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 Perkins,來源:Coindesk,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市場總是在尋找下一個重大交易機會。我認為, 2026年交易策略將出現新的變化,在傳統的基差交易中,投資者會做多數字資產財庫公司(DAT),同時做空期貨 。雖然經驗豐富的市場參與者已經通過做多比特幣和以太坊ETF、做空期貨的策略獲得了正收益,但這一次, 基差交易的新變種將涵蓋DAT,並擴展到通常被稱為「山寨幣」的各種加密貨幣項目 。
數字資產財庫(DAT)在2025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DAT通常由上市公司發行和出售公開股票,並將所得資金用於購買特定的加密資產。通過這種方式,它們試圖提高每股的加密代幣數量。因此,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DAT可以像其他股票一樣進行交易、託管和對衝。這消除了傳統投資者在管理原生加密資產時可能遇到的操作複雜性和監管不確定性。正因如此,DAT正在成為加密市場和傳統金融之間的一座橋梁。
DAT的強大之處在於其靈活性。這些公司可以運用多種資金管理和收益策略,旨在提高其資產淨值(mNAV)。通過最大化每股代幣持有量,DAT力求超越其標的代幣資產的表現。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的策略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自2020年開始購入比特幣至2025年9月,其股價飆升了22倍,而同期其積累的數字資產比特幣僅上漲了近10倍。
但是,波動性是雙向的。近期市場波動導致一些DAT價格回落,資產淨值也出現下跌。儘管DAT結構操作簡便、監管清晰,但由於其波動性,許多投資者仍然難以企及。迄今為止,由於大多數代幣的商品期貨交易受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監管的限制,對衝選擇仍然有限。
缺失的一環:受CFTC監管的期貨
在傳統市場中,期貨是讓投資者鎖定資產未來價格的合約。數百年來,期貨在風險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機構提供了對衝風險敞口、投機價格走勢以及高效擴大規模的途徑。然而,在加密貨幣領域,受監管的期貨僅存在於一小部分代幣,比如比特幣和以太坊。
加密貨幣期貨市場缺乏全面覆蓋,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加裡·根斯勒(Gary Gensler)。他在任期間堅稱,大多數加密資產屬於證券範疇。而期貨是商品衍生品,這會使它們處於其管轄範圍之外。所以,根斯勒壓制了加密貨幣期貨的推出,使投資者失去了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
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川普政府積極推行其讓美國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之都」的議程,新任SEC主席保羅·阿特金斯(Paul Atkins)通過多次公開聲明明確表示,「大多數加密代幣並非證券」。
隨著監管障礙的清除,期貨如今成為關注焦點。這些期貨並非獨立產品,而是通往更廣闊市場準入的門戶。SEC近期通過其通用上市標準指南明確指出,擁有六個月期貨交易記錄的代幣可以更容易地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形式上市,從而吸引機構資本並被主流市場接受。 隨著加密貨幣期貨流動性的提升,做多DAT、做空期貨的策略也成為可能 。
DAT基差交易
基差交易是指投資者在現貨市場買入某種資產,同時賣出同一資產的期貨合約,旨在從兩者之間的價格差(即「基差」)中獲利 。「期貨溢價」是指期貨價格高於現貨價格的情況。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基差交易策略往往有利可圖。
DAT持有、質押甚至再質押數字資產,從而獲得真實的鏈上收益。投資者通過購買DAT的股票,即可獲得該加密貨幣及其收益的敞口。通過做空DAT所持的加密貨幣期貨,投資者可以對衝這些資產的價格波動。剩下的就是代幣期貨價格與DAT現貨持有量之間的價差。當DAT的交易價格低於其mNAV,或者當代幣的期貨價格(或包含質押收益的「總回報」代幣期貨)高於DAT持有的加密貨幣現貨價格時,投資者就能獲得穩定且相對中性的收益。雖然很難預測基差的大小,但對於山寨幣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比其他資產更為顯著,從而為投資者帶來更高的收益。
優勢顯而易見。當mNAV上漲且期貨處於正價差 (contango) 時,DAT基差交易可帶來可觀的回報。但是,與所有策略一樣,這裡也存在諸多風險和下行情景。最明顯的風險或許是資產淨值急劇下降,而股票部分的損失無法完全被期貨對衝抵消。此外,以低於mNAV價格交易的DAT可能成為明顯的收購目標。雖然收購可以通過恢復mNAV來彌補損失,但收購方可能會轉向其他資產類別,從而導致交易平倉。
對於那些對這些風險敏感的投資者而言,在執行受監管的基差交易時,旨在保持mNAV穩定的ETF可能比DAT更具優勢。但涵蓋範圍更廣的另類ETF以及標的資產的期貨產品才剛剛開始上線。因此,在此期間,DAT提供的橋梁作用至關重要,它能夠幫助傳統投資者了解加密貨幣投資常態化後的各種可能性。
隨著受監管的期貨在各種加密貨幣中激增,做多DAT、做空期貨的交易策略可能成為華爾街獲取加密貨幣收益的理想途徑 ,無需接觸錢包,也無需承受加密貨幣作為資產類別所特有的劇烈波動。我認為到2026年, 這將成為年度最佳交易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