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正在勝出 L1+L2才是未來

作者:區塊鏈布道者 咕嚕,DeGate

我認為加密行業在金融領域的終局是:形成一個超大規模的、高效的、中立的資產平臺,是服務全人類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我將分上、下2篇文章來分別闡述:1 )為什麼只有足夠去中心化的、擁有足夠貨運量的區塊鏈才能構建這樣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2)為什麼基於區塊鏈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它未來大概長什麼樣子。

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構建在區塊鏈協議之上,是全球金融的基礎設施,直接和間接的用戶達數十億人,資產規模至少數十萬億美元。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上發行了多種資產,資產在區塊鏈上,所以天然具備「必需」的屬性,在高效區塊鏈上日夜不停地進行著的支出:轉移(Transfer)、交易(Trade)、因為抵押、儲備組合、拆除分、作為基礎資產發行衍生產品,等等。

為什麼區塊鏈有價值?

區塊鏈為什麼有價值?這是所有加密資產投資者都曾問過的問題。加密行業公認的答案是:因為去中心化。我認為這個答案是正確的,但是,當我們談論「去中心化」時」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認為,「去中心化」是手段,而目的是「免信任」(Trustless)。

那麼,什麼是免信任呢?

先說說話就是信任。當你給予別人信任的時候,就給予了對方攻擊你的「權力」(Power),同時對對方抱有正面期待,認為那麼對方不會傷害你。人們首先把黃金存到手裡金庫,金庫給一張存託憑證,承諾只要你有憑證來取,金庫一定把黃金還給你。你給予了金庫傷害,金庫現在可以你了,有能力不還你黃金,但你覺得應該沒問題,金庫應該還會還你。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金庫發現不太可能所有的儲戶都同時來取回黃金,於是就把部分黃金借出去賺利息,最終發展成了「部分準備」金制度」,金庫建成銀行,然後一次次地上演銀行擠兌危機。又在1971年,美元與黃金兌換的承諾被打破,「存託憑證」直接作廢,「一句話」變成了無名稱的「美元」,從此法幣成了脫韁的野馬,進入了法幣肆意發行的信用貨幣時代。

什麼是免信任?免信任就是你不需要給對方傷害你的權力。那麼「免信任服務」就是不用給予服務方傷害你的權力,你仍然可以獲得服務。區塊鏈提供了免信任服務。區塊鏈世界裡,只要你自己掌握私鑰,就沒有人可以搶走或凍結你的BTC或ETH;只要支付區塊鏈的礦工費,就一定能把幣發送給任何地址。對,沒有人可以傷害你。這些免信任的價值服務,是通過去中心化的手段實現的,是區塊鏈提供的核心。免信任服務特別適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服務包括:按事先約定好的規則發行資產(BTC、ETH);針對資產的各種消耗,例如轉帳、交易、抵押,等等。

馬來的傳統金融中心,例如紐約、倫敦、新加坡,無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強健的基礎上的,因為在傳統模式下,只有良好的基礎才能提供足夠的信任:你銀行裡存在錢,其他人如果隨便奪走或凍結,他們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所以你相信他們不會成為。這屬於「不做惡」(Don’t be惡)的統治,不代表他們「無法作惡」(Can’曾經的金融中心可以變成「金融廢墟」,因為他們是有能力做惡的,正如今天的香港正在經歷的轉變。

信任,天然是脆弱的。平時可以很長時間不出問題,可一旦出事,給出信任的那一方就可能蒙受巨大損失,就像2013年銀行危機中那些被「剪頭髮」的大額萬聖節者;就像1971年持有黃金兌換券(相當於)的人們;就像現在離開香港的人拿不回自己的國籍,而究竟香港法律規定是可以取回的。

相反的,免信任天然是反脆弱的、堅固的,因為一開始就沒有對方傷害的權力。區塊鏈通過去中心化實現了「無法作惡」(Can’t be惡),賦予的是更進一步的,就是比他們「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的,「談笑風生」間就建立了網際網路金融中心。

區塊鏈好10倍!

