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的「莊學」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新賽道新敘事

作者:花椒,@off_thetarget

HK大會和幾個做加密項目的朋友聊天,大家吐槽最多的就是:「我們賽道技術不差、都是頂級加持,也做了很多年了,怎麼就是火不起來?」有人說是因為開發慢,有人說是因為市場熱度不夠,但我覺得問題更根本——現在的加密賽道太「野」了,像一群沒教練的運動員自己上場跑,看似熱鬧,最後全摔進泥坑

一、為什麼需要全局操盤和規則?

參考娛樂圈, 起號 -> 推手 – >輿論 -> 水軍爭論 -> 商演變現,每一個環節都是規則的制定,從上到下都服從這個規則, 他是潛規則也是明規則,而規則帶動產業鏈,帶動上下遊,每一個人潛移默化的被規則所影響

類比到金融市場裡的「莊家思維」( and 「盤學」)——真正能存活下來的市場,從來不是靠「自由生長」, 這套規則可能不寫在白皮書裡,卻滲透在每個參與者的行為裡,而某一些加密賽道之所以總在「一輪遊」, 恰恰是因為缺了這套「規則說明書」 或者說,他們所謂的創新並不能直接引導到規則設定。

二、市場信任規則 & 賽道規則

加密行業有多次次「現象級狂歡」,但是其核心離不開創新, 整個加密行業毋庸置疑都可以看的上是Web2的試驗田,defi/gamefi/socialfi/各種Fi,大家試圖在尋找存量市場中如何左腳踩右腳螺旋升天

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核心離不開: 1) 資產側的創新; 2) 交易側的創新。

先說說資產側的創新,這裡面有資產類別的創新 & 資產分發的創新, 定義資產類別創新(比如 銘文符文/ERC20代幣/ NFT/ SFT資產) 而資產分發的創新則是 ICO/空投airdrop/分叉糖果 1:1 給予/ 流動性挖礦 defi等等

說一說2017年的ICO(首次代幣發行),初衷多好啊——「讓普通人也能參與早期項目融資」結果呢?項目方隨便寫份白皮書,建個Telegram群,發個幣,拉幾個社群,就能圈走幾千萬美元

早期的ICO完全是「野路子」:有的項目發幣後跑路,有的隨意增發,有的承諾「上線翻倍」卻毫無落地,直到2017年底,一套「默認規則」被市場自發總結出來,並被所有項目方「被迫遵守」這就是我說的 「市場最小信任規則」

  1. 白皮書強制化 : 必須寫清楚「項目背景、技術方案、代幣經濟模型」(否則用戶認為「不靠譜」)

  2. 公募流程標準化 : 先私募(給早期投資者折扣)、再公募(公開銷售)、最後上所(交易所要求「鎖倉期」)

  3. 幣分配規則 和 CMC/coingeco收錄, 交易所貼上代幣分配,直到現在還在被BN所沿用

這些規則不是某個項目方定的,而是市場用「踩坑經驗」提煉的: 只有遵守這些規則,項目才能被交易所收錄、被用戶信任、被社群傳播

這不是賽道規則,而是「市場最小信任規則」 這種規則一般是有潛意識的背書下形成的既定規則, 屬於是後置規則(什麼叫後置? 信任的源頭不是在項目本身,而是在上所的結果,所以是一個後置的規則)

再講幾個例子關於真正的賽道制定,大部分是誤打誤撞,因為我們這個圈子就是那麼的草臺,重點講2個例子,一個是pumpfun,一個是ordinals BTC生態。

三、案例1:Pumpfun

PumpFun,有趣的例子,它用「bonding curve(曲線鑄造)」算法自動定價,本質上是採用的Friend.tech 的曲線模式加以修改, 用所謂的函數障眼法掩蓋中間的價格無常損失, 買一次感覺是在很低的價格,實際上要賺錢必須要2個人以上去接盤,你才能賣掉賺錢(包括了中間的抽水費率)所以, 本質上,這是一種障眼法,是大家都熟知的「互助盤」

pumpfun設定了一套規則,用常數共識魔改一下,用曲線鑄造的方式讓大家的錢留在「內盤」裡面,打夠了就出去做LP,打不夠就一直存在曲線裡,這是pumpfun制定的規則,他的遊戲玩法就是為了解決沒有那麼多人有足夠的LP流動性

用虛假的早期低成本 -> 騙取你的「互換」的流動性 -> 假的成交多了就變成真的流動性 -> 順理成章的瞞天過海

那麼pumpfun的模式,讓原本就一件發幣的模式變得更加迅速了,讓交易變得迅速,讓思考模式變得迅速,pumpfun的出現不僅是 創造了規則還通過規則影響了用戶習慣 ,大大降低了你的平均持倉時間(你不賣,那麼你就是退出流動性)

