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創始人Jeff談創業的三個靈感來源

作者: TPBN, 編譯:吳說區塊鏈

本期內容為 TPBN 欄目對 Hyperliquid 創始人 Jeff Yan 的採訪。Jeff 分享了從交易員轉型創業者的經歷,以及在 FTX 崩盤後重新思考加密行業去中心化精神的契機。Jeff 講述了 Hyperliquid 的誕生過程、技術理念和發展願景:致力於打造一個完全去中心化、鏈上原生的金融系統,成為未來所有金融基礎設施的「底層網絡」。

他深入探討了為何拒絕傳統風投、如何借鑑中本聰精神保持協議中立,以及 Hyperliquid 在品牌與社區層面的獨特增長路徑。訪談還涉及永續合約(Perpetuals)的機制與創新意義、團隊建設原則、以及去中心化社區驅動的品牌哲學。整場對話不僅揭示了 Hyperliquid 的技術思維,更展現了 DeFi 創業者在理想主義與務實主義之間的平衡。

Hyperliquid 的誕生與願景

John:歡迎 Jeff 加入節目,感謝你抽出時間。我們的觀眾大多對科技熟悉,但可能對加密貨幣了解較少。你能簡要介紹一下你自己、你的經歷以及你的業務嗎?之後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一些不同的方向。

Jeff:當然,可能從我的故事開始比較合適。2022 年 5 月,我們是一個小團隊,專注於加密貨幣交易,主要關注 DeFi 和 SCI-Fi。當時我們意識到想要在 DeFi 領域做點什麼,因為那時 DeFi 產品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基本上,所有的產品都不太好,而我們作為交易員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後來,FTX 崩潰成為我們決定全力投入並建立 Hyperliquid 的動力。當時,我們突然意識到,加密領域中關於去中心化和自我託管的討論,過去雖然有人寫過,但似乎沒人太重視。但突然之間,這些問題變得非常重要。大家開始意識到「不是你的密鑰,就不是你的幣」。我們偏離了最初中本聰和比特幣的精神。所以,我們認為世界已經準備好以去中心化、自我託管的方式來交易加密貨幣。

回到現在,Hyperliquid 現在成為了主要的鏈上價格發現場所,是一個完全鏈上的金融系統。我們的目標一直是建設一個最終能承載所有金融活動的平臺,雖然今天它主要作為一個交易所,但其實它不僅僅是一個交易所。最著名的是,它是一個支持鏈上永續合約的交易平臺,每年創造超過十億美元的收入,且在很多方面,它都開創了先河。

去中心化協議的構建和對風投的思考

John:聽你這麼說很有意思,大多數創始人都會說「我們」,但很明顯你更像是這個項目的守護者,負責將它構建和發布出去。你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嗎?這是你對這個項目的思考方式嗎?

Jeff:是的,我們確實從中本聰那裡得到了很多啟發。我認為比特幣的創始人非常獨特,不管是他,還是他們,不確定是誰,但如果是中本聰來說,比特幣確實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個。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一個傳統的產品,正如你說的,它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公司,而是一個產品。我認為 DeFi 和加密貨幣行業也從比特幣中汲取了很多靈感,畢竟一切都源自比特幣,且永遠不會再有另一個像比特幣這樣的大項目。很多加密項目的做法仍然是自上而下的,例如中心化交易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它們是很好的商業模式,但它們的核心運營並不符合加密世界的原生精神。因此,Hyperliquid 就是基於這種思維,力求建立一個真正中立的協議,最終成為所有金融系統升級的基礎設施。

John:所以你們沒有風險投資嗎?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是因為你們資金效率高,不需要融資,還是你們有某種特別的理念,認為風投在加密行業的作用應該如何?

