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不及時糾正錯誤是最大的錯誤

來源:秦朔朋友圈

北京時間2025年2月22日晚間,巴菲特在其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官網上,發布了萬眾期待的年度致股東公開信。

投資界人士連夜研讀,如饑似渴。

今年的致股東公開信照例充滿著智慧、熱情與幽默。巴菲特一開篇就強調「在伯克希爾我們也會犯錯誤。」他把自己的錯誤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誤判所收購公司的經濟前景,導致資本錯配。這裡講的「所收購公司」既包括收購100%股權的案例,也包括收購部分可交易股票的案例。

因為,對於巴菲特來講,購買股票就是獲得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業務,具體比例不影響這個行為的性質,所以歸為一類。同理,巴菲特也不分所謂的一級市場(即未上市股權)、二級市場(即上市股權)。他奉行的價值投資流派一直都在強調,買股票就是投企業,不是投機炒作股票本身。

另一種錯誤是招聘伯克希爾公司管理者時誤判其能力與忠誠度。忠誠度方面產生的失望所帶來的痛苦遠大於其財務影響所帶來的痛苦,他說:「這種痛苦可能接近於一場失敗的婚姻。」

從性格來講,巴菲特比較內向、害羞,非常希望被人接受、喜歡,有明顯的討好型人格的傾向,所以對被人拒絕拋棄等人際關係衝突型的痛苦會比常人更敏感。

總之,第一種錯誤是看錯了企業,第二種錯誤是看錯了人。 在這兩種錯誤之上還有一種更嚴重的錯誤,即延遲糾正錯誤的錯誤,這也是最嚴重的錯誤,巴菲特戲謔地用「罪大惡極」(cardinal sin)來描述這種錯誤。芒格稱其為「吮拇指」(thumb-sucking),即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當斷不斷。

巴菲特寫道:「他(芒格)會告訴我,問題不會因為你的良好願望而自行消失,你必須採取行動,無論這可能多麼令人不舒服。」

巴菲特似乎的確有這個缺點。他曾多次坦言,此生最大的錯誤是收購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當時這是一家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大型紡織廠。雖然他很清楚紡織這個產業前途黯淡,產品同質化,全球產能過剩,工廠正在向美國南方轉移,等等,但是他還是無法抵擋紡織公司股價便宜的誘惑,「撿雪茄菸蒂抽」。在收購伯克希爾七年之後,他又抵不住誘惑,又收購了一個紡織廠。

收購伯克希爾後,他試圖解決該公司層出不窮的各種問題,大部分問題並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好比逆水行舟,在流沙上建城堡,這類問題本來就無解。

但是巴菲特沒有馬上糾正錯誤,拖延了二十多年後,才於1985年關停伯克希爾的紡織業務。

那年他已經55歲了。 也就是說巴菲特在年近花甲的時候才糾正了人生最大的一個錯誤,走上了康莊大道。大部分這個年齡的人已經退休了,而巴菲特的輝煌才剛剛開始。

巴菲特在1978年致股東信裡講了他遲遲不願關閉伯克希爾紡織業務的原因,一是該公司是當地重要的僱主,提供了客觀的稅收和就業機會;二是管理層坦誠面對困境並努力解決問題;三是員工極力配合;四是尚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收入。

可見巴菲特不是一個「狠」人,他狠不下心來斷絕別人的生計,哪怕這樣可以保護自己的投資。所以就一直耗著,耗到徹底耗不下去才關閉工廠。

他的傳記《滾雪球》裡講到這個時期他的心路歷程,經過二十多年的痛苦掙扎,他最終發現自己非常不適合直接管理很多人。比如,他無法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說「你被解僱了」,一想到這個人的妻子兒女依靠這份工資過活,他就說不出口。

心腸軟是導致巴菲特「吮拇指」,不能及時糾正錯誤的重要原因。

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承認自己沒能及時糾正錯誤的錯誤,這在大公司中是極少見的。

巴菲特也寫道:「2019年至2023年期間,我在致您的信中16次使用了『錯誤』(mistake)或『失誤『(error)這兩個詞。許多其他大公司在同一時期從未使用過這兩個詞。」

