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很大很大的橙子;來源:X,@0xVeryBigOrange
結論先行:納斯達克提交的代幣化證券交易規則修改案,對 Robinhood(HOOD)是「長期、實質、顯著」的利好 。
這次規則修改的核心:把代幣化證券納入主板交易與監管框架,相當於 上遊基礎設施的合規升級與供給擴容 。
競爭與共生:兩層面看關係
競爭點
1. 訂單流 :主板可直接交易代幣化證券,部分零售成交可能從經紀商側(如 HOOD)轉向主板撮合,形成渠道競爭。
2. 話語權 :納斯達克謀求成為代幣化金融的底層標準/基礎設施;HOOD爭做面向用戶的第一入口與運營平臺——這是生態位之爭。
共生點
1. HOOD 仍是交易所的「大客戶」 :經紀商向交易所路由訂單、支付費用,這層經紀—交易所關係不變。
2. HOOD 充當分銷渠道 :納斯達克需要的是交易量與流動性;HOOD 的數千萬用戶可被引導至代幣化標的,雙方互利。
3. 定位錯位、優勢互補 :納斯達克偏 to B 基礎設施與規則;HOOD 偏 to C 零售服務與產品體驗。
對 HOOD 的直接影響
大邏輯(利好)
– 合規供給擴容、流動性更集中 → 可交易資產池更大,成交更順。
– 結算與公司行為流程更順暢 → 降低運營 frictions,改善用戶體驗。
– 潛在延長交易時段/更高可用性 → 與 HOOD 「一站式金融超市」戰略同頻。
邊際壓力(需應對)
– 當代幣化成為行業標配, HOOD 的先發差異(EU stock tokens/加密棧)被部分稀釋 。
– 需要在 產品體驗、社交化(Robinhood Social)、費率結構、融資/借券與現金管理 上繼續拉開差距,鞏固用戶黏性與帳戶關係。
一句話定位 :把納斯達克視作**「上遊場所與規則制定者」,把 HOOD 視作「下遊零售分發與帳戶關係擁有者」。除非 HOOD 自建「同權代幣化證券撮合」,否則兩者更多呈互補;即便出現競合,也主要集中在撮合層單一賽道**,不改「經紀—交易所」分層格局。
美元霸權視角
這一波更像是「把美元的市場基礎設施搬上鏈」: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與流程在鏈上重構,形成「美元定價資產 vs 非美元定價資產」的分水嶺。長期看, 非美元定價資產的相對吸引力或被持續稀釋 。
朋友們,擁抱泡沫吧!我是堅定的不持有法幣和固定資產者,只配置比特幣、以太坊及少數美股港股。
很多人說這些資產已漲太多、估值過高、該回調了,但我堅持:全球持續通脹下,有價資產長期牛市是必然。膽小者選黃金,能扛風險者,比特幣、以太坊和優質美股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