Jeff:這確實可以追溯到中本聰。如果比特幣在早期就進行了 A 輪融資,今天的比特幣可能就不會是今天的比特幣了。即使世界上最好的投資者,擁有最強大的投資桌面,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所以我認為風險投資實際上為世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服務,它們有效地分配資本,幫助許多項目得以發展,雖然它們並不總是完美,但總體上,我認為它們的貢獻大於負面影響。

但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當你在構建一個中立的協議時,它上面可能會有一些涉及資金流動和交易的重要元素。此時中立性比任何東西都更加重要。我認為,這種情況下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如果一開始就有內部人士主導,不管如何分散供應、思想、人才等資源,都無法避免那種「大爆炸」時刻的出現,這個時刻會在協議的歷史上留下印記。所以對於任何正在構建的項目而言,這種早期資本進入的方式都會帶來影響。我認為融資和快速擴張是可行的策略,但當你在構建一個需要長期保持中立的項目時,歷史的影響非常重要,我們寧願慢慢來,確保一切都能做到正確。

風投、市場競爭與 Hyperliquid 的初衷

John:我想繼續聊聊這個問題,你無法阻止風投在公開市場上建立倉位,對吧?假設一個大牌投資機構說,「我們想要 20% 的股份,我們將通過公開市場購買代幣並建立倉位」,它的表現將像我們投資組合中的任何其他資產一樣。這種情況發生過嗎?這樣做是否不理性?是否有法律結構上的限制,導致他們不能這樣做?

Jeff:你可以同樣為比特幣做這樣的論證。比如說,很多風投是比特幣的大持有者。我知道有幾個風投非常早期就參與了比特幣。所以問題不在於誰擁有它,而是它的起源。更多的是一個原則問題。如果你不能在一方面宣稱這個平臺是中立的,任何人都可以來構建,而另一方面又說:「這些人有機會最早建立這個平臺」,那就不完美了。雖然從實際角度來看,任何在比特幣之後誕生的項目都需要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啟動,創新必須得到資金支持,但我們仍然想儘可能接近中本聰的理想,這依然是值得追求的。

Jordi:那麼,你們在開始時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直接執行這個計劃,還是在過程中不斷迭代,直到今天才有了現在的成果?

Jeff:我覺得我們最初並沒有完全清楚要做什麼。我們只想做一些我們能做好的事,甚至做好一件事都很難。最開始我們專注於找到一個大的機會,我們發現加密貨幣中有一個領域,可能非常需要一個完全無權限的平臺,而永續合約交易是顯而易見的選擇。當時,這類交易可能佔據了加密市場超過 50% 的收入。我們最初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重要的是,我們從一開始就不願意在如何運作的原則上做妥協。

哪些公司對 Hyperliquid 有特別的啟發?

Jordi:你從 FTX 學到了很多,避免了那些錯誤,也受到了中本聰的啟發。那麼,是否有任何鏈下的公司對你們特別有啟發?

Jeff:有很多。其實,每一家大公司,特別是科技公司,都是對我很有啟發的。我在灣區長大,所以很難不受到那裡的影響。我覺得亞馬遜是一個很大的靈感來源,特別是它們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既有驅動力,又非常務實。我想,是貝索斯,可能也有其他人意識到,他們已經建立了網際網路堆棧的大部分內容,如果這些技術僅僅被用在零售業務上,那豈不是太浪費了?他們為什麼不抽象一下,創建合適的 API,讓任何人都能利用他們建立的這個強大的基礎設施?這就是 AWS 和雲計算誕生的故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故事。

這也讓我想到了 Hyperliquid,最初它是一個優化區塊鏈,專門用於進行鏈上永續合約交易,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基礎設施能做到這一點。後來我們逐漸意識到,金融中的很多其他領域,最終整個金融體系,都能從這種高性能的去中心化帳本中獲益。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為流動性提供基礎設施的一種方式。

John:你怎麼看貝索斯在 D.E. Shaw 的背景,他曾是交易員。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亞馬遜的形態,而與谷歌這種來源於學術研究的公司相比,你的看法如何?在此之前你在做什麼?你覺得自己帶著交易員的思維進入了創業之路嗎?

