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幣賽道:從匿名需求到零知識證明的價值重估  

本報告以 Zcash(ZEC)暴漲為切入口,系統梳理了隱私幣賽道的技術演進、估值重定價與中長期投資邏輯。隱私並非一時題材,而是在監管科技、CBDC、鏈上監控與數據濫用背景下逐漸走向「金融基礎設施」的剛需:企業需要保護商業機密,個人需要防止資產與行為被全面畫像,國家圍繞數據主權展開博弈。ZEC 的暴漲行情,來自減半後供給收縮、長期低估、Halo 2 / NU5 等升級以及「合規隱私」敘事共振,但價格放大也伴隨高波動與政策敏感。未來格局大概率從「隱私幣」走向「隱私基礎設施」,隱私能力將下沉至 L2、DeFi 與 TradFi。隱私資產更適合作為組合中的功能性分倉,用來對衝透明公鏈與 CBDC 風險、分享零知識基礎設施普及的長期 Beta,而非孤注一擲的單一重倉標的。

一、隱私幣賽道概

在 2024–2025這一輪加密市場結構性輪動中,最戲劇性的主線之一,就是「隱私幣復活」。在長期被監管壓力、交易所下架和敘事冷卻壓制之後,隱私賽道突然在 2025 年下半年重回聚光燈下:隱私幣整體市值突破 240–280 億美元區間,Zcash(ZEC)和 Monero(XMR)領漲,漲幅顯著跑贏大盤。尤其是 ZEC,從2024 年7月一度跌破 20 美元的冷宮價位,在2025 年11月衝上 600–700 美元附近,階段漲幅超過 30 倍,成為本輪隱私板塊行情的「旗手」之一。在這種背景下,隱私幣已經不再只是「暗網資產」或「合規灰區」的代名詞,而是被重新納入「數字金融隱私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資產池。

6nvPkkIyPVvY1NBBhPtqT1AT2OFP8UM5IjcVX1nu.jpeg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數字資產世界圍繞「隱私」展開的討論從未停止。從一開始的化名制到如今複雜多樣的隱私協議,隱私並非加密資產的附屬議題,而是貫穿「金融自由—監管博弈—數據主權」的根本性變量。比特幣並非真正意義的匿名系統,鏈上所有交易均公開透明,只要結合 KYC 數據與鏈上聚類分析,參與者的交易路徑、資產分布乃至身份都可以被高度還原。隨著監管科技與鏈上取證能力在 2020–2025 年間快速成熟,比特幣、以太坊等公共帳本的隱私缺口被充分暴露,從而推動了以 Dash、Monero、Zcash、Grin/Beam 等為代表的隱私幣一代又一代演進,形成隱私技術的「軍備競賽」。早期的隱私方案以混幣和鏈上混合技術為主,例如 Dash 的 PrivateSend 通過混合輸入輸出打亂交易路徑,讓「誰付給誰」變得難以直接追蹤;Monero 則依託環籤名、隱身地址和 RingCT 實現發送方、接收方與金額的三重隱私,並在多次升級中不斷擴大「環大小」與使用 Bulletproofs 降低交易體積。Zcash 將零知識證明帶入主流公鏈世界,第一次實現「完全隱藏交易內容,僅公開有效性證明」,其屏蔽地址與透明地址的雙軌設計讓用戶在「隱私與審計」之間擁有可選擇性。MimbleWimble 進一步讓隱私提升到區塊級,通過聚合交易並刪除中間數據,形成了一種既隱私又高擴展性的輕鏈結構。這些技術方案從未真正面向「黑市工具」,更像是對三個普遍需求的系統性回應:商業機密與定價隱私、個人資產安全、以及對國家與平臺「數據全景監控」的制度性反思。2017 年牛市把隱私敘事推向高峰,多數隱私幣進入市值前二十,市場把「隱私」視為下一代加密貨幣的競爭核心。但自 2018 年開始,賽道在監管壓力、早期模型缺陷、用戶使用門檻等因素影響下逐漸滑落。交易所逐步下架強隱私幣,導致流動性下降;部分項目早期設計的高通脹和創始人獎勵帶來持續賣壓;隱私技術本身使用門檻較高,使實際需求遠不如投機需求旺盛。到 2023–2024 年,隱私賽道已被視為邊緣領域,市值佔比跌至不足 1%。然而,研發在暗處持續推進:Zcash 的 NU5/NU6 升級移除可信設置,統一地址格式並引入 Halo 2;Monero 持續優化環籤名與隱私證明;MimbleWimble 社區仍在探索更輕量、更強匿名的實現方式。技術的積累並未因價格和情緒而終止,為 2025 年隱私賽道的重新抬頭埋下伏筆。進入 2024–2025 年,加密市場宏觀環境、監管取向與板塊輪動共同作用,隱私賽道出現顯著變化,市值從底部反彈至 240–280 億美元,板塊重新獲得機構關注,甚至出現多家研究機構對隱私資產進行專題化覆蓋的現象。

