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道說區塊鏈
Friend Tech是這輪熊市以來曾經爆火過的一款社交類應用。當初項目在上線時憑藉重量級風投Paradigm的加持和眾多KOL的入駐吸引了大量用戶。
這個項目的主要玩法是將KOL的個人價值代幣化,並通過付費入群的方式讓用戶和KOL進行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用戶獲得KOL的價值,KOL獲得相應的回報。
對這個項目,我印象中在文章或者線上交流時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類似的想法曾經在2017年的1CO大潮時就有項目實踐過,但最後失敗了。主要原因是個人價值被代幣化的KOL無法剛性兌現自己承諾,難以為支付價格的用戶提供真正的服務和價值。
另外,對KOL價值的變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應用中已經有了很成熟的模式,雖說在網際網路模式下平臺的抽成很高,但我總覺得這似乎不是一定要用區塊鏈技術的原因。
基於這些理由,我一直都沒有參與過Friend Tech。
在Friend Tech剛上線時,有很多文章詳細討論了項目的經濟模型,喜歡從經濟模型的角度研究用戶如何從這個項目的代幣買賣中盈利。
這是時下很多加密項目的一股風潮,但我始終覺得一個真正爆款的加密項目固然需要好的經濟模型,但它一定不是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要滿足生態中某些剛需或者解決生態中的某些頑疾。
過於強調經濟模型引來的多數是投機需求而不是真正的用戶需求。而加密生態中的投機需求一般又是和項目代幣的價格密切相關的。而當下加密生態中的代幣絕大多數沒有盈利賦能,所以它們的價格很多時候是靠情緒推動的。而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無法維繫,瞬間就可能崩盤。
我覺得這也是很多(包括Friend Tech在內的)項目最終無法走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Friend Tech所在的社交領域一直以來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賽道,所以Friend Tech的變故也引發了大家對社交賽道的反思。
我在上周末的線上交流中也分享了關於Web 3社交的一些觀點:
我到現在還是有點懷疑我們所期待的Web 3社交會不會是偽需求?或者說真正的Web 3社交根本就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想像的模式?
順著這個思路再反思一下,前幾個月非常火熱的Facaster實際上火爆的原因不是因為它的模式有什麼特殊,而是因為有一小眾加密生態中的名人湊在一起形成了圈層效應。
如果這一小眾名人用的不是Facaster,而是用了一個傳統的移動網際網路APP,我估計那個APP也能在加密生態火起來。
所以Facaster真的需要區塊鏈嗎?
希望我的想法是錯的。
根據相關的信息,在這個項目中Friend Tech團隊總共獲利約4000萬美元。我不知道團隊的實際人數和每個月的花費是多少。但根據一般加密項目的狀況評估,從去年上線開始算起,如果不是亂花錢,4000萬美元是可以夠項目再支撐下去的。
如果一個真正有志於在這個生態中建設的團隊而言,我認為團隊完全可以再搏一搏,嘗試其它路徑。
前一段時間有消息指項目團隊準備構建一條社交鏈。我雖然對這個思路持謹慎態度,但起碼這也是一種嘗試和努力,它總比放棄離開要好。
這個項目再怎麼算到現在也才上線一年左右,加密生態中大把項目處境更為艱難、時間更久,但人家到現在都還在堅持、苦熬。
很多時候項目只要能熬到最後、能活下去,勝利的希望就大得多、成功的把握也就大得多。
Friend Tech從曾經的輝煌到現今的落寞,有很多值得我們觀察和反思的地方。雖說這個過程令人唏噓,但這也是生態發展中必不可少和正常的現象。
我們用不著因此而對生態的未來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