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烽
一、RWA或将呈现三阶段演进规律
RWA所具有的金融、技术、产业等多元属性依次成为阶段性核心驱动力,推动主导权从资本端向技术端再向需求端迁移,路径自然清晰;同时每个阶段在资产形态、技术架构、合规框架及用户权益上均存在系统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从发展路径看,RWA项目和生态发展将经历清晰的三阶段演进—— 从当前投资机构主导阶段,过渡到项目方主导阶段,最终迈向用户方主导阶段。
RWA 的金融、技术、产业三元属性共同决定了“投资机构—项目方—用户方”三阶段路径发展。
推进初期金融属性最强。 RWA 需合规定价、评级与流动性,投资机构凭资金与牌照优势率先完成资产上链与做市,形成市场基准。
随后技术属性凸显。 项目方逐渐有了主动技术改造的动机,掌握链改、预言机、可编程合约等基础设施,能把更多实体资产高效 Token 化并嵌入 DeFi,降低发行成本,扩大供给。
最后产业势能释放。 当链上资产规模与收益足够大、使用门槛足够低,终端用户可直接持有、交易或抵押 RWA 获取收益,实现“人人都是资产运营商”。
二、投资机构主导阶段
当前RWA生态由传统金融机构与专业投资机构主导,呈现高门槛、强监管、重信用的特征,其核心是解决非标资产的流动性困境和信用传递问题。
(一)资产特征:以高流动性金融资产为主
私人信贷占据主导。 从全球范围来看,百亿美元规模,主要为Figure、Tradable等平台发行的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9.74%,服务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
国债 代币化 快速崛起。 以贝莱德BUIDL基金为代表,规模24.1亿美元,底层为美国国债组合,支持赎回为美元或USDC稳定币,成为DeFi生态的“无风险收益锚”。
非标资产初步尝试。 如香港德林控股将中环商业物业(价值2.8亿港元)代币化,但需专业投资者资质且流动性受限。
(二)技术特征:联盟链与中心化托管并存
联盟链主导资产上链。 如R3 Corda、Hyperledger Fabric包括国内的蚂蚁链等,因节点准入可控、符合KYC要求,成金融机构首选。
链下资产强依赖预言机。 实物黄金(PAXG)、房地产需持牌机构验证,数据通过Oracle喂价映射链上代币。
智能合约功能单一。 聚焦基础发行与分红,如BUIDL的自动计息功能,复杂治理仍依赖中心化SPV。
(三)合规要求:牌照化与属地化监管
香港推进沙盒制度。 2024年开始的RWA监管沙盒不断完善,同时2025年8月生效的《稳定币条例》要求稳定币发行人持牌,证券型代币需SFC个案审批。
美国明确证券属性。 SEC将多数RWA纳入证券框架,需符合Reg D/S豁免条款,融资上限受Regulation CF约束。
跨境合规成本高企。跨境 项目需同时满足多个司法管辖区如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和开曼SPV架构要求,耗时时间比较长。
(四)用户权益:专业投资者优先
高门槛排斥散户。 如多数RWA项目代币仅分派给“专业投资者”,需KYC认证及100万港元资产证明。
收益权优于治理权。 BUIDL持有者可获利息,但资产策略调整无权参与。
退出依赖中心化赎回。 Securitize平台美元赎回需T+2结算,流动性受限。
三、项目方主导阶段
随着技术成熟与监管沙盒推广,实体企业、科技平台逐渐看到了RWA的优势,开始有动力增大科技含量,构建内外信任,开放生态发展,开始成为核心驱动者,目标转向盘活自身资产流动性与拓展融资渠道。
(一)资产特征:实体资产大规模上链
非标资产开始成为主流。 除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订单)、新能源资产(光伏电站)之外,知识产权、文创甚至其他产业等等高价值资产进入市场。
碎片化投资开始普及。 房地产代币化门槛降至50美元/份,如美国RealT项目支持散户投资房产并收取租金稳定币。
稳定币成为定价枢纽。 RWA Group等平台支持多链稳定币(USD/RMB/HKD)结算,打通跨境支付。
(二)技术特征:公链Layer2与跨链突破