與此同時,監管壓力與隱私需求呈現同步上升的矛盾狀態。歐盟 AMLR 對「高匿名性加密資產」提出了明確限制,意味著 Monero、Grin 等默認完全隱私的資產在某些司法轄區可能面臨 2027 年起的全面封禁或禁止交易所掛牌。美國財政部、司法部與鏈上分析公司則利用機器學習、大規模地址聚類與關聯行為建模,多次追蹤並扣押大額比特幣,使「透明鏈的隱私缺口」成為社會事件。透明公鏈的反向演示效果反而推動市場重新審視隱私幣的價值:在一個監控能力快速增強的世界,隱私的需求不再是極客的小眾特徵,而是普通用戶、機構與跨境企業的共同關切。在這種背景下,隱私資產出現明顯分化:Monero 代表「強隱私,不可審計」的路徑,隱私默認開啟但也導致監管阻力與流動性收縮;Zcash、Secret 等則代表「合規隱私」的路線,即既支持屏蔽交易,又能通過查看密鑰選擇性披露交易記錄,實現監管、清算、審計所需的最小化透明度。這種設計在政策友好區域更容易獲得機構與監管者的接受。市場對 ZEC 的重新估值,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技術架構與合規屬性在未來隱私政策環境下更具可持續性。

展望 2025 年之後,隱私賽道正在從「隱私幣」向「隱私基礎設施」完成歷史性轉向。隱私不再是某個單一代幣的敘事,而是 Web3、DeFi、RWA、身份協議與金融基礎設施的底層模塊。未來的隱私結構將呈現至少三條演化路線。第一,合規隱私將成為主流設計理念。選擇性披露機制和查看密鑰模式正在被視為可行解決方案,使機構能夠在隱私與監管之間找到新的均衡。第二,隱私將以模塊化方式深度嵌入 DeFi 和 Web3。在去中心化借貸、衍生品、NFT、鏈上身份等領域,用戶對「倉位隱私、交易隱私、資產隱私」的需求極為強烈,而 ZK、MPC、環籤名等技術已經開始進入 L2、跨鏈橋與應用層。隱私將從 L1 競爭轉向「所有應用的隱私層」,也可能成為 L2 的差異化武器。第三,隱私將在全球範圍內與 CBDC、數字身份體系與數據主權政策發生深度博弈。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均面臨同樣問題:如何在反洗錢與反恐融資要求下維持用戶的基本金融隱私。零知識證明與選擇性披露機制可能被央行吸收,成為其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換言之,隱私技術既可能被壓制,也可能被吸收,甚至可能成為傳統金融體系的標準組件。2025 年隱私賽道的重估,並非短期投機的產物,而是「技術成熟 × 監管壓力 × 市場反思 × 鏈上監控擴張」共同塑造的結構性回歸。隱私資產的長期價值不在價格波動,而在其回應了數字社會最核心的問題:當一切皆可計算、皆可審計、皆可存檔,人類是否仍擁有屬於自己的「金融空間」?隱私的未來,不是黑暗,也不是透明,而是一個可控、可授權、可審計但不被濫用的新範式。ZEC 在本輪創新與合規化趨勢中脫穎而出,也許正是這一範式轉變的早期信號。