不過,他也指出了一個例外,就是亞馬遜,這家公司在2021年的年報中不留情面地寫了一些坦率的觀察。除此之外,其他大公司的年報多半是喜慶的言語與照片。

巴菲特進而寫道:「我曾擔任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在某些公司的董事會和分析師會議上,『不正確』(mistake)或者『不正當』(wrong)是禁詞。這種禁忌意味著管理層覺得自己完美無錯,這總讓我感到不安。」

當然,巴菲特也指出,有時出於法律的考量,討論時確實需要有所保留,畢竟美國社會訴訟泛濫。

不承認錯誤、不正視錯誤的公司早晚會陷入困境,因為錯誤會越犯越大,直至不可收拾。

差點成為巴菲特「滑鐵盧」的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就是一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案例。1976年巴菲特的GEICO保險公司出現危機險些破產時,所羅門兄弟公司的CEO約翰·古特弗羅因德(John Gutfreund)曾伸出援手拉了巴菲特一把,此後兩人成為朋友。

儘管兩人的投資管理理念、為人處事做派很不相同,但是對於古特的援救之恩,巴菲特一直心懷感念。

1987年,所羅門兄弟面臨Ronald Perelman(在垃圾債之王Michael Milken的支持下)的惡意收購,古特向巴菲特求救。伯克希爾隨後在9月底買入7億美元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可轉換優先股,隨附條件是從1995年開始之後的5年,伯克希爾每年都可以選擇是收回現金還是將其轉換成普通股,可轉換優先股利率為9%,轉股價為38美元,且如果不轉換、到期後所羅門必須回購,風險自負。

當時的所羅門兄弟公司是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是債券承銷市場無可爭鋒的霸主,也是美國政府債券的主要承銷商之一。按照資產負債表來講,所羅門兄弟公司是美國第二大企業。其CEO古特的照片曾登上《商業周刊》並配上「華爾街之王」的美譽。

姑且不談人情,巴菲特認為這家公司的債券承銷特許權構成了一條寬闊的護城河,這筆交易既有穩定的股息收入,又有股價上升的獲利機會,一舉兩得。

然而,事與願違,1990年到1991年,所羅門發行部負責人保羅·莫澤數次違規競拍國債,並囤積居奇,操縱市場。

古特早已知道此事,竟然不以為意,不僅沒有開除莫澤,還繼續讓莫澤留在管理層。

當時的公司法律顧問提醒過古特,莫澤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如果公司不採取任何行動,無異於和政府硬拼。古特表示會嚴肅處理這件事,但奇怪的是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芒格後來評論此事時說這就是「吮拇指」,本來必須採取行動的時候,卻只是幹坐在那兒苦思冥想,這就是浪費時間。

最後美國政府決定對所羅門採取嚴厲的懲戒措施,所羅門命懸一線。這時古特向巴菲特求救,希望巴菲特取代自己擔任臨時董事長。

巴菲特擔任所羅門董事長後,對內進行了徹底的整頓,對外坦率地承認錯誤。他在1991年9月11日國會聽證會上的發言讓華爾街覺得不可思議,他一再向客戶、美國政府、美國人民認錯道歉。

他還說:「主席先生,我也要感謝你如此及時地召開這些聽證會。你們和美國人民有權知道所羅門兄弟公司究竟出了什麼事,我這就來告訴你們迄今我所知的全部真相。一旦我知道了更多情況,我一定會立即向有關當局報告。」

最終,所羅門以2.9億美元和解了民事訴訟,被免於刑事指控。輿論一致認為,如果沒有巴菲特的努力,所羅門肯定倒閉。更幸運的是,所羅門很快有了喘息的機會,因為幾乎一夜之間,媒體就把目光轉向了蘇聯,戈巴契夫被罷免了。

1993年,所羅門醜聞的主要當事人莫澤受到了判決。巴菲特直言判決太輕:「莫澤付了30萬美元,監禁4個月。所羅門的股東,包括我在內,付了2.9億美元,我還被判當了10個月的總經理。」

巴菲特曾在多個場合談及所羅門事件,他認為當古特第一次發現莫澤的錯誤時,就應該給時任紐約聯儲主席格裡·科裡根(Gerry Corrigan)打電話,如實匯報這個錯誤。

