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神恩
機構巨頭的數據揭示:比特幣與美債的相關性裂變正重塑全球資產格局。
今天咱們聊一個可能改變你投資認知的重磅信號: 比特幣或許正在告別「高風險資產」的標籤 ,向更成熟的資產階段進化。
就在9月12日,全球資管巨頭富達(Fidelity)旗下富達數字資產(Fidelity Digital Assets)在X平臺發布了一則簡短卻意味深長的觀點: 比特幣與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相關性變化 ,表明其可能正走向「超越高風險資產的成熟階段」。
這可不是什麼小道消息,而是來自管理著7.2萬億美元資產的傳統金融巨頭的判斷。它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01 比特幣與美債收益率為何「脫鉤」?
要理解富達的邏輯,咱們得先搞懂一個概念: 資產相關性 。
簡單說,就是兩類資產價格走勢的聯動程度。傳統上,比特幣被視作「高風險資產」,其價格往往與美股等風險資產同漲同跌,而與美國國債這類「避險資產」走勢相反。
但富達指出,這種傳統關係正在 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裂變 。
-
歷史性的低相關性 :數據顯示,比特幣與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60天滾動相關性已降至 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意味著比特幣的走勢正越來越獨立,不再簡單跟隨傳統風險資產的節奏。
-
同步上漲的悖論 :更有趣的是,在今年5月,兩者甚至出現了 同步上漲 的罕見現象——10年期美債收益率攀升至4.6%以上,比特幣價格也突破11萬美元。這在過去難以想像,因為美債收益率上升通常意味著資金從風險資產流出,但比特幣卻逆勢走強。
02 為什麼說這是「成熟」的標誌?
這種相關性的破裂,絕非偶然。它背後是比特幣身份認同的根本性轉變。
-
機構入場,屬性蛻變
比特幣的買盤結構已經變了。富達等機構巨頭不僅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富達自身就已為其國庫資產配置了 超過1.6億美元的比特幣和以太坊 。貝萊德的比特幣ETF(IBIT)和富達的FBTC等現貨ETF,共同持有了超過6%的比特幣總供應量。 當主權基金、養老基金、上市公司都將比特幣作為戰略資產配置時,它的波動性自然被長期資金平滑 ,其「數字黃金」的存儲價值屬性愈發凸顯。
-
宏觀環境逼出比特幣新角色
當前全球面臨著「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的局面。簡單說,就是政府債務規模太大,可能不得不通過通脹來稀釋債務。這讓傳統國債的「避險」屬性打折扣——雖然名義收益率高,但實際收益可能為負。
於是,比特幣的 固定供應量(2100萬枚) 成了對抗財政和通脹風險的新工具。富達高管直言:比特幣正在成為一種「戰略儲備」資產。
-
波動性下降,吸引力上升
沒錯,比特幣依然波動,但它的波動性正在 結構化下降 。富達全球宏觀主管Jurrien Timmer此前就指出,比特幣已進入「採用周期後期,波動性降低」。數據顯示,比特幣的夏普比率(風險調整後收益)在2023-2025年間達到0.94,甚至超過了美股和黃金。對機構來說, 配置1%-5%的比特幣,反而能提升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
03 大佬們用真金白銀投票:他們早已行動
信號不止於數據,更在於行動。全球頂尖玩家正在重新布局:
-
富達 :不僅自己買幣,還向客戶提供比特幣ETF、退休金(IRA)比特幣配置服務,甚至推出了 比特幣抵押借貸 服務。
-
上市公司 :MicroStrategy(持有超57萬枚BTC)、Metaplanet、特斯拉等27家上市公司已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總持有量超 80萬枚BTC 。
-
國家與主權基金 :據富達高管透露,大多數主權基金和養老基金雖尚未大規模配置,但未來幾年這一趨勢將加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最關心:我該怎麼辦?
-
思維轉變 :別再只把比特幣當作「賭博工具」或「投機品」。試著用 配置「核心資產」的眼光 看待它,思考它在你整體財富中扮演的長期角色。
-
定位修正 :比特幣不完全替代黃金或國債,而是 一種獨特的、非主權的價值存儲補充 。它與其他資產的低相關性(甚至負相關性)是其最大價值。
-
策略應對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直接炒幣難度高、風險大。不妨通過 合規的比特幣ETF(如富達的FBTC、貝萊德的IBIT) 長期定投,享受趨勢紅利的同時,規避自己保管私鑰的風險。
富達的這條推文,像一聲驚雷,宣告了一場靜悄悄的資產革命正在發生。
比特幣正在經歷一場「身份危機」——它從出生時被質疑的「龐氏騙局」,到被追捧的「數字黃金」,再到如今被傳統金融巨頭認可為一種 獨立的、逐漸成熟的宏觀資產 。
歷史的車輪總是被感知得晚,卻從不會遲到。 當風險資產不再「風險」,或許正是我們重新定義未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