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 War Never Change.
10·11 和 11·3 事件的直接誘因都不是收益型穩定幣,但以戲劇性的方式接連重擊 USDe 和 xUSD,Aave 硬編碼 USDe 錨定 USDT 阻礙幣安場內危機向鏈上蔓延,Ethena 本身鑄造/贖回機制也未受影響。
但是同樣的硬編碼,卻造成 xUSD 無法直接暴死,陷入了漫長的垃圾時間,發行方 Stream 壞帳無法被及時清除, 關聯方 Elixir 及其 YBS(收益型穩定幣)產品 deUSD 也遭受質疑。
除此之外,Euler、Morpho 上的多個 Curator(我翻譯為主理人)接納 xUSD 資產,用戶資產在各個 Vault 隨機殉爆,缺乏 SVB 中的美聯儲緊急應對角色,接下來就是可能的流動性危機。
讓單點危機放大到行業震蕩,當 xUSD 跨過沉淪的主理人,向著永恆開戰的時候。
主理人+槓桿,危機之源?
不是槓桿導致的危機,協議間私相授受導致信息不透明,降低用戶的心理防禦閾值。
在危機爆發時,以下兩點認知構成責任主體劃分的依據:
-
1. Stream 和 Elixir 槓桿循環而來的 xUSD 不足額增發,二者管理團隊屬於罪魁禍首;
-
2. Euler/Morpho 等借貸平臺的 Curated Markets(精選市場)接納「有毒資產」 xUSD,平臺和主理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我們先保留看法,來透視下 YBS 的運行機制,相比於 USDT/USDC 的運作邏輯,即美元(含美債)存放至銀行,Tether/Circle 鑄造等額穩定幣,Tether/Circle 賺取存款利息或者國債,穩定幣使用量反向支撐 Tether/Circle 的利潤率。
YBS 的運作邏輯稍顯不同,理論上會採用超額抵押機制,即超出 1 美元的抵押品發行 1 美元穩定幣,隨後將其投入 DeFi 協議,賺取收益分給持有人後,剩下的是自身利潤,這是其收益的本質。
圖片說明:YBS 鑄造、收益和贖回流程
圖片來源:@zuoyeweb3
理論不是現實,在高額利息壓力下,YBS 項目方發展出三種「作弊」方式,以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1. 將超額抵押機制轉化為非足額抵押,直接降低抵押品價值很蠢,也基本不會奏效,但是對應策略也在進化:
-
「貴」「賤」資產混合支撐,美元現金(含美債)最安全,BTC/ETH 也較為安全,但是 TRX 也在支撐 USDD,其價值就要打個折扣;
-
鏈上/鏈下資產混合支撐,這不是 Bug,是一種時間套利,既在審計時確保資產在對應位置即可,大部分 YBS 都會採取此類機制,故不單獨舉例。
2. 增強槓桿能力,YBS 被鑄造出來後,會被投入 DeFi 協議,主要是各類借貸平臺,並且最好和 USDC/ETH 等主流資產進行混合:
-
把槓桿倍數放大到極致,1 美元當 100 美元用,所獲取的盈利可能越大,比如 Ethena 和 Aave/Pendle 組合出的循環貸,最保守的循環 5 次差不多可實現 4.6x 的 Supply 槓桿,以及 3.6x 的 Borrow 槓桿
-
用更少的資產撬動槓桿,比如 Curve 的 Yield Basis 曾經計劃直接增發 crvUSD,事實上在降低利用槓桿的資本量
所以,xUSD 進行了一套組合拳, 槓桿前置,循環增發 ,也就是 xUSD 的版本機制,觀察上圖可得,YBS 在鑄造後會進入收益「策略」,本質上就是增加槓桿的過程,但是 xUSD 和 deUSD 相互配合,將其遷移到發行過程,所以用戶既能看到超額抵押率,也能看到收益策略,但這完全是 Stream 的障眼法,Stream 既做裁判又當運動員,讓 xUSD 成為不足額的 YBS。
xUSD 用第二步的槓桿在第一步進行增發 ,依靠 Elixir 的 deUSD 撬動 4 倍左右的槓桿,根本不算大,問題出在 60% 的發行量控制在 Stream 自己手上,在賺錢的時候,利潤也會留給自己,而在暴雷的時候,壞帳也是自己的, 無法實現清算機制最重要的損失社會化。
問題是 Stream 和 Elixir 為啥要這麼幹?
事實上,協議之間直接勾兌早已不是新聞,Ethena 引入 CEX 資本的同時,便具備 ADL 清算時的部分豁免權,回到 xUSD,在眾多金庫主理人的回應裡,Re7 最有意思, 「我們識別到了風險,但是在用戶強烈請求下,我們還是上架了」。
圖片說明:Re7 回應
圖片來源:@Re7Labs
事實上,Euler/Morpho 等平臺的金庫主理人絕對可以識別出 YBS 的問題,但是在 APY 和盈利需求下,就會有人主動或被動接納,Stream 不需要說服所有主理人,不被所有人拒絕即可。
這些接納 xUSD 的主理人肯定有責任,但這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Aave 不是一天練成的,而是不斷在危機中成長為 Aave,如果只用 Aave 會不會讓市場更安全?