按照格裡·科裡根的脾氣,他一定會非常生氣,把古特臭罵一頓,但是最後會對古特的及時匯報表示感謝,然後開出一個罰單,第二天,所羅門兄弟就可以繼續正常營業了。

但是古特沒有這樣做,反而一瞞再瞞,一錯再錯,差點把所羅門兄弟公司搞倒閉。

1997年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收購所羅門兄弟公司,伯克希爾公司全身而退,獲利一倍多。有驚無險的這筆投資終於結束。

雖說十年一倍多的回報率不算太低,但是巴菲特認為,考慮到自己和芒格為此項投資付出的時間、精力、心血,以及所承擔的名譽受損的風險,這筆投資絕對得不償失。

從此,他和芒格做投資決策時對於品德問題更加警覺了。

為什麼有的人會承認錯誤、正視錯誤、糾正錯誤,有的人卻不願意承認錯誤,甚至極力掩蓋錯誤呢?

實際上巴菲特致股東信的第一段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封信作為伯克希爾的年度報告的一部分呈現給您。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有責任定期向您提供許多具體的數據和信息。然而,『報告』一詞意味著更大的責任。除了規定的數據外,我們認為還應向您提供關於您擁有什麼以及我們如何思考的補充信息。我們的目標是以一種我們希望在位置互換時您會採用的方式與您溝通——也就是說,如果您是伯克希爾的執行長,而我和我的家人是被動投資者,將我們的儲蓄託付給您。」

巴菲特向來把股東當成家人。實際上,他最早的股東正是他的家人。1956年5月,他在導師格雷厄姆的紐約公司工作近兩年後帶著14萬美元的積蓄回到故鄉奧馬哈,覺得這筆「巨資」可以讓他退休了。但是他的七個家人朋友找到他,希望他幫助他們理財致富。巴菲特起草了一份簡單的有限合夥公司章程,大家在上面籤了字,合夥公司就成立了。

巴菲特寫致股東信時會想像是給自己的姐姐多麗絲和妹妹貝蒂在寫信,告訴她們今年公司的經營情況,她們的財富情況。 實際上,他會先把抬頭寫成「親愛的多麗絲和貝蒂」,全文寫完後,再把抬頭改成「親愛的股東」。

如果所有的公司給股東寫年報都像巴菲特那樣,感覺是在給家人寫信,那麼就不會不承認錯誤、掩蓋錯誤、自欺欺人。然而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這樣。

更糟糕的是,很多公司正相反,他們把股東看成佔便宜、甚至欺詐的潛在對象,滿腦子想的是怎樣把這些潛在受害者變成現實的受害者,且不受法律制裁,於是上演了各種坑蒙拐騙的狗血劇。

可見,對待錯誤的態度背後其實是品德。這也是學習巴菲特最難的地方。他的投資理念與投資方法都不難,不少人也有他的冷靜理智的性格,但是品德跟不上,一切都枉然。

  • Related Posts

    為何美國人想離開美國:經濟、政治與全球變局

    來源:周子衡 唐納·川普的總統任期引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

    這就是真相 川普遭日本機構背後一刀

    真相,有時確實撲朔迷離。 前一天美國還信誓旦旦,對全球徵稅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金色百科 | BTC是貿易戰期間的避風港嗎?

    • By jakiro
    • 16 4 月, 2025
    • 2 views
    金色百科 | BTC是貿易戰期間的避風港嗎?

    為何美國人想離開美國:經濟、政治與全球變局

    • By jakiro
    • 16 4 月, 2025
    • 2 views
    為何美國人想離開美國:經濟、政治與全球變局

    數據:BTC挖礦高度中心化 六大礦池挖出超95%區塊

    • By jakiro
    • 16 4 月, 2025
    • 2 views
    數據:BTC挖礦高度中心化 六大礦池挖出超95%區塊

    川普關稅戰引起中美博弈的核心是什麼?市場怎麼走

    • By jakiro
    • 16 4 月, 2025
    • 2 views
    川普關稅戰引起中美博弈的核心是什麼?市場怎麼走

    為什麼區塊鏈會消亡?區塊鏈採用面臨哪些挑戰?

    • By jakiro
    • 15 4 月, 2025
    • 8 views
    為什麼區塊鏈會消亡?區塊鏈採用面臨哪些挑戰?

    報告:DeFi借貸自2022年以來增長959% 達191億美元

    • By jakiro
    • 15 4 月, 2025
    • 8 views
    報告:DeFi借貸自2022年以來增長959% 達191億美元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