產品會更有市場。
那麼,接下來的投資方向會如何? 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做出判斷,未來3-5年的主流投資方向,或許會圍繞「傳統業務的加密化改造」展開?:
1、投資、支付、資管,保險、徵信、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結算等細分金融市場都會湧現大量「傳統業務邏輯+加密技術底層」的項目。加密infra會趨於藏在後端,只為解決成本、效率、透明度問題,而用戶感知到的前端體驗和傳統產品幾乎無差;
2、技術標準化和基礎設施的「隱形化」會成為重要趨勢。支撐web3+web2融合創新的全新infra不再受限於原先的Crypto Native範疇,也不追求技術概念的炫酷,而只是專注於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的加密技術支撐,「模塊化、鏈抽象等」不再是受追捧的熱點賽道,但卻會實實在在成為一些亮眼產品的底層;
3、傳統金融機構會轉向「主動入場」。不再是簡單的買幣儲備或投資Web3項目,而是直接用自己的牌照、資源、用戶基礎來做加密業務的本土化改造。比如,銀行推出穩定幣支付、保險公司做鏈上保單、券商做加密資產託管,這種巨頭下場會帶來更大規模的資金和用戶,也會加大產品化的內卷,帶動行業的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