其實並不會, 如果市場上存在 Aave 一個借貸平臺,那麼 Aave 就會成為唯一的系統性危機之源。
Euler/Morpho 等平臺是一種分散市場或者「新三板」機制,更靈活的配置策略和更低的進入門檻,對於 DeFi 的普及具備重要意義。
但問題還是不透明,Euler/Morpho 的主理人(Curator)本質上允許第三方賣家存在,而 Aave/Fluid 是完全的京東自營,所以跟 Aave 交互就是 Aave 負責安全,但是 Euler 的部分金庫是由主理人負責,而平臺有意無意模糊這一點。
換句話說,Euler/Morpho 等平臺降低了用戶的防禦和盡調預期,如果平臺採取類似 Aave 的友好分叉或者 HL 的流動性後端聚合,而在前端和品牌保持絕對分離,遭受的指責會少很多。
散戶應該如何自保?
DeFi 每個夢的終點都是按下散戶的門鈴。
作為 DeFi 主要承載公鏈,Vitalik 反而不那麼喜歡 DeFi,長期呼籲非金融創新發生在以太坊上,不過他真心為散戶好,既然無法消滅 DeFi,開始呼籲 Low Risk DeFi,賦能全世界的窮人。
圖片說明:Vitalik 眼中的 DeFi 和真實的世界
圖片來源:@zuoyeweb3
只可惜,他所幻想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人們也長期認為 DeFi 是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產品,2020 年 DeFi Summer 確實如此,動輒 100% 以上的收益率,但是現在 10% 都要被人懷疑是旁氏。
壞消息是沒有高收益,好消息是沒有高風險。
圖片說明:以太坊損失率
圖片來源:@VitalikButerin
不論是 Vitalik 給出的數據,還是更專業研究機構的數據,DeFi 的安全程度確實在上升,和 1011 幣安的爆倉數據以及 Bybit 的巨額被盜相比,DeFi 尤其是 YBS 的暴雷和損失不值一提。
但是!我又要說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該放心衝 DeFi, 在於 CEX 日益透明,但是 DeFi 日益不透明 。
CEX 的監管套利時代已經結束,但是 DeFi 的監管寬鬆時代重臨,這當然有好處,但是名為 DeFi,實則中心化情況日益嚴重,協議之間,主理人之間,都潛藏著太多不可為外人所知的條款。
我們以為的鏈上合作是代碼,其實是 TG 的返傭比例,這次 xUSD 眾多主理人放出的都是 TG 截圖,而他們的決策會直接影響散戶未來。
對他們要求監管意義不大,核心還是從鏈上出發去組合可用模塊,別忘了超額抵押、PSM、 x*y=k 和 Health Factor 足以支撐 DeFi 的宏觀活動。
在 2025 年,整個 YBS 支撐的 Yield 無非以下內容, YBS 資產、槓桿 Yield 策略、借貸協議 ,並非多到不可計數,比如 Aave/Morpho/Euler/Fluid 和 Pendle 滿足 80% 互動需求。
不透明的管理導致策略失效,主理人並沒有體現出更優秀的策略設置能力,淘汰進程要發生在每一次問題之後。
在此之外,散戶能做的是穿透一切,但坦白說,這並不容易,xUSD 和 deUSD 鑄造理論上都是超額抵押,但是兩者混在一起,讓本該鑄造後的槓桿過程提前到鑄造環節,導致 xUSD 實際上不是超額抵押。
當 YBS 基於另一種 YBS 去鑄造,那麼迭代後的抵押率已經很難分辨。
在缺乏穿透一切的產品問世之前,散戶只能憑藉以下信念去自保:
1. 系統性危機不是危機(社會化),參與主流 DeFi 產品,默認安全,不安全時刻無法預測,也無法避免,Aave 都出問題可以看到 DeFi 的衰亡或者重啟;
2. 不要依賴 KOL/媒體,參與項目是主觀選擇(所有的判斷都是我們的想法),消息只是提醒我們「有這個產品」,無論 KOL 提醒、告警、喊單、DYOR 免責,最終都需要自己判斷,專業交易員甚至不該看消息,而只依賴數據進行決斷;
3. 追求高收益並不比低收益產品更危險,這是個反直覺的判斷,可以用貝葉斯思維來看待,高收益不暴雷,高風險很小,低收益不暴雷,低風險很大,但我們無法量化二者的比值,即得出勝算率(Odds),更通俗的說,二者是獨立事件。
用外部數據修正我們的信念,不要為信念尋求數據支持。
此外,不必過分擔心市場的自我修復能力,不是散戶會追求波動性收益,而是資金會尋求流動性,當所有資金都退到比特幣本位或者 USDT/USDC 本位,市場會自動誘導他們追求波動性, 即穩定性製造出新的波動性,波動性危機引發對穩定性的追求。
可以看看負利率的發展史,流動性是金融永恆的蜂鳴,波動性和穩定性一體兩面。
結語
散戶在接下來的 YBS 市場,需要做兩件事:
1. 尋求數據,穿透一切的數據,穿透槓桿率和儲備金,透明化的數據不會騙人,不要依賴觀點去評估事實;
2. 擁抱策略,加槓桿/去槓桿循環不休,單純降低槓桿並不能確保安全,永遠保證自己的策略包含退出成本;
3. 控制虧損,無法控制虧損比例,但是可以自我設置心理倉位,基於 1、2 點,然後為自己的認知自行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