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烽
Revolut是英國金融科技企業,2015年由 Nikolay Storonsky 和Vlad Yatsenko在 倫敦 創立,以數字銀行服務為核心,業務涵蓋加密貨幣交易、 證券投資 、 跨境支付 等領域。截至2025年全球用戶量超過6500萬,以3300億人民幣估值位列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10位 。2024年推出獨立理財應用Revolut Invest,管理規模達85億歐元,同年7月獲得英國限制性銀行牌照 。
這家金融科技「後浪」,如何能在短短數年間,從一款簡單的貨幣兌換工具,蛻變為一個服務全球的金融超級應用?它顛覆了哪些傳統規則?其商業模式的內核究竟是什麼?
一、 生於「痛點」,長於時代
Revolut的誕生,源於其創始人尼古拉·斯託龍斯基(Nikolay Storonsky)一次真實的旅行痛點。作為頻繁往返於歐美之間的金融交易員,他深受傳統銀行高昂跨境手續費和落後匯率的困擾。這一親身經歷讓他意識到, 全球化 浪潮下,傳統銀行業在跨境金融服務上的僵化與遲鈍,是一片巨大的藍海市場。
2015年,恰逢英國脫歐公投前夕,歐洲金融市場的變革暗流湧動。同時,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政策的推行以及消費者對數位化服務接受度的空前提高,為金融科技革命提供了絕佳的土壤。Revolut應運而生,精準地切入了「 跨境支付與貨幣兌換 」這一高頻、高痛點的場景,開啟了它的破局之路。
二、 「金融超級應用」
Revolut的核心戰略, 是從一個「單點工具」進化為一個「金融生態系統」,即所謂的「金融超級應用」(Financial Super App) 。其業務模式可以概括為「三層金字塔」結構:
基石層,免費的標準化銀行服務。 這是Revolut獲取海量用戶的入口。它提供免費的數字帳戶、英國帳戶與IBAN帳戶、借記卡(實體/虛擬)、即時支付通知、預算管理工具等。這些服務對標傳統銀行的免費活期帳戶,但體驗更流暢、界面更友好,成功吸引了大量對傳統銀行不滿的年輕用戶。
增值層,分層訂閱與核心金融產品。 這是Revolut盈利的關鍵。在免費標準版(Standard)之上,它推出了Plus、Premium和Metal等多個付費訂閱等級。付費用戶能享受更高的免手續費外匯額度、旅行保險、機場休息室訪問、專屬客服等特權。特別是Metal計劃,其金屬卡本身已成為一種身份象徵。
同時,Revolut迅速拓展核心金融產品線。 跨境匯款, 以中間市場匯率進行多幣種兌換和轉帳,這是其起家之本; 股票交易, 允許用戶免佣金交易美股、歐股等; 加密貨幣交易, 提供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的買賣與託管服務,是其最具爭議也最具吸引力的功能之一; 商品交易, 可以交易黃金、白銀等貴金屬。
生態層,無邊界的平臺化擴張。 這是Revolut的野心所在。它不再滿足於僅僅是「銀行」,而是希望成為一個用戶解決所有財務乃至生活需求的一站式平臺。
商業帳戶 為中小企業和自由職業者提供一站式的財務管理、發票、薪酬發放工具。
「 先買後付 」( BNPL ) 推出「Revolut Pay Later」,切入消費信貸市場。
旅行服務 整合機票、酒店預訂和旅行保險。
開放平臺 通過API,允許第三方開發者在其生態內構建服務。
這種「免費引流 -> 分層變現 -> 生態擴張」的模式,使得Revolut的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被不斷拉高,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增長飛輪。
三、 多元化盈利「組合拳」
與傳統銀行依賴存貸利差不同,Revolut的盈利模式極為多元,堪稱「八爪魚」式收入結構:
訂閱費收入 來自付費用戶的周期性收入,穩定且可預測,是收入的壓艙石。
交易手續費 收入,包括卡交換費,即 用戶每刷一次卡,Revolut都能從商戶方獲得一小部分分成; 外匯點差, 在周末或超出免費額度時進行外匯交易,Revolut會收取少量費用或加入點差。
財富科技收入 來自股票、加密貨幣和商品交易的佣金與點差。尤其在加密貨幣交易火爆時期,這部分收入貢獻巨大。
高級服務收入,即「 先買後付 」利息。貸款利息收入 雖然規模尚小,但已開始提供個人貸款; 企業服務收入 向企業用戶收取的訂閱費和高額交易處理費。
這種多元化的收入結構,讓Revolut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如加密貨幣熊市)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四、 一體化、場景化生態