Jeff:是的,我認為是的。雖然我不完全了解貝索斯做的是什麼類型的交易,但至少像自動化交易那樣的方式,很像做物理學。你做很多近似處理,因為你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準確,因為市場本質上充滿了隨機性,噪音大於信號,這也正是市場的美妙之處。就像在噪音中篩選信號。和 AI 中的監督學習設置完全不同,後者幾乎有無限的數據,而且質量非常高。

我覺得,建立 Hyperliquid 的過程也有類似的感覺。實際上,我們並不依賴大量數據驅動決策,更多的是依賴直覺。我們只是非常認真地思考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並盡力去做到最好。當然,如果出現顯而易見的不好的事情,我們會適應並調整,但我們不會故意去創造數據,尤其是在數據不合理的情況下。所以,像 AB 測試這樣的方式,我們幾乎從來不會使用。

介紹永續合約的概念和優勢

John:你提到過幾次永續合約(perps),能否為我們的觀眾提供一個清晰的定義,解釋一下永續合約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吸引人?

Jeff:好,如果你想知道今天人們交易的是什麼,實際上你可以交易的是某個具體的資產,比如亞馬遜的股票。如果你想要某種槓桿,也就是讓你用更少的錢賺更多的錢,那麼有兩種方式可以做到。第一種是交易期貨,通常期貨交易的是一些指數,比如 S&P 500。期貨的基本概念是,兩個交易方通過協議達成一致,類似於做多和做空的合同。如果 S&P 500 的價格變動了 1 美元,做多的一方賺了 20 美元,而做空的一方虧損了 20 美元。期貨合同通常也是通過某種標的物進行結算,比如說,你是在交易 S&P 500 未來三個月的價格,或者到期時交割一頭牛。

John:我明白了,如果是像玉米期貨這樣的交易,如果我讓合約到期,最後我得實際交割所有的玉米。但大多數華爾街交易員早就知道怎麼避免這種情況。你也聽說過一些奇怪的情況,比如油價變成負數,結果有人以負價格買了油,最後不得不接受所有的油。當然,在純粹的金融語境下,這顯然不是預期的結果。那麼,永續合約是否解鎖了更高頻的交易、更高的槓桿,或者是一種不同形態的交易者,更多的定量或算法驅動的交易?這些產品的客戶是誰?為什麼他們對這種產品感興趣?

Jeff:是的,他們之所以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正如你所說,期貨交易其實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可能會出現交割的問題,有時你需要交割,但大多數交易員會通過不斷滾動倉位來避免交割的發生。

以 Robinhood 為例,期貨的受歡迎程度遠不及它的期權交易。對於零售用戶來說,期權的吸引力很大,因為它類似於買彩票,你可以購買一張彩票,感覺非常好,因為最大損失是有限的。不過期權的定價非常複雜,尤其是對於零售用戶來說,特別是那些使用沒有提供足夠信息的應用程式的用戶,你可能會被「割韭菜」,因為期權的結構非常複雜。它看起來很簡單,只有行權價和到期日,但實際上很難定價。

而永續合約就是將期貨和期權這兩種資產結合在一起。你想交易的只是標的資產的價格,想要槓桿效應,又不想擔心到期問題,這就是永續合約的意義。

拿比特幣舉例,幾乎每個交易所都會有一個非常流動的比特幣永續合約,這是唯一的流動資產,永遠不會過期。所有的價格發現都發生在這些永續合約上,數十億美元會在這些比特幣合約中交易。它實際上引領了比特幣標的資產的價格。這對於專業交易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因為他們可以交易它,而且這是最具流動性的比特幣交易工具。對於零售用戶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清晰可理解的價格,不容易被坑,因為市場只有一個,而且非常流動,買賣價差非常小。因此,對很多參與者來說,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然,也總會有一些人喜歡期權,或者更喜歡傳統的期貨合約,但從整體來看,永續合約無疑更具吸引力。

