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世界資產(RWA)正在加速進入DeFi領域,為傳統金融帶來流動性變革。但目前在實踐中,DeFi的匿名性與傳統金融強監管(尤其是KYC/AML)存在一定衝突。實現合規並非簡單移植,需創新架構與技術融合。
RWA與DeFi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接入」,而是催生一種新型金融基礎設施。成功的KYC/AML合規方案必然是混合架構:鏈下身份認證與法律實體作為基石,鏈上通過ZKP、DID、可編程合規實現高效、隱私友好的驗證與執行。監管機構需擁抱創新,明確「相同風險,相同監管」原則下的適應性規則。技術開發者則需將合規視為核心設計目標,而非事後補丁。
一、解耦身份與交易設置分層架構
分別從區塊鏈身份和合約準入兩個層面布局。
鏈下/鏈上混合身份驗證 (Off-Chain/On-Chain Hybrid Identity)。 用戶通過Circle(USDC發行方)、Fractal ID、Parallel Markets等 鏈下專業 KYC 提供商 完成嚴格KYC/AML驗證。生物識別、證件核實、風險資料庫篩查均在安全鏈下環境完成。同時基於 鏈上可驗證憑證, 生成零知識證明(ZKP)憑證(如Polygon ID)或靈魂綁定代幣(SBT),證明用戶「已通過KYC」或「非制裁名單」,無需暴露具體身份信息。憑證綁定至用戶錢包地址。
合規準入層 (Gated Access / Permissioned Pools)。 DeFi協議(如Centrifuge、Goldfinch)的特定RWA資金池設定 基於憑證的訪問控制準入 規則。用戶需提供有效憑證才可參與(存款、借貸、交易特定RWA資產)。當KYC狀態過期或被吊銷時,憑證自動失效,觸發協議內預設 動態憑證管理 規則(如禁止新增投資、啟動退出流程)。
二、實時交易監控與自動化AML篩查挑戰
在動態監管方面,通過鏈下數據集成、鏈上交易行為監控以及可疑活動報告,多措並舉。
鏈上交易行為監控 (On-Chain Transaction Monitoring)。 如可通過Chainalysis、Elliptic等工具分析錢包歷史交易、關聯地址(如與暗網、混幣器交互),生成 地址 風險評分。另外,構建 異常模式檢測 監控大額、頻繁、來源/去向異常交易(如突然轉入大量資金立即投資RWA)。
鏈下AML資料庫集成。 集成如ComplyAdvantage、LexisNexis的 實時篩查 API 。關鍵挑戰是需將錢包地址與鏈下身份關聯(依賴前述憑證體系),篩查才具法律效力。但另一方面,鏈上智能合約如何安全、可信地獲取鏈下AML名單更新?需發展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如Chainlink)的特定解決方案。
可疑活動報告 (SAR) 的鏈上-鏈下聯動。 協議或監控服務檢測到高風險交易,需通過合規接口將加密後的交易數據+關聯身份信息報告至監管機構/合規團隊。關鍵挑戰是報告流程、責任主體、數據格式需標準化。
三、明確責任主體與爭議解決基本機制
主要解決責任承擔和爭議解決機制。
明確合規義務承擔方 (The Gatekeeper Problem)。 針對 特殊目的載體 (SPV) / 法律實體, RWA發起人(如房地產公司、債券發行人)或協議核心開發者設立受監管實體(如Centrifuge的在美國註冊的實體),作為法定責任人履行KYC/AML。針對 許可型DeFi協議 (Permissioned DeFi), 協議本身需要設計為需許可加入(節點、流動性提供者均需KYC),如部分企業級區塊鏈方案(如Fnality)。另外,也還需要藉助 第三方合規服務商,如 協議委託持牌機構(如信託公司、支付機構)處理用戶盡職調查和交易監控。
司法管轄權與法律適用性。 房地產RWA主要受其物理所在地即 資產所在地法 法律管轄。有些場景適用 用戶所在地法, 需遵守用戶居住地/國籍地的金融法規(如美國FATCA、歐盟AMLD)。同時,要求 協議透明化設計 明確公告適用的法律、監管機構及用戶權利。
四、結合技術與法律解決隱私與效率的平衡
融合使用隱私計算技術、去中心化身份技術和經認可的監管科技與智能合約結合。
零知識證明 (ZKP) 的深度應用。 KYC 憑證可 證明用戶信息有效且未被列入黑名單,不洩露具體內容。還可以進行 AML篩查, 用戶本地運行篩查軟體,生成ZKP證明「我的交易對手不在最新黑名單上」,無需向協議/對手方暴露對手地址。同時還可生成 交易合規性證明, 複雜交易可生成ZKP證明其符合所有預設規則(如單一投資者限額)。
去中心化身份 ( DID ) 與可驗證憑證 ( VCs )。 用戶完全掌控身份數據(存儲在個人數字錢包),僅在需要時選擇性披露特定信息給特定方(如僅向RWA池披露「年收入>10萬美元」證明)。提高互操作性,減少重複KYC。
監管科技 (RegTech) 與智能合約的結合。可編程合規,如將 AML規則、投資限額、鎖定期等直接編碼入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為監管機構提供「只讀」API 監管沙盒 接口,監控整體風險,無需查看每筆交易的隱私細節。
五、在不斷挑戰與解決中前進
隱私與合規的永恆張力,即 如何在滿足監管實名要求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用戶金融隱私,ZKP/DID是方向,但大規模應用需更多成熟實踐。
跨司法轄區協調也是一大挑戰。 全球缺乏統一的加密資產/DeFi監管框架,RWA協議面臨碎片化合規要求。
責任界定模糊。 智能合約漏洞導致違規,開發者、節點、用戶、SPV責任如何劃分?法律亟待跟進。可以在模式設計時事先進行約定。
預言機信任與安全性。 鏈下關鍵數據(AML名單、資產價格)的上鏈需高度安全可靠,否則成單點故障或攻擊目標。
制裁執行難題。 如何在無需許可的底層區塊鏈上有效凍結特定受制裁地址的資產?技術實現極難,需依賴前端/出入金渠道控制,鏈上和鏈下相結合。
儘管挑戰巨大,RWA在DeFi中的合規化路徑正在Centrifuge、MakerDAO(RWA抵押品)、Ondo Finance(代幣化國債)等項目中實踐探索。這不僅關乎合法性,更是RWA解鎖萬億美元級流動性的關鍵鑰匙——合規是DeFi走向主流的必經之路,而非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