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法律与分类分级:加密业务合规战略(下)

作者:张烽

第四层:实质违反金融监管风险——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套利

这一层级风险已触及金融监管核心底线,主要表现为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套利、破坏金融市场稳定。 RWA业务若通过代币化将非流动性资产大规模转化为流动性资产而未设置相应风险管理机制,可能成为风险传导新渠道;若利用不同法域监管差异进行套利,会破坏金融监管的整体有效性。

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RWA业务可能通过两方面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是通过流动性转换功能,将非流动性资产转化为流动性代币,形成类似传统银行的期限转换风险;二是通过互联效应,将加密市场风险传导至传统金融市场。中国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已明确提示,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增强可能带来风险传导,这要求RWA业务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

P2P行业后期出现的资金池、自融、高杠杆等问题,实质上已演变为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RWA从业者必须提前采取机制性措施,如建立与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防火墙、参与监管沙盒测试、设计内置风控的业务架构,避免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业务模式设计阶段,就应当进行全面的系统性风险评估,确保单一业务失败不会引发连锁反应。

第五层:基本业务模式违法风险——法律定性错位与根本冲突

这是最底层的风险,意味着业务模式本身与现有法律体系存在根本冲突。若RWA业务被认定为未经许可的吸收公众存款、发行证券或从事保险业务,而其又无法满足相关法律的实质要求,则整个商业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

从法律定性角度,RWA业务可能触及的刑事风险包括《刑法》第174条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等。特别是在当前监管环境下,若通过代币化方式进行融资活动,极易被认定为“实质性从事金融业务”,进而触发相关刑事条款。2023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修改〈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类新型融资活动的法律边界,为RWA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参考。

P2P行业的最终定性地为“非法集资”表明,商业模式若与金融法律本质相悖,无论包装如何创新,都难以避免合法性质疑。RWA从业者应在业务设计初期进行彻底的法律定性分析,对于可能构成基本模式违法的业务方向,必须果断调整或放弃。特别是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应当坚持“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原则,避免通过技术包装规避实质监管。

四、分类分级合规战略:科技、金融与法律的融合应对

面对多层次风险,RWA从业者需要采取分类分级的合规战略,实现科技能力、金融逻辑与法律规则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需要构建制度、技术、法律三位一体的合规生态体系。

(一)民事纠纷层级:机制化应对

建立“技术+合约”双轮驱动的纠纷预防机制。 技术上,采用形式化验证确保智能合约安全性,引入去中心化仲裁机制处理链上争议;法律上,设计权责清晰的法律文件,明确各类情形下的责任分配和解决路径。通过将纠纷解决机制嵌入业务设计,降低争议解决成本,维护用户体验。

具体而言,可在智能合约中嵌入争议解决条款,约定特定情形下的仲裁触发条件;利用区块链 Oracles 技术引入外部法律事实认定;设计多签机制应对合约执行异常。同时,通过法律文件明确链上操作与线下权益的对应关系,避免因技术特征导致法律关系不明。这种“代码即法律”与“法律即代码”的融合解决方案,是RWA业务合规的基础保障。

(二)行政程序违规:主动拥抱监管

采取“沟通+适配”的主动合规策略。 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业务模式,参与监管沙盒项目;建立跨法域的合规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全球监管动态;设计模块化合规方案,快速适应不同司法辖区程序要求。通过将合规程序产品化,降低运营风险。

在实践中,可借鉴传统金融机构的合规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监管关系管理团队;参与行业自律组织,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利用RegTech(监管科技)解决方案,自动化完成监管报告和信息披露。特别是在跨境业务中,应采用“母国监管+东道国适配”的合规策略,既确保业务全球一致性,又满足当地特殊要求。

(三)行政实质违规:技术法律协同预防

构建“监管科技+合规设计”的立体防御体系。 利用区块链实现资产流向透明化和实时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模式;将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代码化,确保业务执行符合监管实质要求。同时,将合规理念深度融入产品设计,而非事后补救。

具体措施包括:部署链上分析工具监控大额异常交易;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时调整业务参数;通过零知识证明等技术实现“选择性透明”,既保护商业隐私又满足监管需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的适当性管理,如设置不同等级投资者的投资限额和风险敞口。

(四)实质违反金融监管:机制性风险隔离

设计“风险缓冲+业务分层”的系统重要性应对机制。 对于可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业务,建立与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防火墙;通过业务分拆隔离高风险环节;引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特定角色,分担系统性风险。通过机制设计,确保业务创新不危及金融稳定。

可采取的具体方案包括:设立独立实体运营高风险业务,避免风险传染;通过再保险机制转移部分风险;引入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评估极端情形下的风险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与传统金融类似的流动性储备制度,防范挤兑风险。

(五)基本模式违法:底线思维与前瞻调整

坚持“法律定性先行+持续监测”的底线合规原则。 在业务创新前进行深入的法律实质判断,避免触及法律红线;建立定期法律重评机制,根据监管趋势调整业务方向;对于模糊地带,采取保守策略或寻求明确法律意见。守住法律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具体实践中,应建立由内部法务、外部律师、行业专家组成的合规委员会,对创新业务进行前置审查;定期进行合规审计和风险评估;密切关注立法动态和监管案例,及时调整业务策略。特别是在业务规模化前,应当获取权威法律意见,明确业务的法律定性和合规要求。

五、结语:在创新与合规间寻找平衡点

RWA加密业务作为“科技+金融+法律”的融合产物,其健康发展依赖于对三类规则的协同遵循。 从P2P的教训中我们看到,忽视金融本质和法律规则的“创新”终将付出代价;从RWA的机遇中我们看到,将科技创新纳入合规框架的业务才具有长期价值。

从业者应当摒弃“先发展后合规”的侥幸心理,建立分类分级的风险识别与应对体系,在不同风险层级采取差异化策略。唯有在创新激情与合规理性间找到平衡点,RWA加密业务才能避免重蹈P2P覆辙,真正释放其改造传统金融的巨大潜力。

在数字资产与真实世界加速融合的时代,那些能够将科技能力、金融逻辑与法律智慧有机结合的从业者,不仅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更将为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包容的金融生态作出贡献。 合规不是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是P2P监管风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也是RWA加密业务走向成熟必须遵循的路径。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开放,RWA业务在有效监管框架下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桥梁,但这一愿景的实现,完全取决于从业者今天的合规选择和战略眼光。

  • Related Posts

    美国流动性短缺与回购市场压力加剧

    金融市场风暴再起 在2025年10月17日这个普通的周五,全…

    被忽视的转折点:加密ETP新规何以成为行业分水岭?

    随着美国政府停摆持续,当下正是退后一步、审视SEC(美国证券…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You Missed

    币圈VC还在 但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2 views
    币圈VC还在 但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资金即将从黄金向比特币大规模轮动?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1 views
    资金即将从黄金向比特币大规模轮动?

    为什么说下一个百亿美金的Meme项目会诞生在BSC上?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2 views
    为什么说下一个百亿美金的Meme项目会诞生在BSC上?

    科技+金融+法律与分类分级:加密业务合规战略(下)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3 views
    科技+金融+法律与分类分级:加密业务合规战略(下)

    美国流动性短缺与回购市场压力加剧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2 views
    美国流动性短缺与回购市场压力加剧

    为何迷茫困惑?做的太少 想的太多

    • jakiro
    • 21 10 月, 2025
    • 2 views
    为何迷茫困惑?做的太少 想的太多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