網絡擴展瓶頸與去中心化安全

John:那麼,像這樣的網絡擴展有什麼最大的瓶頸呢?如果規模非常大,我更關心的是,是否有一些代幣經濟學結構,促使人們建立整個數據中心?現在有沒有 ASIC 礦機在構建以運行這個網絡?我知道比特幣最初是用個人電腦挖礦,後來發展成了數據中心,最後為了追求最便宜的能源,ASIC 礦機被開發出來,因為算法非常穩定。那麼,像 Hyperliquid 這樣的網絡要如何隨著時間推移進行擴展呢?現在你們處於哪個擴展階段?

Jeff:是的,比特幣的情況有點特殊,它可能是唯一一個還在使用工作量證明(PoW)的主流網絡。你提到的 ASIC 礦機,所有這些瘋狂的事情,比如用火山挖比特幣,實際上都是參與共識機制的。今天所有其他高性能的區塊鏈(至少我知道的)都使用的是權益證明(PoS),這是一種更節能的方式。它的安全性是基於經濟模型,而非計算能力。所以在 Hyperliquid 上,網絡如何保持安全並沒有太多創新。這個問題相對簡單,基本上,大家都會質押本地代幣。對 Hyperliquid 來說,這個代幣叫做「Hype」。人們將它質押並表示他們為網絡背書。通常這類似於代表你投票選舉議員的方式,實際上就是你把自己選的驗證節點作為你信任的對象。這樣,如果驗證節點做了壞事,質押給他們的代幣就會有風險。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系統會通過一定的數學模型確保網絡安全。如果網絡中的大部分質押是誠實的,那麼系統就能正常運行。如果你想獲得足夠的質押來做壞事(比如雙重支付 — — 即花同一美元兩次),你就需要控制大量的質押。簡單來說,Hyperliquid 的安全性並不依賴於創建瘋狂的 ASIC 礦機,而是基於經濟學模型。

品牌與社區:去中心化營銷的力量

Jordi:品牌對 Hyperliquid 成功的重要性有多大?因為我覺得,你們並沒有像傳統公司那樣專注於品牌建設,比如僱傭廣告公司、制定策略計劃等。我相信你們的很多競爭者都有這些做法,但你們卻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之一。只要在全球任何地方輸入「Hyperliquid」並發布,便能獲得巨大的關注和興奮,這真是非常了不起。但我很好奇,這種品牌效應在你們的成功中起到了多大作用,相比於規模和其他產品決策來說。

Jeff:是的,我覺得我們很幸運,社區的力量非常強大。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這個社區,可能是緊密、激烈,但又非常有啟發性。我們團隊其實非常內向,規模也很小,只有 11 個人,我們甚至沒有專門做市場營銷的人。如果我們有的話,我想我們可能也做不好。

實際上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更多的是產品和社區,整個生態系統。它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組成的。比如,有些人只是通過 Twitter 發布一些帖子,我覺得這也非常酷,我非常喜歡。而另外一些人則在平臺上構建產品,我認為這也是一種病毒式營銷。他們在協議上構建產品,這些產品與 Hyperliquid 本身產生協同效應,提供新的東西,或者在某些方面進行擴展。Hyperliquid 上的金融支柱大部分都是由社區成員建設的,我們希望這個趨勢能持續下去。任何能由社區構建的東西,都會由社區來完成。我覺得,這種去中心化的營銷方式,正是去中心化的體現,不僅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社交層面,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就是 Hyperliquid 的品牌 — — 如果非要從負面來解讀,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們比較冷淡,或者我們過於專注於技術而忽視了營銷。但從這個角度來看,最終帶來的結果卻是更強大的東西,那就是人們在這個網絡中感到擁有感,這種感覺是 Web2 公司所無法實現的。

競爭與專註:Hyperliquid 的戰略優勢

Jordi: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想要搶奪你們市場份額的公司,往往是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型金融企業,但看起來他們似乎在真正競爭上遇到困難。是不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社區,大家都希望 Hyperliquid 獲勝?你如何看待這種優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讓你們的反向定位使得競爭變得困難?

