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加密市場正經歷從 「野蠻生長」 到 「合規化、主流化」 的轉型巨變,傳統「去中心化基金會」 模式在現實商業中顯露出的局限性難題再也難以被忽略和掩蓋。在此背景下, 上市公司與加密生態的 「雙向奔赴」 成為破局關鍵,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則作為結算媒介,進一步打通加密市場與傳統金融的價值連結。
加密行業的合規化轉向
早期的加密項目以 「去中心化協作」 為核心標籤,大多依賴於 「基金會模式」。但隨著行業規模擴大,這一模式的矛盾逐漸凸顯:基金會的非盈利屬性與創業團隊的盈利需求存在天然衝突,去中心化組織(DAO)的決策效率難以匹配商業市場的快節奏,而全球監管趨嚴更讓 「合規性」 成為不可迴避的命題。
這種背景下,上市公司與加密資產的聯動(「幣股聯動」) 成為新的探索方向。 一方面,傳統上市公司渴望通過加密資產配置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另一方面,加密項目希望藉助上市公司的合規身份、資本渠道實現規模化發展 。 二者的融合,並非偶然的商業嘗試,而是行業從 「野蠻生長」 向 「合規化、主流化」 演進的必然結果。
這一 「雙向奔赴」 趨勢已在多地落地,形成了可複製的實踐路徑。
雙向奔赴:傳統資本與加密生態的融合實踐
(一)傳統上市公司:主動擁抱加密資產,開闢增長新空間
全球範圍內,「上市公司配置加密貨幣」 已從個別案例發展為規模化範式。2025年7月數據顯示,全球至少116家上市公司公開披露持有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僅一個月後,這一數字增至142家,半年內新增近100家。背後的核心邏輯的是:比特幣等加密資產過去十幾年的投資回報率跑贏99.99%的傳統資產,成為對抗通脹、優化資產配置的重要選項。
1. 微 策略:「比特幣信仰」 驅動的正向循環
美國上市公司微策略(Strategy)是這一趨勢的標杆。其創始人以 「堅定的比特幣支持者」 著稱,目前公司持有約62萬~ 63萬枚比特幣,是全球持有比特幣數量最多的上市公司。其商業模式的核心是 「低成本融資—增持比特幣—資產增值—再融資」 的正向循環:
-
通過發行低息債券、可轉讓股權等工具,獲取低成本資金;
-
大規模買入比特幣,拉動市場需求與價格上漲;
-
比特幣增值後,通過增發股票、質押融資等方式獲得更多資金,進一步增持。
儘管市場擔憂這一模式存在 「泡沫風險」,但從財務數據看,策略發行的低息融資工具期限長、成本低,足以支撐公司數十年穩定運營,其商業模式的安全性在當前階段具備可持續性。
2. 博雅互動:港股公司的Web3轉型樣本
與策略不同,港股上市公司博雅互動的轉型更具 「傳統業務 + Web3」 的融合特徵。作為原本專注出海遊戲的企業,博雅互動2023年宣布戰略轉型 Web3,目標是成為 「領先的Web3項目公司」:
-
資金來源上 ,不只依賴外部融資,而是用遊戲業務產生的現金流配置比特幣;2025年還增發5億港元,進一步擴大加密資產儲備;
-
業務布局上 ,除比特幣儲備外,還投資行業數據平臺RootData、參與加密基金,同時將Web3技術、GameFi玩法融入核心遊戲業務。
轉型效果顯著:2023年前,博雅互動市值僅約4億港元,股票交易量慘澹;轉型後,交易量增長50-100倍,市值提升約13倍。對比早年買幣後又出售的公司,博雅互動的案例證明,「傳統業務與Web3的深度融合」 比單純配置加密資產更具長期價值。
除企業外,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加速入場。納斯達克已向美國SEC申請允許 「代幣化股票」 在其交易所交易,同時投資加密貨幣交易所,標誌著傳統資本市場對加密領域的認可從 「被動接受」 轉向 「主動布局」。
(二)加密生態:借道資本市場,實現合規化破局
過去一個季度,另一大趨勢逐漸清晰:加密項目通過 「借殼上市」 等傳統資本路徑,擺脫 「基金會模式」 的局限,實現合規化、規模化發展。核心邏輯是:收購一家市值較小、主營業務弱化的上市公司,將加密資產(代幣、技術 IP 等)作為增資款注入,使其成為上市公司核心資產;同時剝離原有非主營業務,最終形成 「加密項目 + 上市公司身份」 的雙重屬性,既解決合規問題,又提升資產流動性。
1. Tron:借殼上市的 「加密標杆」
Tron是較早探索這一模式的代表。通過境外資金或投資方收購上市公司後,注入加密資產,不僅推動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上漲,還讓原本處於 「灰色地帶」 的代幣獲得 「上市公司資產背書」,形成實質性利好。行業內曾調侃:「2023 年2月前,加密交易員被視為『邊緣玩家』;比特幣 ETF 獲批後,大家突然變成『尊貴的納斯達克交易員』。」 這種 「身份轉變」,正是加密項目渴望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的目標 —— 從 「小眾」 走向 「主流」,從 「高風險」 走向 「合規化」。
