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奕龍,華爾街見聞
Michael Saylor旗下Strategy正面臨被MSCI美國指數和納斯達克100指數等主流基準指數剔除的風險。
本周摩根大通的分析師Nikolaos Panigirtzoglou在一份報告中警告稱, Strategy公司可能會失去其在MSCI美國和納斯達克100等基準指數中的位置 。研報指出:
儘管主動型管理人沒有義務跟隨指數變動,但被主要指數除名無疑會被市場參與者視為負面信號。
根據該報告,如果MSCI決定將其剔除,僅此一項就可能導致高達28億美元的資金流出,若其他指數提供商跟進,資金外流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目前,與該公司相關的被動基金敞口已接近90億美元。
此前10月10日MSCI在的一份聲明中表示, 一些市場參與者指出,數字資產財庫類公司可能更類似於投資基金,而後者通常不符合指數的納入資格 。
因此,MSCI提議將數字資產持有量佔總資產50%或以上的公司從其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中排除。 關於指數納入的最終決定預計將於1月15日前做出 。
對於一家通過將加密貨幣敞口包裝成股票代碼而崛起的公司而言,被指數剔除的打擊遠不止流動性。此舉將實質性地削弱其一度賴以吸引主流投資組合的機構信譽,並標誌著其增長飛輪的逆轉。
周四Strategy股價下挫超5%,而自去年11月創下紀錄高位以來已暴跌超60%,其市值較持幣價值的溢價幾乎消失殆盡。比特幣周四也較日高暴跌超7%,跌至7個月來最低水平。
商業模式遭遇考驗
Strategy的崛起建立在一個飛輪效應之上:出售股票、購買比特幣、享受漲勢、重複操作。
在巔峰時期,該公司市值遠超其持有資產價值。但如今,這一溢價已基本消失,公司估值僅略高於其加密貨幣儲備,表明投資者信心正在迅速消退。
儘管如此,自Saylor在2020年8月宣布首次購買比特幣以來,該股仍累計上漲超1300%,跑贏所有主要股指。
就在幾個月前的9月,加密貨幣樂觀人士還押注Strategy可能很快被納入標普500指數,其市值、盈利能力和交易流動性當時均被視為符合資格門檻。
該公司目前仍持有近65萬枚比特幣,並繼續發行優先股以增加持倉,但市場不再僅憑敘事給予回報。
該公司的企業價值與比特幣持有量之比(mNAV)一度崩至約0.95倍,這是該公司歷史上首次出現市值低於比特幣持倉的情況。
融資壓力凸顯脆弱性
拋售潮已波及Strategy較新的融資工具。
公司永續優先股價格大幅下跌,今年3月發行的票面利率10.5%的優先股收益率已攀升至11.5%。本月早些時候推出的一項罕見的歐元計價優先股發行,在不到兩周時間內便跌破了本已折價的發行價。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全球可轉債策略主管Michael Youngworth表示:
溢價在最近幾周內崩塌了。這讓融資變得有些挑戰。
這些融資壓力凸顯出Strategy的商業模式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信心,以及這種信心能以多快的速度瓦解。
Strategy幫助定義了”數字資產儲備”模式,但這一商業模式如今正顯露其局限性。同類公司正在出售代幣以維持流動性,或增加更多債務以推遲清算時刻。曾被視為機構採納的現象,如今看來更像是機械性的脆弱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