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鵬現身港大:暢談穩定幣、RWA、交易所與AI未來

8月27日下午,香港大學舉辦了加密金融論壇2025。其中,聚焦Web3發展的深度對談中,幣安創始人 趙長鵬(CZ) 與香港大學副校長、金融學講座教授 林晨 圍繞全球Web3格局、核心賽道機遇及香港定位展開對話。

從穩定幣的全球競爭邏輯,到RWA(實物資產代幣化)的落地難點,再到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來博弈,這場對話既有一線實踐的鮮活洞察,也有宏觀層面的趨勢判斷,為理解Web3生態與香港的角色提供了關鍵視角。

一、穩定幣:貨幣國際化的「新載體」,香港如何破局USDT/USDC壟斷?

穩定幣作為Web3生態的「基礎設施」,是本次對話的核心起點。趙長鵬從行業實踐出發,復盤了穩定幣的發展邏輯,並直指香港打造本土穩定幣的關鍵命題——在USDT、USDC佔據主導的當下,如何依託離岸人民幣或港幣建立競爭優勢?

1. 穩定幣的成長邏輯:從「避險工具」到「貨幣擴展器」

早期定位:交易所的「用戶體驗補丁」

2017年幣安作為加密貨幣交易所(BB交易所)時,發現用戶在比特幣價格波動時需提幣至法幣交易所變現,體驗繁瑣。此時支持USDT(當時仍屬小眾),最初僅想提供「短期避風港」,卻意外推動其隨交易所生態增長——亞洲用戶對美元需求難以通過傳統帳戶滿足,USDT成為替代選擇,推動其第二波增長。

商業本質:低複雜度、高盈利能力的「隱形剛需」

穩定幣業務模式簡單:拿牌後接收用戶法幣、發行對應穩定幣,用戶贖回時反向操作,卻成為行業最賺錢的賽道之一(與交易所並列)。以幣安曾合作的合規穩定幣BUSD為例,2019-2023年市值增長至230億美元,且未依賴複雜運營,僅靠品牌授權與基礎推廣(如免費提現)。

全球博弈:美元穩定幣的「貨幣霸權延伸」

趙長鵬點出關鍵:USDT等美元穩定幣本質是美元的「全球化工具」——1000多億美元USDT背後的資產多投向美國國債,且用戶90%以上在美國之外,相當於幫美元滲透至傳統金融覆蓋不到的地區。這對人民幣國際化有直接啟示:若香港能推動離岸人民幣或港幣穩定幣,可成為人民幣走向全球的「Web3通道」。

2. 香港的挑戰與機遇:合規與流動性的平衡

核心矛盾:外匯管制與自由流通的衝突

穩定幣作為區塊鏈原生資產,天然具備跨地域自由流通屬性,與傳統外匯管制存在張力。趙長鵬認為,雖無「完美解決方案」,但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探索法定貨幣上鏈,香港可依託自身離岸金融優勢,在合規框架內設計靈活機制(如定向流通場景)。

美國的「先手棋」:通過立法鞏固優勢

2024年7月美國在出臺穩定幣監管框架(GDS)時,同步提議限制央行數字貨幣(CBDC)。趙長鵬解讀:此舉意在扶持美元穩定幣——CBDC因監管過嚴、自由度低,難以被市場接受(全球20多個國家試發CBDC均未成功),而美元穩定幣的高流動性更符合行業需求,香港需借鑑這種「政策適配市場」的思路。

二、RWA:實物資產上鏈的「偽命題」?金融類資產才是突破口

隨著「萬物皆可代幣化」的討論升溫,RWA(實物資產代幣化)被視為Web3下一增量賽道。但趙長鵬直言,RWA落地難度遠超預期, 只有靠近金融、高交易性的資產才具備先發條件 ,而非所有資產都適合上鏈。

1. 上鏈資產的「生死線」:流動性與價格波動

非金融資產的「致命缺陷」:流動性不足

以香港地產為例,即便房價波動較大,但相較於加密貨幣仍屬「低波動資產」。這類資產代幣化後,因價格波動小,交易需求弱(訂單簿深度不足),大額資金難以進出(如1億資金無法快速變現),反而陷入「流動性低→交易更少」的惡性循環,甚至可能因交易清淡被短期操控。