二、隱私幣的投資價值分

從投資者視角判斷一條賽道是否值得長期配置,最關鍵的問題從來不是「漲了多少」,而是背後的需求是否具有剛性和長期性。隱私幣之所以值得被當作一個獨立賽道認真研究,是因為在鏈上金融不斷擴張的世界裡,「隱私」本身正在從可選項變成必選項。只要你在公開鏈上有穩定使用場景,一旦主力地址與現實身份發生過綁定(例如向 KYC 交易所充幣或 OTC 交易時留下交叉痕跡),你的全部歷史交易、持倉規模、資金流向都可能被算法畫像,這對高淨值人群、機構資金和專業交易者意味著更高的被攻擊風險和策略暴露風險:黑客或勒索攻擊可以有針對性地篩選「大戶地址」,對手盤可以通過鏈上情報反向推演你的倉位結構與清算閾值。隱私幣通過地址匿名、金額隱藏、路徑混淆,為投資者提供了一條在公開金融系統中「重新獲得金融隱私」的技術路徑。在 B2B、供應鏈金融等企業場景中,交易條款往往極度敏感,如果所有結算信息都裸奔在鏈上,不僅容易引發客戶之間對「不公平價格」的感知,還會被競爭對手用來反向拆解你的成本結構和議價能力,因此,構建一種「對監管可審計、對全網不透明」的結算網絡,本身就是企業的剛性訴求。同時,從一個更宏觀的社會背景來看,隱私數據洩露、平臺濫用用戶數據的案例層出不窮,公眾已經逐漸意識到「數據即資產」,一旦被洩露就會被永久複製、買賣和重組,而用戶往往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數據如何被使用。在這種語境下,「我希望我的資產與交易記錄不被平臺和第三方無限剝削」的情緒,為隱私賽道提供了深層的價值與文化土壤。隨著鏈上監控不斷成熟,「黑名單幣」「汙染地址」也已成為現實——某個地址一旦與黑客或制裁名單關聯,其對應資產即便幾經轉手,也可能被拒收甚至凍結,對資產可替代性造成實質性傷害,隱私幣通過削弱路徑可追蹤性來對抗「地址歧視」。再往價值觀的底層追溯,隱私在許多自由主義傳統較強的社會被視為基本人權,「我願意公開什麼、向誰公開,應該由我自己選擇」,隱私幣和零知識基礎設施可以被理解為這種理念在金融領域的技術映射。因此,只要資產和身份的數位化、鏈上化還在繼續推進,隱私的需求就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更系統性的方式浮現出來,這一點決定了隱私幣賽道具有長期研究和戰略性配置的正當性,而不是一次性題材炒作。

從技術譜系看,隱私賽道大致可以拆解成幾個流派和代表資產:以 Dash 為代表的 CoinJoin/混幣方案,更像在原有透明帳本上疊加一次性混幣工具,隱私強度有限;以 Monero 為代表的環籤名 + 環機密交易,通過環籤名、隱身地址和金額隱藏實現強制、默認開啟的深度隱私,是「純粹匿名主義者」的技術歸宿;以 Zcash 為代表的 zk-SNARKs 路線,則在零知識證明的支持下,實現交易內容完全隱藏、只公開有效性證明,並可以在此基礎上延伸到智能合約和更廣泛的 ZK 生態;MimbleWimble 體系(如 Grin、Beam)則偏向極簡協議與輕量化帳本,強調區塊級別的聚合和數據裁剪,追求隱私與可擴展性之間的動態平衡。在這一版圖中,Monero 是強隱私側最具共識的龍頭,匿名集最大、實戰經驗最豐富,因此也天然成為監管重點關注對象;DASH 則更接近「數字現金 + 輕隱私功能」的定位,在部分新興市場憑藉支付體驗獲得一定採用;新一代 ZK 項目則試圖把隱私能力與 L2 擴容、生態敘事綁定。從結構位置來看,ZEC 處在一個非常微妙但極具彈性的中間點:一方面,它在技術上明顯領先於簡單混幣方案,也比部分 MimbleWimble 項目更成熟穩定;另一方面,它的隱私強度雖不及強制環籤名的 Monero,但通過透明地址與屏蔽地址的雙軌模型、以及查看密鑰等機制,為「隱私 + 審計 + 合規」提供了更自然的設計空間。再疊加 Halo 2、Orchard、NU5/NU6 等一系列升級,使其在「移除可信設置、統一地址結構、降低隱私交易門檻」上走在前列,ZEC 不僅是一枚隱私幣本身,更開始扮演「零知識技術供應方」的角色,零知識證明的研發成果對更廣泛的 Web3、ZK Rollup 生態產生外溢效應。站在投資者角度,可以把 ZEC 理解為一個典型的「高貝塔龍頭」:既享有整個隱私賽道的 Beta,又憑藉技術護城河和合規想像空間獲得額外的 Alpha。