Revolut生態的核心是一個App。所有服務——從日常消費、儲蓄、投資到旅行規劃——都被無縫整合進一個簡潔的界面中。
數據驅動個性化: 通過分析用戶的消費數據,Revolut可以提供個性化的預算建議、儲蓄目標和投資產品推薦。
場景無縫切換: 用戶可以在看到自己歐元帳戶餘額不足時,直接使用英鎊以實時匯率支付;可以在規劃旅行預算時,直接購買機票和保險;可以在收到工資後,一鍵將部分資金投入股票或加密貨幣。這種流暢的體驗,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粘性,構築了強大的護城河。
五、 狂飆突進、縱深擴張
Revolut的發展史,是一部典型的「閃電式擴張」教科書:
第一階段(2015-2017):單點突破。 聚焦於免外匯費用的多幣種帳戶和卡,迅速打開市場。
第二階段(2018-2020):橫向擴張。 瘋狂添加新功能,如股票交易、加密貨幣、保險、商業帳戶等,從「工具」升級為「平臺」。
第三階段(2021至今):縱深與 全球化 。市場擴張, 憑藉其「數字原生」的優勢,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向歐洲、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等全球市場進軍。其全球銀行牌照的申請是其戰略核心。
產品縱深, 在英國已獲得完整的銀行牌照,開始大力推廣儲蓄帳戶和貸款服務,真正向傳統銀行的核心腹地發起衝擊。
六、 憑什麼顛覆?
Revolut能在巨頭林立的金融市場殺出重圍,依靠的是以下幾大核心能力:
極致的用戶體驗(UX)。 其App的設計以簡潔、直觀、實時著稱,將複雜的金融操作簡化為幾次點擊,完全碾壓了傳統銀行的陳舊網銀和App體驗。
敏捷的技術架構。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其開發和迭代速度極快,能夠以周甚至天為單位推出新功能、響應市場變化。
數據驅動的運營。 深度利用數據分析用戶行為,用於產品優化、精準營銷和風險管理,效率遠超依賴經驗的傳統銀行。
強大的品牌與營銷。 通過社交媒體、網紅營銷和用戶推薦機制,在年輕群體中建立了「酷、創新、反傳統」的強勢品牌形象。
全球化 的視野與布局。 從誕生之初就瞄準全球市場,其多幣種、多語言的基因使其在全球擴張中具備天然優勢。
七、 前行路上「合規陰影」
高速擴張的背後,是Revolut始終揮之不去的合規陰影。這是其商業模式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全球監管的複雜性。 在每個國家開展業務,都需要獲得當地的支付、電子貨幣或銀行牌照。其全球化的步伐時常被緩慢的審批流程拖慢。例如,其關鍵的英國銀行牌照雖已獲得,但在其他主要市場的申請仍在進行中。
反洗錢(AML)與金融犯罪風險。 其快速的線上開戶流程和加密貨幣等高風險業務,使其成為洗錢和金融犯罪的潛在通道。過去,Revolut曾因反洗錢控制薄弱而遭到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批評和調查。
加密貨幣的監管不確定性。 全球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仍在演變中,這給Revolut這塊高利潤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政策風險。
數據隱私與保護。 作為一家數據密集型的科技公司,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遵守GDPR等嚴格的數據隱私法規,是其必須面對的長期課題。
合規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Revolut能否從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真正進化為一家受全球監管信任的「系統性銀行」。
八、是銀行還是「萬物應用」?
Revolut的玩法,本質上是一場對傳統金融價值鏈的「解構與重構」。 它不再將銀行視為一個場所或一套孤立的服務,而是視為一個嵌入用戶數字生活的、可編程的、一體化的體驗。
它的挑戰顯而易見,包括持續盈利的壓力、日益複雜的合規要求、以及隨著體量增大而不可避免的「大公司病」。但其展現的潛力與顛覆性毋庸置疑。
未來, Revolut的終極形態或許不再是「銀行」二字所能定義。它正試圖成為一個集支付、儲蓄、投資、消費、生活服務於一體的數字生態中樞。 當一個人所有的財務活動都在一個應用內閉環時,傳統銀行的角色將被邊緣化。 Revolut的徵途,不僅是成為一家更好的銀行,更是要重新定義貨幣在數字時代的流動方式。 這場遊戲,才剛剛進入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