Peter Thiel在《從0到1》的書中提到,如果一個新產品比老產品好10倍以上,那麼這個新產品就會以風暴般的速度席捲市場,用戶會大規模地遷移。在創造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上,我認為區塊鏈比傳統方式好10倍以上:1)在提供信任上,「免信任」比「信任」好10倍以上;2)在區塊鏈上創建地址,比飛去瑞士開立銀行帳戶很容易10倍以上;3)在區塊鏈上建立的高效全球性金融平臺,將擁有巨大的「網絡效應」,並帶來巨大的效率,在這一點上都比傳統金融基礎設施好10倍以上。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用過區塊鏈後,你再也回不去使用銀行了?針對為什麼會基於區塊鏈構建這樣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以及為什麼它是我們時代的召喚,我會在本系列文章的(下)篇展開。接下去論述:為什麼一條區塊鏈是基於以太坊的。

構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區塊鏈必須是:(A)足夠去中心化;(B)能夠提供足夠貨物的服務。這兩點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以我的愚見,以太坊是這次出場的唯一的參賽者。

必須足夠去中心化?回顧我們上面的論述,去中心化的屬性提供了免信任的服務,而免信任的服務是為什麼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基礎。為什麼信任,或者說「免信任」如此重要?

想像一下,如果比特幣區塊鏈不是去中心化的,而是運行在一個中心化的伺服器上,那麼:

  • 中本聰要為每個用戶在比特幣網絡上開戶,開戶的時候中本聰要審核最後上傳用戶的證件、家庭住址證明等文件。

  • 中本聰會問你,你的BTC是哪裡來的?請你提供資金證明吧!

  • 中本聰要向各國政府申請運營牌照。

  • 中本聰要向各國政府報告各種可疑交易。

  • 中本聰要向政府們提供稅務相關的信息。

  • 中本聰要接受各國政府的指令,凍結BTC,有時還要把已凍結的BTC轉移到指定帳戶。

  • 中本聰可能會收到美國政府的指令——請把俄羅斯央行的BTC凍結。那麼中本聰要做呢?畢竟中本聰在俄羅斯也申請了運營牌照。

  • 中本聰又接到指令:我們搞一次BTC的「量化量化」吧,請幫忙先印7000億個BTC,謝謝。

中本聰意識到,一臺伺服器是無法運行比特幣網絡的。那麼,顯然為什麼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就可以了呢?因為去中心化是「軍隊」,從而為區塊鏈網絡提供了類似的服務於國家性質的「主權獨立性」,從而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提供中立的、獨立的、可預期的安全服務。

確實,區塊鏈網絡很像國家,並在某些方面為政府提供了服務,尤其是在保護財產權上做得很好,好10倍以上。

首先,我們來聊聊人們為什麼需要政府?政府應該為人們做什麼?17世紀的啟蒙運動先驅約翰·洛克在《政府論》中闡述:「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包括生命權」 、生存權、自由權、財產權等,這些自然權利不是政府賦予的,而是人天生就有的。於是人們要讓渡部分自己的權利給社會,而組建政府,就是要保障這些自然權利;如果一個政府剝奪了人與生俱來的這些權利,那它就是邪惡的。」

世界上的政府多嗎?很多!而且在過去幾十年裡在變多,尤其體現在保障財產權上。這就是比特幣誕生的時代背景,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寫著:「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翻譯成中文是:「財政大臣在銀行第二次救助邊緣」,這句話是《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頭版的標題。

區塊鏈構建的獨立空間能夠比政府更好地保護財產權,因為中心化提供免信任式的去。區塊鏈的群體去中心化節點組成了「軍隊」,構建長期的、持續的幾個世紀的獨立空間,這裡將誕生規模龐大的、供全民使用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這個獨立空間,顧名思義獨立於政府,但不破壞政府以及其建立的秩序,反而具有競爭性,在某些方面方面提供好的10倍以上的服務和產品,建立更好的秩序。