  1. 追求速度, 比別人快一秒就買在更低點(散戶開始了解節點,了解 solana的Tips,開始了解類似bloosm這種推特刮刀);

  2. 籌碼結構, 以前類似arkharm鏈上分析一直找不到C端的應用場景,pumpfun的出現讓散戶有意識的去分析鏈上籌碼,誕生了類似bubblemap/fast100x這種付費第三方軟體);

  3. 用戶習慣, 最用戶的掃鏈使用習慣進入了前端化/bot化,trading bot變成了流量的入口;

  4. 亞文化的興起, 新聞即代幣的常識普及這都是本輪pumpfun帶來的用戶習慣革新。

四、案例2:Ordinals

Ok,那我們繼續看一下Ordinals和長達9個月的BTC生態敘事, 他是如何通過協議設定規則 -> 用戶行為習慣被改變 -> 適配的上下遊產品 = 被「規則」 嵌入的新敘事

首先,Ordinals 協議是一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雕刻」加密資產(稱為銘文)的協議,允許用戶在比特幣交易的見證數據中存儲和公開任意數據,創建類似NFT 的數字資產,他不是創新,他是因為BTC的taproot軟升級而帶來的「附加品」

本質上以前也有這樣的「數字資產」 叫做彩色幣,老幣友都熟悉的,早期嘗試通過修改UTXO的輸出腳本(如添加特殊操作碼或注釋欄位)來記錄「顏色」信息,也是需要鏈下索引的,當時空間不足不能放小圖片

而2022年12月後的BTCtaproot軟升級,讓銘文數據直接嵌入聰的見證欄位(Witness Data),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被全網節點驗證

而ordinals就是在這個升級後被放大的特定產物,他自己的一套模式去定義了什麼叫銘文,什麼叫稀有聰,什麼叫銘文編號,理論上任何人可以做另外一套「規則系統」 可以重新編排

他不是不可替代,而是他是在當時無法被替代,那麼他改變了什麼?

  1. 迅速讓原本在BCH上做項目的unisat團隊找到機會,僅僅1個月就開始支持銘文系統,讓Unisat成為BTC生態錢包龍頭,為後續的marketplace + 乃至公鏈奠定了基礎

  2. 得到了一些礦工的關注,部分礦池非常樂意看到鏈上的繁榮

  3. 用戶開始習慣UTXO,開始習慣去看meme.pool,開始了解什麼是RBF(replace by fee) 了解什麼是反狙擊

  4. 開闢了全新的資產分發渠道 – Mint公平鑄造,讓規則印在每一個用戶的心中

  5. 交易側的訂單簿系統,摒除了ETH的那一套AMM規則,讓原本不流動性資產通過觀察「地板價」的心理價位達到虛假的繁榮

  6. 開始有了圍繞Casey的造神效應,開始有追隨者,有項目方,有投資方

協議的規則,用戶的習慣,產品的追隨,成就了Ordinals,成就了BTC生態,這就是賽道的規則設定,這也是為什麼那麼重要的原因。

五、總結

最後,想必你也能發現,一個新賽道的開啟, 不是通過老舊的機制,而是通過創新,制定新的規則,新的玩法 ,迅速的有規模效應的產品去追隨,去複製化這種規則,讓他深入人心,方才,有新敘事

凡圖事所成,寧有求於蒼天,莫有求於人, 不要人云亦云,正確的,辯證的,讓正EV瀰漫。

  • Related Posts

    穩定幣USDH制度路線之爭:決定Hyperliquid未來敘事

    作者:Ye Su,來源:X,@allen_su1024 上周…

    觀點:以太坊Killer敘事破滅 ETH與SOL競爭關係結束

    作者:Haotian;來源:X,@tmel0211 逛英文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比特幣波動性:理解平靜、混亂與機遇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0 views
    比特幣波動性:理解平靜、混亂與機遇

    香港「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原則再審視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0 views
    香港「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原則再審視

    加密貨幣正在滿足華爾街的需求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0 views
    加密貨幣正在滿足華爾街的需求

    Bitwise:Solana將迎來爆發式行情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0 views
    Bitwise:Solana將迎來爆發式行情

    加密貨幣的「莊學」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新賽道新敘事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1 views
    加密貨幣的「莊學」思考:如何創造一個新賽道新敘事

    美國想用加密貨幣”抹掉”35萬億債務?

    • By jakiro
    • 10 9 月, 2025
    • 0 views
    美國想用加密貨幣”抹掉”35萬億債務?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