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athy
2025年11月11日, DeFi巨頭Uniswap終於激活了沉睡多年的「費用開關」 。
消息一出,市場瞬間引爆。 Uniswap的治理代幣UNI,這個長期以來被社區詬病為「除了投票毫無價值」的空氣幣,在24小時內價格飆升了近40% 。 分析師們紛紛高呼,UNI正從「無價值的治理代幣」進化為「生息資產」或「通縮資產」。CryptoQuant的CEO甚至預測它將迎來「拋物線式」的增長。
為什麼這個開關被卡了兩年之久?這個開關到底有多賺錢? 它將如何通過一種極其精妙的設計,每年為UNI代幣「注入」近5億美元的價值?
01 權力的遊戲
要理解為什麼是「現在」,你必須知道過去兩年這個提案是怎麼「七次失敗」的。
Uniswap雖然號稱「去中心化治理」,但風投巨頭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一家就手握約5500萬至6400萬枚UNI,這使他們擁有了事實上的「一票否決權」。在過去兩年中,a16z一直是激活費用開關的最大阻礙。2022年12月,他們就曾親手投出1500萬張反對票,扼殺了當時的提案。
a16z為什麼反對?難道他們不喜歡賺錢嗎?
他們當然喜歡。但比起賺錢,這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巨型VC更害怕一件事: 法律風險。
他們恐懼的是美國SEC(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豪威測試」(Howey Test)。這是一個法律「緊箍咒」,核心標準之一是 「 投資者是否基於他人的努力產生利潤預期」 。
a16z的邏輯很簡單: 如果Uniswap協議(「他人」)開始賺錢,並把錢分給UNI持有者(「投資者」),這就完美符合了「證券」的定義。 一旦UNI被認定為證券,a16z作為其最大持有者之一,將面臨巨大的法律和稅務災難。
所以,問題不在於「要不要開」,而在於「如何才能安全地開」。
在2025年,兩個關鍵的「破局點」出現了:
DUNA模式的誕生
在「UNIfication」提案之前,一項關鍵的「前置提案」在2025年8月被通過了: 為Uniswap DAO註冊一個名為DUNA(去中心化非公司制非營利協會)的法律實體 。
這是在盛產「法律之盾」的美國懷俄明州推出的一種新型法律結構。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件「法律防彈衣」,它 專為DAO的參與者(比如投票的a16z)提供「法律和稅務責任保護」 。
有趣的是,a16z自己就是DUNA模式的積極推動者。其法律專家甚至公開撰文,稱DUNA可以「從事營利性活動」,包括「從協議運營中捕獲收入」。
a16z的策略是 : 「先穿上防彈衣(DUNA),再伸手拿錢(Fee Switch)」 。
政策的東風
另一個變化來自美國監管的「改朝換代」 。 隨著川普當選總統,以及SEC「加密鷹派」Gensler時代的結束,整個行業迎來了一個「政治穩定期」。Uniswap的創始人Hayden Adams在提案中也直白地提到,過去幾年他們「在Gensler的SEC的敵對監管環境下打了法律戰」,而「這種氣候在美國已經改變」。
當「防彈衣」穿好,天上的「監管烏雲」也散去時,a16z的「否決權」自然就失效了。 這場權力遊戲,最終以VC巨頭的「默許」而告終 。
02 每年5億美元的「通縮引擎」
搞定了政治,我們再來看這場戲的「主角」——錢。
這個開關到底打開了什麼?它啟動了一臺巨大且精妙的「價值引擎」。UNI代幣之所以暴漲,是因為它從一個「沒用的」治理代幣,變成了一臺「通縮機器」。
這個「UNIfication」提案的賺錢效應,分兩步走:
第一步:「震撼療法」,一次性銷毀1億枚UNI
提案中最具戲劇性的一條是:從Uniswap金庫中,一次性銷毀1億枚UNI。
這佔了總供應量的10%,在當時價值近8億美元。官方的說法是,這是為了「追溯補償」——如果費用開關從一開始就打開,那麼這些年本就該銷毀這麼多。
這更像是一場高明的「金融表演」。它立即在市場上製造了巨大的「供應衝擊」(Supply Shock),效果立竿見影。 BitMEX的創始人Arthur Hayes甚至將其比作「比特幣減半」,其震撼力可見一斑。
第二步:「通縮引擎」,每年近5億美元的持續銷毀
這才是真正的「發動機」。提案將激活v2和v3池的協議費用。具體來說,交易者支付的總手續費(比如0.3%)不變,但原本100%給LPs的收入,現在要被協議「抽成」。
-
v2池 : 抽取LP費用的1/6(即0.3%中的0.05%)。
-
v3池 : 根據不同費率,抽取LP費用的1/6至1/4。
這筆錢有多少?基於Uniswap每年近28億美元的年化手續費,分析師估算,這每年將產生約4.6億至5億美元的收入。
這些收入(可能是ETH, USDC等)將全部用於回購併銷毀UNI代幣。這意味著, 市場上每個月都會有約3800萬美元的「鐵桿買盤」在持續不斷地買入並銷毀UNI,使其持續通縮 。
你可能會問: 這不就是「分紅」嗎?a16z的法律風險白擔心了?