Layer2基本解决性能瓶颈。 如未来Polygon等低Gas费链支持7*24小时交易,结算周期从T+2缩短至秒级,效率提升90%。
动态合规开始嵌入智能合约。 如Rtree平台通过零知识证明验证投资者资质,自动执行不同法域的KYC规则。
线下资产-链上代币开始双向锚定。 如黄金代币PAXG与LBMA金库实物1:1挂钩,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资产状态。
(三)合规要求:监管框架互认与沙盒创新
香港LEAP框架基本落实。 推进证券、商品代币互认,允许跨境交易。
欧盟MiCA条例基本整合。 STO(证券型代币)可在成员国通行,Robinhood欧洲股票代币受MiFID II监管。
沙盒进一步推动合规试验。 香港Ensemble沙盒内测试艺术品NFT+收益共享等混合模式。
(四)用户权益:治理参与萌芽
DAO 治理开始初步运作。 平台开始为RWA创建专属DAO,持币者可投票决定资产处置策略。
链上收益开始实时分配。 租金、利息开始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分配,避免传统金融延迟。
流动性机制逐渐完善。 开始接入合规交易所,部分DeFi池开放散户提供流动性。
四、用户方主导阶段
当RWA底层设施完备时,数据利用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个人用户与社区将成为生态中心,实现用户数据权益资产化与治理去中心化。
(一)资产特征:个人资产与数据凭证代币化
微资产凭证开始上链。 个人碳积分、社交媒体数据、创作版权等链上流通。
用户生成RWA(UG-RWA)开始流行。 如跨境贸易凭证Token化+DeFi借贷,个人可发行基于订单收益权的资产。
跨链全球流动性池逐渐形成。 黄金、房地产、国债代币跨链兑换,摩擦成本趋近于零。
(二)技术特征:量子安全与AI驱动的DAO
量子加密技术开始保障安全。 国富量子等布局量子随机数钱包,防御量子计算攻击。
AI 预言机动态定价开始运作。 替代传统评估机构,实时分析非标资产价值波动。
全自动治理引擎运作。 DAO提案、投票、执行全链上完成,如Matrix系统实现“代码即法律”。
(三)合规要求:全球统一标准
RWA身份通行证逐渐成熟。 链上KYC凭证跨平台通用,满足多法域要求。
自动税务合规运行。 智能合约根据用户国籍自动扣缴资本利得税。
(四)用户权益:数据主权与治理核心
数据收益权确权落地。 用户行为数据代币化后可交易或抵押借贷。
去中心化治理开始成熟。 持币者投票权重决定资产策略,如是否增发、清算或跨界合作。
用户主导资产创造开始运作。 个人可发行“订单收益权凭证”,形成UG-RWA(用户生成真实世界资产)市场。
表:RWA三阶段发展特征对比
五、当前定位与未来挑战
目前全球RWA生态明确处于投资机构主导阶段末期,并显现向项目方主导阶段过渡的迹象:
机构化资产仍主导, 私人信贷+国债占比达87%,贝莱德、Figure等传统巨头掌控定价权。
技术基建有待成熟,成熟可信合规的区块链发行基础设施还需要打磨,相关技术协议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香港Ensemble沙盒可能对行业会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
监管体系还需构建完善, 香港《稳定币条例》、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构成基础框架,但体系建设还没形成,跨境互认仍缺失。
然而,向下一阶段跃迁需突破三重瓶颈:
技术-合规闭环 :预言机数据法律效力需司法确认,零知识证明需兼容GDPR。
流动性深度不足 :当前多数RWA依赖场外交易,RWA交易市场远未到达其应有繁荣。
用户权益再平衡 :从“专业投资者特权”转向散户可及的治理权,需重构DAO法律实体地位。
当然,以上所说的是大致阶段划分,实际上有可能第二、第三阶段中的代表性特征,在第一阶段一些数字化程度很高项目中也开始实现,而在第二、第三阶段中,仍然也会有机构推动的项目,因此这是并行不悖的。只是为作一个阶段来说,以什么类型的项目为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