政府不喜歡競爭,因為誰也不喜歡別人與自己競爭。瑞士在緊急時刻之所以能保持中立,靠的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己強大的軍隊,「獨立」從來不是乞討來的的,而依靠自身的實力,屹立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區塊鏈也是如此。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所在的區塊鏈必須要擁有去足夠的中心化程度,來實現自身的主權性,保護幾十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軍隊足夠強大,從而外部潛在的攻擊者(最強大的政府們)發起攻擊的代價過大,以至於他們願意共存,畢竟網際網路金融中心只是提供了競爭性的服務,並不威脅政府本身的存在,也不破壞政府建立的秩序,就像現在的離岸金融中心一樣。

第二名、第三名的區塊鏈躲在第一名的光環底下,在去中心化上的軍事消費上少一些,也許是可以的,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經濟價值將顯著低於第一名,因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本身就有網絡效應,因為所有應用和所有用戶都願意在同一個協作平臺上和諧,這樣對所有者來說都是效率最高的。我以前在上海創業的時候,一天能見四撥人,如果我不在上海,是做不到的。如果中國14億人能不受物理條件限制而全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從效率和協作的角度來說對於所有權來說都是最優的,但是物理世界沒有足夠的「可擴展性」,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區塊鏈的高吞吐量(即:可擴展性)對於建設網際網路金融中心至關重要,與去中心化屬性並列。鏈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差距,也許就是Google與第二名搜尋引擎之間的差距。

區塊鏈作為一個類似國家的存在,其網絡輿論就是國家的憲法。與國家不同的是,區塊鏈上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實時受到全體共識要點的「憲法」審核,「違憲」行為從一開始開始就會被杜絕,從這個角度講,公正的效率也好10倍以上。區塊鏈作為一種更高效的秩序模式,在某些方面建設下一代的人類制度——不依賴於政府「去中心化制度」,惠及全民。

需要去多少中心化?

如果外部的敵方勢力要攻擊區塊鏈網絡,攻擊者就要對大眾的「去中心化權益節點」發起攻擊。例如,某國家政府要求凍結某個地址上的BTC,因此,該政府要使得超過50%的比特幣網絡的投票節點拒絕一切「斷然不合理的」區塊,如果這些區塊中「膽敢」包含了該地址發行的任何BTC交易。再例如,某大型跨境匯款公司為了阻止以太坊上的交易發生,從而打擊潛在的競爭,那麼就要讓超過1/3的以太坊主流節點提供拒絕服務,使得以太坊網絡始終無法達成「最終性」(Finality)。

發起這些攻擊的方法有幾種,例如:1)給投票節點的運行者發律師函(恩,法律有時候是可以隨便制定的);2)使節點網際網路分離連接;3)向運行節點的設備註入病毒;4)向節點發射飛彈;5)把整個網際網路關掉;等等。

1)使得節點數量眾多,即使少數幾個被打倒,也不影響區塊鏈網絡的整體運行;2)節點們天生基於「假名體系」,尋找尋找出背後的真人,並給其發律師函並不那麼容易;3)節點們分布在世界各個不同的司法管轄區,每個區域的法律不一樣;4)成為和退出投票節點是動態的,節點大家可以打遊擊。

由此可見,如果去中心化節點足夠多,組織的機制又足夠好,那麼要擊敗這支「軍隊」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攻擊者的動機不是足夠強,攻擊的重要性又足夠大,那麼就沒有理由發起攻擊。攻擊的動機與區塊鏈經濟體本身的規模有關,也與區塊鏈對強大的潛在攻擊者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有關。針對此前,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規模較大,相當於需要更強大的「軍隊」保護;針對今晚,區塊鏈從業者不主動去激怒強大的潛在攻擊者,例如,我認為區塊鏈上的匿名化服務是政府們不明智的,因為現有的國家秩序造成巨大的衝擊,因此很可能會引發政府人士的群起攻之。