Jeff:說實話,我們並沒有太多關注日常的競爭。我覺得目前有太多事情要做了。你說得對,很多公司確實想要做和 Hyperliquid 一樣的事情,或者想要佔據市場份額,但我們並不太考慮這些。有太多事情要做了。如果我能成功,那就意味著做了一件全世界都沒有做過的事。我覺得,很多時候會被那些試圖削弱 Hyperliquid 已建立優勢的競爭者搞得有些焦慮,但這也會讓我們忽視大局。畢竟我們距離真正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Hyperliquid 的願景:金融的未來與 DeFi 的崛起

Jordi:Hyperliquid 的潛力有多大?你們的野心是什麼?

Jeff:我把它看作是,如果一切順利,最終會涵蓋整個金融領域。你可以說是金融的協調,也就是人類行為的協調,不僅僅是金融本身。

Jordi:你基本上是在說,如果你們沒有覆蓋 100% 的全球金融市場總量(TAM),但依然會對它產生巨大影響?

Jeff:是的,你問它能有多大?我認為這是正確的,但我不認為它會像取代金融那樣直接改變一切。我的想法更像是網際網路對金融的影響,或者像 2000 年代初電子交易的興起。這已經有超過 20 年的歷史了,是時候更新技術棧了。我認為 DeFi 就是那個技術更新。

快問快答環節

Hyperliquid 的未來與市場擴展

Jordi:我有一個快問快答環節。我問了一些加密領域的朋友,看看他們想問你什麼問題。我會快速地問幾個問題,希望你能簡短回答,因為有些問題比較具體。

首先,什麼時候會看到第一個中心化交易所關閉他們的永續合約交易,而只是運行一個在 Hyperliquid 之上的前端?他們什麼時候會投降?

Jeff:一年內。

如何看待美國市場?

Jordi:你對美國市場結構有什麼看法?在什麼情況下你們會考慮將 Hyperliquid 引入美國?

Jeff:這是個好問題。我們認為美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顯然它是全球金融中心,美元是資本的儲備貨幣。我們非常希望,當然是希望美國的監管能夠發展,並真正擁抱 DeFi。我認為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邁出步伐了。我不能具體評論,但感覺自己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不夠了解,因為變化非常快。說實話,我覺得有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在做這件事。我聽說過一些像是為去中心化前端設立豁免這樣的舉措,我認為這些都很酷。

為什麼有些中心化交易所說 Hyperliquid 不想被上市?

Jordi:為什麼有些中心化交易所說 Hyperliquid 不想被上市?

Jeff:他們說過這樣的話嗎?我不知道。我不太關心這個問題。我們並不想要什麼,我認為我們更多的是在不斷建設。已有一些交易所列出了 Hype,我覺得很酷。而其他一些交易所可能覺得不符合他們的優先事項,我也認為這很酷。我們其實並不太與這些機構打交道。

有沒有計劃支持原生的多資產保證金?

Jordi:有沒有計劃支持原生的多資產保證金?

Jeff:我認為這肯定會發生,但我不完全知道具體的實現路徑。所謂原生的多資產保證金這個概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我認為它會發生。如果我們要容納所有金融,肯定應該能夠使用不同類型的抵押品進行交易。

什麼時候會推出商品和美國股票的永續合約?

Jordi:什麼時候會推出商品和美國股票的永續合約?

Jeff:已經有一些永續合約,比如黃金的永續合約。至於什麼時候會推出其他商品和股票的永續合約,我預計可能會在明年,因為 HIP 3 會解鎖很多功能,基本上允許任何人來部署自己的永續合約。

關於 Hyperliquid 最常被誤解的是什麼?