金融類資產的「天然優勢」:數位化與高交易性

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本身已高度數位化,且交易頻率高,更易適配區塊鏈的「帳本屬性」。趙長鵬以美國為例:美國嘗試將股票代幣化,但目前仍存在「價格脫節」問題(如XStop發行的股票代幣與實際股價無聯動),核心原因是監管未明確「代幣化股票屬證券還是商品」,導致合規路徑模糊。

2. 香港的機會:依託港交所,搶佔「全球資產上鏈」先機

趙長鵬提出關鍵設問:若港交所不推動資產代幣化,是否會喪失全球影響力?他以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為例——若沒有騰訊、阿里,電商市場可能被亞馬遜壟斷。同理,全球股票市場若美國率先實現股票代幣化(吸引全球投資者),其他地區將陷入被動。 對香港而言,優勢在於港交所的全球影響力與政策靈活性:目前美國政策已明確支持資產數位化,香港若能加快明確RWA監管框架(如區分證券/商品屬性、簡化牌照申請),可吸引全球資產通過香港上鏈,形成「亞洲RWA中心」。   ##

三、交易所競爭:香港如何打造「世界級交易所」?流動性是核心護城河

對話中,林晨教授拋出關鍵問題:香港若想成為Web3中心,需如何培育世界級交易所?趙長鵬從成本、流動性、合規三個維度,拆解了當前交易所發展的核心矛盾。

1. 傳統監管思路的「誤區」:「本地化隔離」行不通

成本陷阱:複製交易所的「十億美元級投入」

大型交易所的基礎架構(如安全錢包、合規系統)需投入十億美元,且需數百名頂級安全專家維護。若要求交易所為香港單獨搭建「本地化系統」(伺服器、數據、團隊全隔離),相當於重建一個交易所,成本極高且難以招到匹配人才——對商業機構而言,這種「重複建設」不具備可行性。

流動性死穴:小市場撐不起「有效交易」

香港僅800萬人口,若限制交易所僅服務本地用戶,會陷入「用戶少→流動性低→價格波動大」的困境:比如買入10個比特幣可能因訂單簿淺導致「滑點高」(成本增加),大額訂單無法成交;反之,全球交易所因用戶基數大(數億用戶),流動性充足,反而能通過「深訂單簿」保護用戶(如幾億訂單不引發價格劇烈波動)。

2. 香港的破局方向:從「保守試點」到「開放適配」

政策迭代:緊跟全球節奏,簡化合規

趙長鵬認可香港的政策進步:2024年5月出臺的數字資產法案(早於美國),以及與行業的高頻溝通(包括退出機構),體現了「靈活調整」的優勢。未來需進一步放開產品限制(如當前香港交易所可上市的加密資產較少),吸引更多項目入駐,形成「產品多→用戶來→流動性足」的正循環。

生態協同:依託現有全球交易所,而非「從零新建」

世界級交易所的核心是「流動性與全球化」,香港無需「另起爐灶」,可通過政策吸引現有全球交易所(如幣安)在港合規運營,同時允許其接入全球流動性——既降低本地機構的建設成本,也能快速提升香港作為「Web3交易節點」的影響力。

四、中心化vs去中心化交易所:不是替代,而是互補

隨著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Hyperliquid、Uniswap的快速增長,市場擔憂「中心化交易所(CEX)會被取代」。但趙長鵬認為,兩者並非對立,而是服務不同需求的「互補生態」。

1. 現狀:CEX仍是「入門首選」,DEX需突破「用戶體驗關」

C EX的核心價值:降低Web3門檻

對剛進入Web3的用戶(尤其是Web2遷移用戶),CEX的「郵箱+密碼」註冊、客服支持、法幣出入金更符合使用習慣;而DEX需用戶掌握錢包操作(如地址、私鑰),且界面多為「代碼與亂碼」(如合約地址),普通用戶難以理解,還需防範MEV攻擊(趙長鵬坦言自己也曾被「夾單」)。

DEX的優勢:監管紅利與隱私需求

美國等地區對CEX的KYC(身份認證)要求趨嚴,反而催生了對DEX的需求——無需KYC、自由交易的特性,吸引對隱私敏感的用戶。此外,DEX當前手續費較高、依賴代幣激勵(如發幣補貼用戶),但長期看,技術進步(如Layer2擴容)會降低成本,代幣激勵退出後,真正的用戶需求會支撐其發展。