ZEC 在 2024–2025 年的暴漲,並非單一催化劑驅動,而是一系列中長期變量在同一時間窗口內集中兌現的結果。首先是供給與估值層面,Zcash 延續比特幣式的總量和減半曲線,在經歷多年價格下行與情緒冷卻後,2024 年的第二次減半將區塊獎勵進一步壓縮為 1.5625 ZEC,通脹率明顯下降,礦工可售籌碼減少,開發者基金實際收到的 ZEC 數量也同步下調。此前數年間,「創始人獎勵/開發者基金」被廣泛視作持續拋壓來源,而在多輪減半後,這一負面因素的邊際影響開始減弱,與 15–20 美元的歷史級底部價格疊加在一起,相當於在供給和估值端把彈簧壓到了極限。當情緒與資金重新回到這一板塊時,價格向上的彈性被極大放大。其次是技術與產品升級所帶來的「質變感」:移除可信設置、提升隱私證明效率、統一地址模式、提升輕錢包和移動端體驗等一系列升級,讓外界對 ZEC 的理解從「老牌隱私幣」轉向「可被金融機構、合規產品採用的隱私基礎設施候選」,技術敘事不再停留於白皮書,而是切實落地到網絡層與用戶體驗層。第三是敘事與資金結構的聯動,隨著隱私幣整體市值反彈超過兩百億美元,多家研究與媒體將 ZEC 標記為「隱私復甦龍頭」,再加上部分機構產品持倉披露,使得「機構認可」成為新的標籤;衍生品市場中,ZEC 永續和期權交易量在突破關鍵價位時陡然放大,多次觸發空頭擠壓,推動價格以近乎瀑布式的形態上行,隨後資金在板塊內向 XMR、DASH 等資產輪動,形成完整的「隱私幣板塊行情」。最後,宏觀與監管事件為這一輪行情提供了強有力的敘事燃料:透明公鏈上數起大額 BTC 追蹤與沒收案例,讓市場直觀感受到公開帳本在強監管與強分析能力面前幾乎沒有「遺忘空間」,這既強化了監管信心,也加劇了部分用戶對自身隱私被全面剝離的擔憂。在這種反差下,既能提供強隱私、又具備選擇性披露能力的資產,自然而然被看作對衝透明鏈風險、對衝未來 CBDC 過度可視化的一種工具。

然而,理解 ZEC 的暴漲邏輯並不意味著忽視其風險屬性。隱私賽道整體具有高波動、高政策敏感度、高敘事依賴度的特徵,漲幅越大,對監管和流動性衝擊的敏感度也越高。因此,相較於「梭哈一枚」的單幣投機,更合理的視角是把隱私賽道納入組合層面進行結構化配置。可以將其視為數字資產組合中的一個功能性分倉:一方面對衝宏觀和監管環境中「隱私進一步被壓縮」的尾部風險,另一方面分享零知識證明、隱私基礎設施逐步被傳統金融和 Web3 吸收過程中產生的長期 Beta。在具體配置上,投資者可以用「核心 + 衛星 + 期權」的三層結構理解:以 XMR 與 ZEC 作為核心層龍頭,一個偏極致隱私、一個偏合規想像;以支付導向或特定區域有實際採用的隱私資產作為衛星層,更多看實際使用場景和網絡效應;以新興 ZK/L2/隱私 DeFi 模塊為期權層,用小倉位博取技術拐點和敘事放大的高倍收益。無論採用何種結構,前提都是對賽道高波動和政策不確定性有清醒認知,通過倉位控制、止損機制和定期再平衡,將「長期看好隱私」與「短期尊重風險」同時納入投資框架。對於願意投入時間做深度研究、理解技術與監管博弈的投資者來說,隱私幣賽道,尤其是以 ZEC 為代表的合規型隱私架構,可能是未來一個長期貫穿數字資產牛熊的主線之一,但它更適合被理性地、系統化地納入組合,而非被情緒和短期漲幅所驅動的衝動下注。

三、隱私幣賽道的投資前景和風

隱私幣賽道的中長期前景與風險結構,正在隨著數位化程度加深、監管環境變化以及密碼學基礎設施的成熟而快速重塑。無論從宏觀趨勢、技術路線還是機構採用路徑來看,隱私資產的價值邏輯正在脫離「投機性小眾幣」的範疇,而演變為一個跨越商業、金融、主權和網際網路架構的長期命題。在一個資產、身份、數據都逐步鏈上化的世界裡,隱私不再是可選,而是逐漸成為底層需求。因此,隱私幣所代表的加密隱私基礎設施,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形成結構性的成長支柱。