Jordi:你覺得今天關於 Hyperliquid 最常被誤解的是什麼?

Jeff:有很多誤解。最常見的誤解是,很多人認為 Hyperliquid 只是一個永續合約交易所,或者認為它是一個中心化的東西。其實它並不是,它是一個區塊鏈網絡,驗證節點是無權限的。目前有 24 個驗證節點,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按質押量排名前 24 的節點會組成驗證集。每個驗證節點都會執行所有的交易,包括所有的訂單。也就是說,Hyperliquid 的底層其實是去中心化的,這一點常常被忽略。人們往往更關注它的產品,這也許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技術對用戶來說是被抽象化的。

Jeff 是否想念灣區?

Jordi:你想念灣區嗎?你想念什麼?

Jeff:我想念 Chick-fil-A(笑)。實際上,我更想念山脈。雖然不是灣區內的山脈,但新加坡非常平坦。這裡非常適合生活,環境很好,適合工作,但我確實很想念像優勝美地那樣的自然風光。

John:我在新加坡時,很多人都說新加坡缺乏強烈的本地文化,也許是因為這裡沒有像朋克文化那樣的地下文化氛圍。你覺得自己在新加坡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社區嗎?你喜歡這裡的文化嗎?你喜歡這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嗎?

Jeff:說實話,我現在太忙了,沒時間深入了解文化。新加坡是個很棒的地方,安全、現代,有好吃的食物,空調也很棒。總的來說,挺適合生活的。老實說,現在在我的職業階段,我並沒有太多關注文化。如果我現在在紐約,可能也不會太在意這些。

團隊建設與人才招募的標準是什麼?

Jeff:老實說,我們其實並不擅長招聘。我得說,我們一直在招聘,始終在尋找人才。我知道聽這檔播客的很多人都非常聰明。如果有人對系統工程和高性能計算感興趣,想要為金融的未來架設基礎設施,我真心認為這裡是最棒的工作場所,非常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

我們團隊非常小,只有 11 個人,要求也非常高。我認為我們的標準可能是業內最高的之一。我認為我們是最高效的工程團隊之一。

但我們在努力擴張,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們保持著非常高的標準,很多方面,包括能力、誠信,我們非常看重這些。如果有聽眾符合這些標準,我們非常歡迎你加入。

是否招聘支持遠程工作的崗位?

Jeff:對於新加入的成員,我們現在只支持面對面的工作。最開始我們是支持遠程的,但我們發現這種方式與我們的工作風格並不太合適。

怎麼看待 996 工作文化?

Jeff: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工作的質量。我覺得每個人的工作強度不一樣,大家會在不同的時間點感到疲憊,這也是最重要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工作的時間比 996 還要多,但這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上限,個人感覺沒什麼限制,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 Related Posts

    Pantera:隱私復興 區塊鏈的下一個時代

    作者: Paul Veradittakit ,Pantera…

    單點危機:MM 退出中心位置的時刻到了

    網絡效應不止於網際網路。 水、電網都具備很強的排他性,非常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Fusaka升級 讓以太坊以現金流為導向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2 views
    Fusaka升級 讓以太坊以現金流為導向

    Ray Dalio:巨大的泡沫和財富差距帶來的巨大危險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0 views
    Ray Dalio:巨大的泡沫和財富差距帶來的巨大危險

    DAT模式正經歷一場巨大的市場考驗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1 views
    DAT模式正經歷一場巨大的市場考驗

    穩定幣不「穩定」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1 views
    穩定幣不「穩定」

    Pantera:隱私復興 區塊鏈的下一個時代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3 views
    Pantera:隱私復興 區塊鏈的下一個時代

    比特幣連跌 現貨ETF成抽血主力 財庫公司紛紛賣幣

    • By jakiro
    • 21 11 月, 2025
    • 1 views
    比特幣連跌 現貨ETF成抽血主力 財庫公司紛紛賣幣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