不,這正是提案最精妙的地方。它 沒有選擇「分紅」,而是 設計了一套「銷毀換取價值」的機制,完美地規避法律風險 :
協議賺到的錢(ETH, USDC等)會進入一個叫「代幣罐」(Token Jar)的合約裡 。
UNI持有者如果想分錢,必須主動把自己的UNI代幣丟進一個叫「火坑」(Fire Pit)的合約裡進行銷毀。
作為銷毀的交換,你可以從「代幣罐」裡按比例拿走等值的資產(ETH, USDC等)。
看明白了嗎? 協議沒有「主動」給你發錢。是你「主動」銷毀了自己的代幣,去換取了「罐子」裡的資產 。 這個「主動」的動作,在法律上將其與「基於他人努力的被動收入」(豪威測試的核心)區分開來。這是一種極其高明的法律規避技巧。
03 「DEX內戰」
每年5億美元的「通縮引擎」聽起來很美妙,但這裡有一個問題: 這5億美元,是從誰的口袋裡掏出來的?
答案是: 流動性提供者 (LPs) 。
這就是「UNIfication」提案的陰暗面,也是一場DEX「內戰」的導火索。
費用開關的本質是「利益重新分配」 。 交易者付的錢沒變,但LPs的收入被直接砍掉了一刀(1/6到1/4)。LPs是這場改革中 「 最明顯的短期輸家 」 ,他們的收入將實實在在地減少。
這一舉動立刻招致了競爭對手的嘲諷。Base鏈上的主要競爭對手Aerodrome的CEO公開稱Uniswap此舉是「巨大的戰略錯誤」。
這不是危言聳聽。風險是真實存在的。鏈上數據分析公司Gauntlet的報告曾指出, 即便是10%的協議費用,也可能導致約10.7%的流動性下降 。 更廣泛的模型預測,激活費用開關可能導致4%至15%的流動性(TVL)外流。
在L2(二層網絡)這個新興戰場,LPs們就像是「僱傭兵」,哪裡收益高就去哪裡。當Aerodrome等競爭對手正在用高額激勵瘋狂「撒幣」搶人時,Uniswap卻反其道而行之,給自己的LPs「降薪」 。有社區成員甚至悲觀地預測, 開關一開,Uniswap在Base鏈上一半的交易量可能會「一夜之間消失」 。
04 Uniswap的V4陽謀
那麼,Uniswap的創始人Hayden Adams和Labs團隊是傻嗎? 他們會不明白「降薪」會導致LPs流失嗎?
不,他們不但明白,而且這很可能就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
這場「UNIfication」提案,絕不是一個孤立的「費用開關」提案,它是一套「組合拳」。它在「降薪」的同時,也提供了一系列所謂的「補償措施」 , 比如:
-
PFDA(協議費用折扣拍賣) : 一個複雜的新機制, 旨在「內部化MEV」 (即搶先交易機器人的利潤),理論上能給LPs帶來一些額外回報。
-
V4 Hooks(鉤子) :允許實現「動態費用」或從其他DEX路由流動性, 理論上能優化LP收益。
這些花裡胡哨的「補償」措施,幾乎全部是Uniswap V4的獨有功能。
這才是Uniswap的真正「陽謀」。
LPs在V2和V3池子裡的收入確定下降,而「補償」卻在V4裡。 Uniswap Labs正在利用這次治理提案,創造一個強大的經濟激勵 , 逼迫所有LPs從舊的V2/V3版本,大規模遷移到他們最新的V4平臺。
他們不是在補償LPs,他們是在「淘汰」那些不願意升級的LPs 。
05 小結
Uniswap的這一轉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
它徹底終結了 「 DeFi野蠻生長期」和「無價值治理代幣 」 的敘事。它證明了,協議不能只靠「 網絡效應」活著,它必須為其「股東 」(代幣持有者)創造實實在在的「 現金流 」。
這本質上是Uniswap的一場巨大豪賭。他們賭的是: V4的新技術 + 品牌的強大護城河,足以抵消那15%的流動性外流 。
他們正在有意識地犧牲「僱傭兵流動性」,以換取 「可持續的協議利潤」和「V4平臺的技術鎖定」 。
如果賭贏了,Uniswap將完成從「產品」到「平臺霸主」的蛻變。如果賭輸了,它將因「戰略失誤」而被競爭對手蠶食。這場遊戲,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