2. 未來:十年內DEX規模或超CEX,香港需預留「政策空間」

趙長鵬預判:5-10年內,隨著用戶對錢包的熟悉度提升、DEX技術優化,其規模可能超過CEX;20年後,DEX或成為主流。香港需提前考慮DEX的合規框架(如如何在保護用戶的同時,不扼殺其靈活性),避免因監管過嚴錯失這一賽道。

五、Web3+AI:不是概念,而是「千億級交易新場景」

除了Web3,趙長鵬還分享了對「Web3+AI」的看法——當前兩者結合尚淺,但未來將催生「全新經濟形態」,而非單純的「概念炒作」。

1. 核心邏輯:AI需要「Web3式貨幣與交易」

AI的「支付痛點」:傳統金融無法滿足

AI Agent(智能代理)之間的交互(如訂機票、設計服務、內容分發)需要高頻、小額支付,而傳統金融(信用卡、銀行轉帳)流程繁瑣、手續費高,無法支撐「百萬倍增長的微交易」(如一篇文章向10萬讀者收費0.01元)。反之,數字貨幣通過區塊鏈可實現「秒級到帳、零手續費」,完美適配AI的支付需求。

交易規模:AI將推動Web3交易「增長1000倍」

未來每個人可能擁有上百個AI Agent(如幫訂酒店、回消息、管理資產),這些Agent之間的交互(金融+非金融)將產生海量交易——趙長鵬舉例:當前已有AI幫其處理視頻翻譯、發布,未來這類場景會普及,交易規模將是當前的1000倍以上,且以「微交易」為主,只能通過Web3承載。

2. 香港的機會:搶佔「AI+Web3」基礎設施

趙長鵬認為,AI與Web3的結合需「基礎設施先行」:如開發適配AI的數字貨幣支付接口、建立微交易合規框架。香港若能在這一領域提前布局(如支持AI公司使用本地穩定幣、簡化微交易監管),可成為「AI+Web3」的全球試驗田。

六、結語:香港的Web3機遇——在「秩序」與「創新」間找平衡

對話最後,林晨教授總結:這場對談的價值在於融合「宏觀秩序」與「一線實踐」——林教授代表的學術視角提供了「框架性思考」,而趙長鵬的分享則揭示了「市場真實需求」。對香港而言,成為全球Web3中心的關鍵,在於既守住合規底線(如穩定幣的外匯風險管控、RWA的資產確權),又不束縛創新(如放開交易所流動性、預留DEX與AI+Web3的政策空間)。

正如趙長鵬所言:「Web3的發展速度遠超想像,8年前幣安創立時,BNB漲幅超10000倍;現在看似遙遠的賽道(如RWA、Web3+AI),可能在幾年內爆發。」香港若能抓住當前「政策靈活、全球資本關注」的窗口期,或許能在Web3的全球競爭中,走出一條「東方特色」的發展路徑。

  • Related Posts

    王永利:美國穩定幣立法帶來的深刻影響超乎預期

    作者:王永利,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催促下,《…

    敘事博弈主導的市場:波動性為核心資產

    作者:加密大椰子 當前市場的多元博弈框架 每一輪經濟與金融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BTCFi 的終章:從 BitLayer 暴跌看生態沒落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0 views
    BTCFi 的終章:從 BitLayer 暴跌看生態沒落

    起底WLFI:最新款腐敗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3 views
    起底WLFI:最新款腐敗

    按下加速鍵的以太坊 我們將見證一波「回遷潮」?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2 views
    按下加速鍵的以太坊 我們將見證一波「回遷潮」?

    9月1日上線 為何WLFI值得看多?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1 views
    9月1日上線 為何WLFI值得看多?

    Bankless:Circle公司的降息難題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2 views
    Bankless:Circle公司的降息難題

    趙長鵬現身港大:暢談穩定幣、RWA、交易所與AI未來

    • By jakiro
    • 28 8 月, 2025
    • 3 views
    趙長鵬現身港大:暢談穩定幣、RWA、交易所與AI未來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