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 還是通縮?

最近宏觀經濟領域的討論突出了對通脹趨勢的對比觀點,特別是考慮到以經濟學家萊西·亨特和史蒂夫·漢克為主的訪談。亨特以其通縮展望聞名,而漢克則主張通脹放緩,他們提出的分析挑戰了持續通脹的主流敘事。在投資者勞倫斯·萊帕德(Lawrence Lepard)與主持人亞當·塔加特在Thoughtful Money平臺的詳細對話中,萊帕德批評了這些視角,同時概述了他自己對貨幣政策、資產價格和經濟周期的預期。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這些觀點,我們需要回顧當前的宏觀環境。美國經濟正面臨高債務水平、貿易緊張和貨幣政策轉變的挑戰。美聯儲的利率路徑、財政赤字和全球地緣政治因素都在塑造通脹預期。亨特和漢克的觀點代表了謹慎的一端,而萊帕德則強調潛在的通脹風險。通過考察這些辯論,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經濟的不確定性,並為未來決策提供指導。

對漢克通脹放緩展望的批評

漢克的觀點強調通脹放緩,將其歸因於債務負擔和過度借貸後消費減少等因素。他指出歷史例子,如1929年股市崩盤,其中債務解構導致通縮。然而,萊帕德質疑這一框架在當前環境中的適用性,認為中央銀行和政府的政策響應往往通過激進的貨幣擴張來抵消通縮壓力。這反映了現代經濟中幹預主義的作用,不同於歷史上的自由放任政策。

分歧的核心在於通脹的測量。漢克依賴官方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數據,建議貨幣供應增長(M2)大約4.5%不足以滿足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並且M2需要以6%的速度擴張以實現持續通脹。萊帕德反駁稱,CPI低估了真實通脹率,舉例如電價上漲超過每年3%。他認為M2增長本身就是通脹的核心驅動因素,在不同部門中表現不均,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GFC)後低利率時期資產價格的膨脹。

這一分歧突顯了貨幣指標的更廣泛辯論。歷史數據顯示,M2在50年中平均增長7%,與長期通脹趨勢一致,但短期波動——如COVID-19期間峰值9%後收縮4.7%——使預測複雜化。萊帕德的分析表明,面值接受官方指標忽略了結構性偏差,可能導致低估通脹風險。例如,資產通脹如股市和房地產泡沫在標準CPI中未充分體現,卻顯著影響財富分配和經濟穩定性。

進一步擴展這一觀點,我們可以考察貨幣理論的歷史演變。從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貨幣主義視角來看,貨幣供應是通脹的主要決定因素。漢克作為貨幣主義者,似乎部分同意,但他的焦點更多在短期調整上。相比之下,萊帕德採用更嚴格的貨幣主義方法,強調資產通脹渠道。這些渠道在2010年代的量化寬鬆中顯而易見,導致股市繁榮,但消費品通脹保持溫和。這表明通脹可能從商品轉向資產,挑戰傳統指標的有效性。

此外,當前全球環境增加了複雜性。供應鏈中斷、地緣政治緊張(如俄烏衝突)和能源轉型都在推動成本上漲。這些因素可能放大萊帕德的擔憂,即官方數據未能捕捉真實的經濟壓力,從而誤導政策制定。

與亨特通縮論點的分歧與一致

亨特的通縮預測更為明顯,預測由於財政動態和外部衝擊導致的價格下降。他認為美國財政狀況比普遍認為的更平衡,批評國會預算辦公室對最近立法如「大美麗法案」的預測存在會計錯誤。亨特估計關稅收入超過3000億美元,可能抵消赤字,這反映了對貿易政策的樂觀評估。

萊帕德挑戰這一樂觀主義,指出最近關稅徵收每月約200億美元,年化2400億美元——低於亨特的預測。他強調該法案的潛在額外支出,估計為2000-6000億美元,並警告經濟放緩可能通過減少收入和增加安全網成本惡化赤字,正如2008年和2000年赤字佔GDP的6-8%上升所見。這種財政惡化可能放大周期性風險,導致更嚴重的衰退。

然而,萊帕德同意亨特對金德爾伯格螺旋的引用,參考1930年代的歷史關稅如斯穆特-霍利關稅,平均19.7%——類似於當前的美國水平18%。關稅作為稅收,減少需求、貿易赤字和外國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可能導致通縮壓力。美元走弱可能進一步阻止外國資本,因為貨幣損失抵消資產收益。這一點在當前市場中已初現端倪,外資流入放緩。

這一部分一致揭示了細微的觀點:雖然關稅可能誘發短期通縮,但萊帕德強調可能的政策響應——激進的貨幣寬鬆——以防止系統崩潰。亨特呼籲在100個基點利率下調與此一致,儘管萊帕德指出美聯儲在利率費用上升中的限制性立場中面臨「財政緊急」。這突顯了政策兩難:短期穩定 vs. 長期可持續性。

為了深化分析,金德爾伯格螺旋源於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的著作,描述了金融危機如何通過反饋循環放大。應用於當前,關稅可能啟動需求收縮,導致全球貿易減少和投資流出。這與大蕭條時期類似,當時保護主義加劇了經濟衰退。萊帕德補充說,美元貶值可能放大這些效應,因為外國投資者面臨匯率風險,進一步削弱市場流動性。