從現實世界的變化看,企業、個人和國家的隱私意識與數據主權意識正在同步提升。對於企業而言,商業機密、成本結構、供應鏈定價和信用條款都屬於高度敏感數據,如果結算、清算過程完全透明,意味著競爭對手可以輕易通過鏈上數據反向推演成本結構與策略安排,形成新的不對稱競爭。對於個人而言,從社交媒體、訂票平臺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信息洩露與數據濫用早已成為常態,公眾逐漸意識到金融軌跡、資產規模與交易習慣本身就是極高價值的「隱形資產」,暴露意味著更高的攻擊風險。隨著 CBDC、數字身份、統一徵信體系等基礎設施的推廣,國家與公民之間圍繞數據主權的討論也愈發激烈。所有這些趨勢共同推動隱私從「可選項」變為「基礎設施層需求」,隱私幣與隱私協議自然處於這一趨勢的交匯點。與此同時,零知識證明、環籤名、多方計算等密碼學技術的成熟,讓隱私從「某條鏈的特性」轉變為「Web3 全棧基礎設施組件」的趨勢進一步加速。例如,ZEC、Aztec、ZK Rollup 等項目推動的零知識證明研究,已經滲透到隱私支付、鏈上結算、RWA 數據保護、ZK KYC、ZK 聲譽等諸多方向。哪怕單個隱私幣的價格未來不再走牛,其底層技術仍會通過企業版解決方案、側鏈、授權許可網絡等方式被更廣泛的 B2B、B2G 場景採用。換言之,即使投資者沒有直接持有隱私幣本身,隱私賽道的價值依然可能通過技術外溢實現。

此外,在全球機構化 DeFi 的推動下,隱私的需求正在從「匿名交易」演變為「可選擇性透明」。機構希望監控系統性風險和鏈上整體槓桿,但不希望自己的倉位、策略和流動性暴露在競爭對手面前;高淨值客戶也希望利用鏈上結算與 24/7 流動性,但不希望自己的資產規模被鏈上掃描工具完全公開。隨著鏈上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機構借貸池等產品出現,一個「可審計但不完全透明」的金融網絡正在逐漸成形。隱私鏈、隱私 L2 和隱私模塊因此具備被金融機構當作基礎設施採用的可能性。未來的隱私不再是局限於小眾敘事,而是面向機構的「可選透明層」。從這個意義上講,隱私賽道存在跨越牛熊周期的長期成長支柱。然而,隱私幣賽道並非沒有風險,其中最核心的系統性風險來自監管環境的變化。在過去幾年,隱私幣一直處於「模糊地帶」:它們本質上是提供隱私的技術工具,而非非法用途的專屬載體,但監管部門往往將隱私增強工具與非法資金流動聯繫在一起。歐盟 AMLR 已明確將高度匿名加密資產納入重點監管對象,一些地區正在討論禁止隱私幣在本地交易所上市;美國等國家也不排除對 mixer、匿名錢包或部分隱私協議採取更直接的制裁行為。在此背景下,「合規隱私」本身是一種動態博弈:監管是否接受 ZEC 式的查看密鑰機制,以及金融機構是否願意採用「選擇性披露」模式,都需要時間驗證。一旦主要司法轄區實施更激進的限制,整個隱私賽道都可能經歷短期內的劇烈估值回調。

UZlCJxzrxBAhogVzMxEtBY0nfKw4OxqaJc9YFwXO.jpeg

技術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隱私協議極其依賴密碼學的正確實現,任何底層算法 bug、零知識證明參數生成過程的風險、錢包默認參數的錯誤設置,甚至客戶端對隱私開關的誤用,都可能導致匿名性被削弱甚至破壞。此外,隱私協議的攻擊面比一般公鏈更複雜,且很多用戶並不了解「隱私保護不是絕對的」,這增加了使用層面和實現層面的安全不確定性。因此,隱私資產的安全性不應被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技術贈予,而需要持續關注項目的審計、升級節奏和社區透明度。

隱私賽道還面臨來自內部與外部的競爭壓力。隨著以太坊及其 L2(如 zkSync、Stark 系列)、比特幣側鏈、高性能公鏈等紛紛加入零知識證明的研發,隱私能力正逐漸「下沉」至主流公鏈。這意味著未來隱私可能成為「通用功能」,而不再是「獨立隱私幣」的專屬賣點。最終格局可能演變為兩類:一類是 XMR、ZEC 這類專職隱私幣,作為隱私主義者的純粹選擇;另一類是主流鏈的隱私模塊,為 90% 的使用場景提供足夠隱私保護。從估值角度看,這意味著隱私幣能否維持高市值,取決於生態、使用場景、機構採用等因素,而不能僅靠「擁有隱私技術」作為護城河。

