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風?三大關鍵癥結

作者:Lane Rettig,以太坊前核心開發者、以太坊基金會前員工;翻譯:比特鏈視界xiaozou

我沉浸在以太坊社區已有近八年時間,是個活躍成員。2017年末至2019年中旬期間,我曾以不同身份為以太坊基金會工作。當時乃至今日,我在社交和經濟層面都對以太坊項目及社區投入甚多,衷心希望以太坊成功。

長久以來,以太坊在競爭中遙遙領先,其技術和社區令其他項目難以企及。但這種優勢始終根基不穩——儘管表面數據亮眼(高市值、巨額TVL、區塊滿載等),底層問題卻始終存在。除DeFi和穩定幣外,以太坊幾乎從未擁有過真正有用的應用,用戶也基本局限於交易和投機活動。以太坊本有長達五年以上的黃金窗口期來鞏固早期成果,如今這個機會窗口正在快速關閉,或許已經徹底消失了。

儘管對以太坊及其社區的成功傾注了大量心血(或許正因如此),這個話題令我下筆尤為艱難。一方面,關於以太坊的現狀優劣——特別是相較於其他加密生態的表現——我有太多觀點想說。過去八年間,我花費大量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也許超過了其他任何話題。

另一方面,撰寫本文必須對當前諸多現象保持誠實批判的態度。2019年離開以太坊基金會後,我曾強烈渴望公開批評基金會乃至整個以太坊生態,但最終選擇了沉默——不僅因為時機尚不成熟,更因為我需要時間沉澱,需要距離觀察。現在,是時候了。

加之以太坊近期的表現也促成了我撰寫本文的決定——多項指標顯示其狀況不佳。作為資產的ETH近期嚴重跑輸大盤,ETH/BTC匯率接近歷史低點且持續數年下跌,市場情緒同樣低迷。

我與眾多和我同期參與以太坊的”元老級”朋友交流後發現,當前社區情緒之低落前所未有。近期我甚至找不到一個對以太坊未來真正看漲的人。我們曾共同經歷多次市場周期,挺過治理危機、FTX與Terra/Luna崩盤以及隨之而來的漫長熊市,但如今的悲觀程度更甚以往。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像我這樣的老成員對直言不諱地指出問題感到不適——這本身正是以太坊現狀堪憂的徵兆。

我仍認為以太坊存在翻盤可能,但機會正日漸渺茫。以下是我眼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向。(由於需要寫的事項較多,本文將是一系列文章的開篇,完整討論預計需要數周時間。)

問題一:研究崇拜

若要指出以太坊最大的失誤,莫過於本末倒置地將研究凌駕於應用之上。自創立之初,以太坊文化、基金會及核心權力階層就將研究神聖化,為此犧牲了應用開發、可用性和簡潔性等重要維度。在以太坊生態中,研究者佔據聚光燈中心——他們獲得頂級演講席位和播客訪談機會,在基金會內部享有近乎完全的自由: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全球巡迴演講等。重研究型項目獲得絕大部分資助。作為前以太坊研究員,我承認當時享受了這種優待,但現在我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崇拜的危害。

對研究的重視本無可厚非。研究確實至關重要,沒有研究就沒有今天的以太坊!共識機制、虛擬機設計、零知識證明、optimistic rollup、P2P網絡、數據結構與資料庫設計、安全機制等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鑄就了以太坊的成功。多年來,以太坊社區資助產出了數百甚至上千篇高質量論文,催生了專業期刊、會議和研究機構。這些成果絕大多數屬於公共產品:代碼開源、論文免費發布、演講視頻公開。

但問題在於以太坊不僅是研究項目。這裡沉澱著數千億美元的真實資產和應用價值,而過度研究是有代價的。以太坊的設計者們並非應用構建者。他們從未在以太坊上開發過生產級應用,其中多數人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對開發者的困境缺乏認知:比如用Solidity開發安全可用的現代應用有多困難,或是密鑰管理的挑戰。他們往往忽視設計決策對用戶體驗和應用層的連鎖影響。最近這條推文及其回復正是典型案例。

當研究者被神化時,產品人才在以太坊生態中淪為配角。我在職期間基金會內沒有專業產品經理,至今可能依然如此。生態系統中幾乎沒有面向產品人才的資助。多數以太坊項目團隊效仿基金會模式,同樣不僱傭專業產品人員。而真正的產品人才則因加密貨幣的惡名和開發難度對行業望而卻步——即便經過這麼多年,構建可用產品的挑戰依然存在。

現狀本可不同。我們習以為常的諸多用戶體驗問題——最終確認速度慢、冷啟動問題、專用gas代幣、密鑰管理等——都不是必然存在的。我們本可以主動設計出更友好、更易用的以太坊,讓優秀應用更易構建。現在選擇改變仍為時不晚。例如NEAR和Spacemesh等鏈採用的原生帳戶抽象方案,就解決了冷啟動等問題,同時簡化密鑰管理;某些新鏈採用穩定幣作為原生gas代幣,降低費用波動性;新一代公鏈的最終確認時間大幅縮短,形成用戶體驗的正向循環。