一致之處在於承認結構性風險,但分歧在於政策彈性。歷史顯示,中央銀行幹預如美聯儲在2008年的量化寬鬆,往往逆轉通縮趨勢,轉向再通脹。這可能在當前周期中重演,尤其是在財政主導的時代。

更廣泛的影響:通脹、第四轉折和資產策略

討論擴展到長期周期,將當前時代框架為「第四轉折」(2008-2038),以機構動蕩和潛在貨幣重置為特徵。萊帕德預計三年內重大通脹事件,由財政主導驅動,其中印鈔覆蓋利息支付。歷史平行,如二戰後收益率曲線控制導致17-21%的通脹峰值,支持這一展望。這提醒我們,貨幣政策的歷史教訓往往被忽略,導致周期重複。

能源成本成為關鍵通脹因素,美國電價因AI驅動需求上漲。這可能將能源提升為增長的實際限制因素,類似於頁巖繁榮前油價,可能蓋過美聯儲基金利率。向核能和天然氣擴張的政策轉變可能緩解此,但延遲風險持續價格壓力。舉例來說,中國在核能投資上的領先地位突顯了美國的滯後,如果不加速,可能喪失競爭優勢。

對於資產配置,萊帕德主張健全貨幣替代品:黃金、白銀和比特幣。黃金和白銀已突破關鍵阻力水平(黃金3500美元,白銀超過40美元),信號從壓制中的突破。比特幣,被視為數字稀缺性,固定供應2100萬,預計年底達到14萬美元,2030年100萬美元,由於採用曲線而表現優異。礦業公司相對於金屬仍被低估,以低現金流倍數交易,具有進一步收益潛力。

相比之下,股票似乎被高估,儘管商品相關和國際股票提供機會。萊帕德警告零分配到健全貨幣資產,推薦10-30%以保護免受貶值。這在波動市場中尤為重要,多元化可緩解風險。

擴展這一部分,第四轉折概念源於威廉·史特勞斯和尼爾·豪的著作,描述社會周期每80-100年一次,包括高潮、覺醒、解構和危機階段。當前危機階段涉及債務危機和社會分裂,可能以貨幣改革結束。萊帕德引用歷史重置,如羅斯福1933年黃金重定價,以對抗通縮。這可能在當代重演,通過數字資產如比特幣增強。

在資產策略中,比特幣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固定供應,與黃金的年增長1-2%形成對比。這支持其作為對衝的潛力,尤其在數位化經濟中。礦業股票的估值動態反映了槓桿效應:金屬價格上漲放大利潤,但也增加波動性。投資者應考慮多元化,以緩解風險,並監控全球趨勢如中央銀行黃金購買。

結論

亨特和漢克的訪談闡明了債務、關稅和財政壓力的通縮風險,但萊帕德的分析突出了政策幹預的反向通脹力量。這一緊張表明波動路徑:經濟放緩中潛在短期通脹放緩或通縮,隨後在「大印鈔」情景中激進印鈔。投資者面臨傳統資產可能表現不佳的景觀,青睞對真實資產如貴金屬和加密貨幣的多元化曝光。最終,解決這些動態可能需要結構性改革,如返回健全貨幣原則,以在持續貨幣挑戰中穩定系統。

為了更深入探討,我們可以考慮潛在情景。如果通縮主導,債券可能受益於安全飛行,但政策響應可能導致收益率曲線控制,類似於1940年代。這可能引發資產重新定價,青睞流動性資產。相反,如果通脹加速,商品和硬資產將成為首選。政策制定者面臨兩難:平衡增長與穩定性。美聯儲的鴿派轉向,可能在未來加劇通脹壓力。投資者應保持警惕,教育和多元化是導航這一時代的鑰匙。

  • Related Posts

    新加坡加密稅制和監管制度基礎研究(二)

    四、新加坡加密監管基礎研究 (一)基本框架 新加坡近年來持續…

    跨境支付體系的雙軌演進:貨幣橋與穩定幣的競合格局

    作者:任屹穎、王劍、朱藝凡、張緒政,來源:《國際金融》 摘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未來十年的投資策略:持有黃金、比特幣等稀缺資產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1 views
    未來十年的投資策略:持有黃金、比特幣等稀缺資產

    新加坡加密稅制和監管制度基礎研究(二)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1 views
    新加坡加密稅制和監管制度基礎研究(二)

    雲鋒金融掃貨萬枚ETH 機構入場將如何擴大市場格局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0 views
    雲鋒金融掃貨萬枚ETH 機構入場將如何擴大市場格局

    觀點:以太坊Killer敘事破滅 ETH與SOL競爭關係結束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1 views
    觀點:以太坊Killer敘事破滅 ETH與SOL競爭關係結束

    通脹 還是通縮?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1 views
    通脹 還是通縮?

    跨境支付體系的雙軌演進:貨幣橋與穩定幣的競合格局

    • By jakiro
    • 4 9 月, 2025
    • 0 views
    跨境支付體系的雙軌演進:貨幣橋與穩定幣的競合格局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