最後,流動性與市場結構仍是隱私幣最現實的風險。相比 BTC 與 ETH,隱私幣整體市值較小、集中度較高、深度不足,導致大資金進出時更容易引發價格劇烈波動。衍生品市場深度不足也可能加強多空擠兌效果;部分交易所採取下架措施或臨時風控調整,都可能對價格造成劇烈衝擊。換言之,即便隱私賽道的長期邏輯成立,它依舊不是適合高槓桿、重倉押注的資產類別。綜上,隱私賽道具備清晰的中長期成長支柱:隱私需求確定性、零知識技術外溢性、與機構化金融的深度耦合潛力;與此同時,它又面臨監管、技術實現、競爭環境與市場結構的系統性風險。隱私幣的未來既不必被過度樂觀,也不必被短期價格行為嚇倒,關鍵在於理解它作為「未來鏈上世界的隱私基礎層」所代表的戰略價值,並用組合思維、風險預算與長期跟蹤來配置這一賽道。在一個透明度不斷增強的鏈上時代,隱私反而會變得更加稀缺,也更加重要,這使得隱私幣賽道的投資價值,最終會取決於投資者是否能夠以基礎設施視角,而非短期波動視角加以審視。

四、

隱私幣並非短期熱點,而是在數位化深化、監管科技成熟、CBDC 推進與數據濫用頻發的背景下,逐漸成為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剛需。隱私必然從邊緣議題走向公共議題,其實現形式可能在 XMR、ZEC 等隱私幣與 ZK Rollup、隱私 L2、合規隱私模塊之間不斷演化,但「隱私基礎設施擴張」這一長期趨勢已經明確。ZEC 本輪暴漲既源於供給收縮、長期低估與 Halo 2 / NU5 等技術升級,也受到加密市場高槓桿與情緒放大影響,價格不可能線性延伸。關鍵在於觀察 ZEC 是否在回調期繼續提升屏蔽交易佔比與實際使用率,並在監管博弈中穩住「合規隱私」的戰略位置。對投資者而言,隱私賽道更適合作為組合中的功能性分倉,用來對衝透明公鏈與 CBDC 風險,同時分享隱私技術普及的長期 Beta,而非單一重倉標的。應以頭部資產為核心,輔以小倉位創新項目,並持續跟蹤監管、開發進度與鏈上數據。本報告旨在提供認知框架而非買賣信號。在未來十年,隱私賽道仍將經歷多輪追捧與壓制循環,真正重要的是在波動與敘事中保持判斷能力,以長期視角審視「隱私」作為基礎設施的必然價值。

  • Related Posts

    為何BTC吐回全部漲幅 山寨幣深陷水下:真相浮出水面

    來源: Retrospectively Obvious ;編…

    BTC或先跌至8.5萬 然後印鈔狂潮開啟飆升至20萬美元

    作者: Arthur Hayes ,BitMEX創始人;編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幣圈在Polymarket的新收割方式

    • By jakiro
    • 19 11 月, 2025
    • 0 views
    幣圈在Polymarket的新收割方式

    CZ私人律師詳談川普特赦爭議:回應政治交易指控

    • By jakiro
    • 19 11 月, 2025
    • 0 views
    CZ私人律師詳談川普特赦爭議:回應政治交易指控

    Gemini3發布後團隊發聲:三大創新點 規模定律仍有效

    • By jakiro
    • 19 11 月, 2025
    • 0 views
    Gemini3發布後團隊發聲:三大創新點 規模定律仍有效

    流動性匱乏的新幣套保博弈:散戶打新收益新玩法?

    • By jakiro
    • 19 11 月, 2025
    • 1 views
    流動性匱乏的新幣套保博弈:散戶打新收益新玩法?

    為何BTC吐回全部漲幅 山寨幣深陷水下:真相浮出水面

    • By jakiro
    • 18 11 月, 2025
    • 0 views
    為何BTC吐回全部漲幅 山寨幣深陷水下:真相浮出水面

    BTC或先跌至8.5萬 然後印鈔狂潮開啟飆升至20萬美元

    • By jakiro
    • 18 11 月, 2025
    • 1 views
    BTC或先跌至8.5萬 然後印鈔狂潮開啟飆升至20萬美元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