但如今這些改變將異常艱難,因為它們已深植於以太坊的設計基因。徹底解決需要協議層的重大革新,不過新項目已證明可行性。比技術革新更難的是文化變革。真正解決問題需要根本性轉變:讓產品人才獲得與研究明星同等的尊重。這還要求VC改變有毒行為,停止優先資助那些可快速拋售的垃圾幣,轉而支持真正可用的產品。而散戶也需停止投機無價值的山寨幣。

換言之,這是個複雜的多維度問題,屬於高難度的協調博弈。除非推倒重來,否則解決方案尚不明朗。但我依然相信以太坊社區解決協調問題的能力——只要存在改革意願,我們終會找到出路。

問題二:意識形態純粹主義

我近期關於意識形態純粹主義風險的思考,正是源於對以太坊的觀察。我們可以將比特幣、以太坊、Solana等區塊鏈進行排列:一端是絕對純粹主義,另一端是徹底實用主義。比特幣是世界上最純粹的項目,堅守密碼朋克價值觀——自由、個人責任、去中心化、抗審查、健全貨幣與安全性。這種堅持使其進化緩慢,新功能難以添加,任何升級都需硬分叉並可能破壞現有系統。這也導致比特幣始終維持最低的交易吞吐量。

以太坊則更為實用。其交易處理能力顯著高於比特幣,這也是它曾長期吸引最多開發者的原因——相比比特幣,在以太坊上能更輕鬆地構建有趣應用。為此,以太坊犧牲了比特幣的某些價值觀。更複雜的虛擬機帶來更大的攻擊面,歷史上出現更多漏洞和攻擊事件,某種意義上安全性不及比特幣。但隨著節點運行難度增加,以太坊節點數量相對比特幣下降,去中心化程度也有所減弱——儘管絕對值仍算可觀。

而排在另一端的Solana(及其他新高吞吐鏈)則極端務實,專注交付可用應用。其交易吞吐量遠超以太坊,但代價沉重:技術方案過於激進導致網絡多次崩潰需人工重啟(開發者稱此為”生產環境測試”);驗證節點運行成本高昂,去中心化程度遠低於以太坊;系統複雜度甚至超過以太坊,攻擊面更大。但這種對實用主義的偏執吸引了一批專注產品的建設者,形成”快速交付用戶所需”的Solana文化。

需要明確的是,沒有絕對的對錯。每個項目選擇不同的價值排序,這種多樣性本身是健康的。但必須清醒認識每種選擇對應的代價。

正如我兩周前所述,比特幣和以太坊式的純粹主義蘊含重大風險。它嚴重限制基礎層和生態系統的創新空間,導致變革進程緩慢甚至停滯。

這一切正在當今以太坊身上顯現。儘管曾長期領先,以太坊在技術上已明顯落後:12秒的區塊時間遠遜於現代智能合約鏈普遍的亞秒級確認;分鐘級的最終確認時間與其他公鏈的秒級確認形成鮮明對比。以太坊生態不缺技術人才,實現這些升級完全可行——關鍵在於想要什麼,以及願意為此犧牲什麼。

多客戶端實現成為以太坊的絆腳石。每個協議變更需要12個生產級客戶端同步實施,任一團隊的延遲或拒絕都會拖累整體進程。若考慮共識層與執行層客戶端的組合,每次升級需要測試36種交互場景。

這正是以太坊每年僅能完成一次網絡升級,而Solana等公鏈卻能持續迭代的主要原因。客戶端多樣性確實有助於防止單一文化,增強網絡對特定漏洞或攻擊的韌性,但Solana已證明:即便需要人工幹預重啟的網絡,經濟上依然可行。這是以太坊社區做出的選擇,必然伴隨相應代價。Solana與以太坊的升級策略差異之巨大,堪稱兩個極端——這種對比深刻揭示了二者文化的本質區別。

以太坊仍有迎頭趕上的機會窗口,但若繼續將意識形態純潔性置於至高地位(正如其一貫所為),這種機會將永遠無法兌現。一直以來,以太坊社區對去中心化、抗審查或客戶端多樣性等價值觀從不肯做出絲毫妥協。對去中心化的執著意味著必須能在廉價商用硬體上運行全節點,而其他公鏈通過適度放鬆這類要求,已在規模、吞吐量和可用性上取得更大突破。運行Solana驗證節點比以太坊更困難,其節點數量也更少。Solana是否足夠去中心化尚無定論,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在我看來,以太坊至今的成功並非因其價值觀,而是儘管這些價值觀取得的——畢竟去中心化、抗審查等密碼朋克理念本就不被多數人重視。以太坊若想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就不可能繼續在價值觀上毫不妥協。