2. Sui項目:私募與上市聯動的新嘗試
Sui是一家由Meta(原Facebook)原Libra團隊核心成員創立的Web3項目,主打遊戲與支付賽道。前段時間,團隊通過私募募集4.5億美元,按約0.35美元 / 枚的價格大量回購自身代幣,並推動一家上市公司增持該代幣;過去兩周,這家上市公司不僅更名以凸顯Web3屬性,還持續增資擴股購入更多代幣,複製了 「資產注入 + 市值提升」 的路徑。這種 「私募資金 + 上市公司增持」 的組合模式,降低了單一主體的風險,也為加密項目提供了更靈活的資本化選項。
3. 樹圖區塊鏈:國內項目的港股合規探索
樹圖區塊鏈(Comflux)是國內較具代表性的Web3項目,依託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姚班,獲地方政府支持。近期,樹圖計劃與一家港股上市公司開展獨家合作:將自身代幣注入上市公司,使其成為樹圖在港股的運營主體;同時核心股東承諾 「未來一年不減持代幣」,以增強投資人信心。這一嘗試為國內Web3項目提供了新思路 —— 在合規框架內,通過與傳統上市公司合作,對接全球資本市場資源。
RWA:連接現實與虛擬的第三條路徑
除 「股幣聯動」 外,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是另一大連接傳統商業與Web3的關鍵方向。但行業對RWA的理解存在明顯割裂,實際上,當前RWA可分為三類,適用場景與合規邏輯差異顯著,需區別看待。
-
傳統金融產品代幣化:最有質感的普惠路徑
核心是將股票、基金、債券等傳統金融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 「封裝」 成代幣,在鏈上或合規交易所實現7×24小時交易。例如,將特斯拉、蘋果的股票,或OpenAI的非上市股權代幣化,讓受資本管制、開戶不便的用戶,通過鏈上操作持有全球優質資產。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既拓展了傳統金融產品的受眾與銷售渠道,又未改變資產本質,合規成本相對較低。目前香港已有合規交易所嘗試將貨幣基金代幣化,吸引鏈上用戶與機構參與,驗證了其商業可行性。
-
新能源 RWA(香港模式):偏向探索或 PR 屬性的資本玩法
這類模式以境內外穩定收益資產(如充電樁、光伏電站)為底層,將其收益權打包成理財產品(債券或基金),在境外發行給合格投資人。由於境內外存在利息差,過去一年多,螞蟻、朗新、協信新能源等上市公司成為主要參與者。
但需客觀看待其價值:這類模式更適合 「有市場營銷預算、需資本市場話題」 的企業。對非上市公司而言,若想通過這種方式解決融資問題,可能面臨合規成本高、流程複雜等問題,性價比並不高,更多是 「借 RWA 概念提升品牌關注度」 的PR行為。
-
非金融 RWA:中小企業的 「輕量切入」 選擇
這類RWA偏向 「商品預售」 或 「會員權益代幣化」,核心是從 「客戶 / 消費者」 端獲取資金,而非依賴股東或機構投資。例如,將產品預售權、會員積分轉化為代幣,既能提升品牌曝光、激活潛在用戶,又能為業務發展注入現金流。
尤為看好這一模式:一方面,它不觸碰金融紅線,合規風險低;另一方面,它直接連接 「業務需求」 與 「用戶價值」,無需複雜的資本運作,對中小企業而言是切入Web3最安全、最務實的路徑。
未來趨勢:企業幣股雙輪驅動
隨著 「雙向奔赴」 與RWA的發展,未來公司的組織形態與價值分配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 ——「幣股雙輪驅動」 將成為主流選擇,但它與 「發幣融資、炒作暴富」 的傳統認知完全不同。
-
傳統股權 : 解決 「融資」 與 「長期權益共享」 問題,面向股東與投資人,核心功能是為公司發展注入資本,讓投資人分享長期價值增長,是企業的 「資本基石」。
-
代幣(Token) : 解決 「生態協作」 與 「用戶價值共享」 問題,面向消費者、產業上下遊夥伴,形式可包括數字藏品、積分代幣化(如AMT)等,核心定位是 「福利、空投、價值共享工具」,而非融資載體。
香港HashKey集團的案例極具代表性:其發行的生態積分(HSK)不具備融資屬性,僅用於與合作夥伴的市場聯動、員工獎勵;更關鍵的是,集團每年拿出20%的盈利回購HSK,讓積分持有者(用戶、員工、合作夥伴)間接享受生態增值,類似 「虛擬股東」 或 「股權激勵池」 的效果。
簡言之,股權解決 「錢從哪來」,代幣解決 「價值分給誰」,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未來公司的價值體系,既保留傳統資本的穩定性,又具備Web3生態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