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 生效 ,標誌著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監管框架落地 。條例的實施,意味著香港正式確立法幣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進一步 完善對虛擬資產活動在港的監管框架,在築牢金融穩定防線的同時,為金融創新預留有序發展空間。
牌照窗口開啟:首批預計 2026年初落地
隨著條例生效, 香港金融管理局( 下 稱 「金管局」)同步啟動首輪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申請窗口,開放期至9月30日,設有為期6個月的過渡期, 用於處理在港開展穩定幣發行業務機構的合規過渡等相關事務。
金管局鼓勵 有意向 機構於 8月31日前積極溝通監管預期 ; 準備充分且希望儘早被考慮的機構,需在 9月30日前提交申請。 根據規劃,首批穩定幣發行人牌照預計於 2026年初發出 。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局多次公開給市場 「降溫」,強調 穩定幣發展並非越快越好,需警惕為速度犧牲風險防控,呼籲市場保持理性預期 。這種思路在準入標準的設計中也得到體現。
門檻立規:避免爆發性增長
金管局對牌照發放秉持高度審慎原則,設定了較 高 的門檻。 金管局總裁餘偉文此前多次明確,預期初期僅會批出數個牌照。 即便已進入沙盒的參與機構,也不意味著必然能通過審核,進入 「沙盒」也並非將來申請牌照的先決條件 ,所有申請均需基於材料質量接受逐一嚴格評估。 7月29日的監管技術簡報會進一步明確,合規性、具體性與可持續性是發牌核心要求。
根據金管局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聯合發布的監管要求,擬在香港發行港元掛鈎穩定幣的機構,除需取得法定牌照外,還要 滿足傳統金融級別的審計、儲備披露、透明度要求及反洗錢義務 。
此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也曾指出,監管大原則與傳統金融資產類似,相關發行人須符合儲備資產管理及贖回等規定,包括妥善分隔客戶資產,且當穩定幣持有人提出贖回要求時,必須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以滿足用戶需求。
金管局副總裁陳維民直言,審核看重材料完整度與概念可行性,對技術和風控能力不足的機構而言, 較實際的做法是與其他穩定幣發行機構合作,提供應用場景,而非追求作為發行主體。
聚焦支付價值:與投機劃清界限
穩定幣的價值在支付,並非投資。在各類公開表態中,金管局始終強調, 穩定幣的核心屬性是依託區塊鏈技術的支付工具,其通過監管融入傳統金融體系的價值,在於發揮支付功能,而非成為市場炒作的標的。
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洪丕正明確表示,穩定幣應立足長期,聚焦支付基礎設施與資產市場數位化的深層變革,而非淪為短期投機工具。
陳維民亦提醒公眾警惕概念泡沫化, 避免市場過度亢奮, 即便機構獲牌,短期盈利仍存不確定性,呼籲投資者在解讀市場信息時保持冷靜與獨立判斷 。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在署名文章中指出,穩定幣的可編程特性為支付自動化、金融服務流程重構提供了可能,但其發展不應是「技術追逐」或「工具狂歡」,必須緊扣實體經濟需求。
錨定實體經濟 :從跨境結算到資產代幣化
隨著監管清晰度提升,穩定幣應用亦正加速向實體經濟領域靠攏。首批穩定幣將 重點聚焦跨境貿易結算以及Web3場景測試。
許正宇在接受採訪時指出, 在 「一帶一路」基建項目中,穩定幣有望成為應對本地貨幣波動的重要數字工具,增強區域經濟韌性。
陳茂波則透露,香港將繼續推動金融資產代幣化,計劃在綠色債券、 ETF、金屬商品等領域引入代幣結算機制,利用穩定幣搭建鏈上資產與交易貨幣的橋梁。
餘偉文 在 8月4日發文指出,香港銀行在數字資產業務發展呈快速增長。相關監管指引推出後,越來越多銀行開拓銷售數字資產相關產品和代幣化資產,以及數字資產保管的業務。相信香港在數字資產領域的增長勢頭將會持續,為香港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