以太坊社區因此面臨艱難抉擇。這關乎雄心與願景:比特幣無需像以太坊那樣快速創新,因其願景本就有限得多。以太坊支持者需要自問:你們滿足於現狀嗎?若創新節奏持續放緩甚至進一步減速,你們能否接受?對以太坊的終極願景是什麼?答案尚不明朗,社區走向也難以預測。

當然,事情並非非黑即白。社區應認真考慮更具創造性的快速實驗方案,例如部署多條實驗鏈(參考萊特幣與比特幣、Kusama與Polkadot的關係)。關鍵在於我們必須立即展開嚴肅討論,不設任何禁忌議題,突破當前思維局限。以太坊曾成功自我革新,我們完全可以再次做到——只要真正下定決心。

這引出了下一個議題。

問題三:成長困境

以太坊就像天賦異稟卻迷失方向的青少年,擁有無限可能卻無法面面俱到。阻礙其發展的關鍵因素正是定位模糊——它始終不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為誰服務。

這種狀態幾乎與生俱來,最直觀體現在不斷更迭的敘事中:從”世界計算機”到ICO平臺,再到DeFi鏈、NFT平臺,繼而轉型為超擴展性全球金融結算層、”超健全貨幣”,最終成為Rollup的數據可用層。或許行業劇變確實需要敘事更新,也可能因前幾次嘗試都未真正實現產品市場契合。但即便拋開早期探索期,日趨成熟的以太坊是時候確立明確願景了——而這一關鍵突破尚未發生,正日益成為發展桎梏。

我常感覺以太坊是為技術而技術,缺乏終極目標和建設理由。就像沒有北極星指引(除了前文所述的價值觀),也沒有具體產品願景。

以太坊的技術突破向來是多線程並進:最初是為比特幣添加圖靈完備虛擬機,繼而轉向權益證明,如今又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擴展基礎層——這極具挑戰性。但基礎設施必須服務具體用例,而以太坊的目標應用場景始終模糊不清。

當前的”商業模式”(如果算得上)並不奏效。幾年前轉向”以Rollup為中心的路線圖”後,執行層與多數創新被推向各類L2鏈,基礎層則聚焦數據可用性。這背離了最初通過同構分片擴展的”以太坊2.0″路線圖。該決策是否明智存在爭議(後續將專文討論),但顯然基礎層自身無法處理足夠交易量才出此下策。結果交易費流向L2鏈,L2再向L1支付數據可用性與結算費用。

為打造最佳數據可用性基礎層,以太坊後來引入blob空間,大幅降低Rollup存儲成本,但L1費用收入也同比減少。隨著經濟活動日益向L2遷移,基礎層卻未能有效捕獲其價值。雖有各種改進提案,但以太坊當前更關注擴展blob空間等技術升級,而非解決經濟模型問題——隨著blob空間供給增加價格下跌,該問題只會惡化。況且在Celestia、EigenDA等競爭者出現後,數據可用性已日趨商品化。

我認為以太坊應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打造最安全、去中心化、可信中立的基礎結算層。這才是其他公鏈無法複製的獨特價值。並非所有區塊空間都生而平等——正如市場營銷第一課:以太坊需要找到真正重視其特質的應用場景,以高端定位提供溢價服務。雖然不確定具體是哪些應用,但已聽聞包括大型AI項目在內的多位建設者表示,只信任以太坊的結算與爭議解決功能。涉及大額資金或政治敏感型應用可能也是最適配的場景。

這只是以太坊若干可能願景之一。存在多種競爭性願景本就是以太坊的特色。具體選擇哪個願景不如明確選擇更重要——選定後就必須堅持並最大化該用例價值。但鑑於其混亂、緩慢、共識驅動的去中心化治理特性,實現路徑尚不明確。有CEO的公司善於凝聚產品願景,而以太坊歷來缺乏這種能力。

簡言之,以太坊試圖滿足太多人的太多需求,為技術而技術,卻忽視了實際應用與價值捕獲。是時候做出改變了,否則就要承擔後果。

  • Related Posts

    Bankless :Vitalik 的虛擬機提案

    作者:Jack Inabinet 來源:Bankless  …

    以太坊的十字路口:重構 L2 生態的戰略突圍

    作者:Momir @IOSG TL;DR Web3 願景在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Meme Coin 沒有毀掉這個周期 而是加速了行業成熟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0 views
    Meme Coin 沒有毀掉這個周期 而是加速了行業成熟

    Bankless :Vitalik 的虛擬機提案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2 views
    Bankless :Vitalik 的虛擬機提案

    Bankless: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去中心化內容創作平臺?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0 views
    Bankless: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去中心化內容創作平臺?

    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風?三大關鍵癥結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3 views
    以太坊能否重振雄風?三大關鍵癥結

    川普關稅:一場單邊訛詐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3 views
    川普關稅:一場單邊訛詐

    維基解密、谷歌和比特幣:2011 年BTC面臨什麼挑戰?

    • By jakiro
    • 22 4 月, 2025
    • 2 views
    維基解密、谷歌和比特幣:2011 年BTC面臨什麼挑戰?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