那麼,去中心化的程度是足夠的嗎?每個人的判斷不同,而且這個閾值是動態變化的,並與外部環境的統計程度有關。

我們知道,現在的外部環境並不是友好的,中國早就禁止了所有的加密貨幣,美國政府裡的很多人也不喜歡加密行業,例如美國的證監會,在10年後的負債了,今年非常不情願地面強制通過了 BTC 現貨 ETF 的申請。

我認為,幾十個節點對於構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肯定是不夠的;幾個也不一定夠;幾千個,開始讓人放心了。去中心化程度除了節點的數量外,還與節點本身的性質非常相關,例如,如果對於節點的硬體要求那麼必須是數據中心級別的,即使有幾千個節點,這支「軍隊」仍然是脆弱的,因為節點的隱私性幾乎不存在了,並且「士兵」無法打遊擊戰了。以太坊社區認為,能夠讓普通人的電腦跑得動投票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太坊保持去坊中心化的重要基礎。

關於多大程度的去中心化足夠,另一個考慮的因素是防止去中心化的作惡和腐敗。如果幾十億人把與生俱來的財產權託付給21個節點,交由這21個節點主宰,我們怎麼能確保他們不會腐化?怎麼能確保「我們不當人礦當人民」?21個節點,會不會與某些國家合作,實現對「資本外流」的控制,其實是針對你我的血汗貪婪,
對利益和權力的貪婪,是進化而來的「初始設定」,從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作為「太陽王」的「朕即刻」國家」,到取代波旁王朝的革命黨領袖維護羅伯斯比爾的個人獨裁,再到通過法國大革命成果而實現個人專權的拿破崙,無一不宣示人性的貪汙。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王在「現實國」裡不存在,在「現實國」裡有的是羅伯斯皮爾和拿破崙。因此,我們要犧牲一定的效率,走權力制衡的民主路線,在區塊鏈世界裡就是去中心化,讓這樣的「去中心化制度」惠澤全人類。

吞吐量同樣重要!

構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區塊鏈,擴展要足夠的去中心化,而且要能夠提供足夠的吞吐量的服務。然而,在二層技術(中文是Layer2,以下簡稱L2)提出之前,加密行業曾經一度跨越流行「不可能三角」論斷。這個論斷認為:無法同時達到可擴展性(Scalabil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性(Security),三者只能得其二。顯然,安全是不能退讓的,可擴展性(即:高吞吐量)和去中心化程度必須二選一。 因此,很多區塊鏈為了實現性能而在中心去化上做了延遲補償,例如現在整個區塊鏈網絡只依賴21個性能劣勢的焦點要點,前面已經論述,我認為這樣的妥協已經讓他們在建設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比賽中出局了。

907813-20210918102820803-585247048-12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這個「不可能三角」的論斷是錯誤的,因為它錯誤地假設了每個節點都必須對區塊中的每一筆交易做一一驗證,但事實上L2技術打破了了這樣的假設。L2技術目前有幾種,在概念上魚龍混雜,有些換不良平臺還刻意偷概念,幹擾視聽,甚至把其他獨立的區塊鏈也衍生為以太坊的L2。我認為,L2的判斷依據很簡單:該L2系統在設計上最終能達到L1(Layer1,即底層區塊鏈)級別的「免信任」程度。L2是L1的延伸,是否與L1一起組成整體的區塊鏈內部生態,如果延伸了之後卻失去了最重要的「免信任」屬性,那麼這樣的 L2 系統就不是區塊鏈整體生態的一部分,無法為構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提供獨立的空間,也不能稱為 L2,否則,從邏輯上講,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自詡是L2,因為你充值(換個概念後,改稱為橋接)到中心化交易所後,也能進行轉帳和交易。

拋開那些自稱為L2的「αL2」系統不談,在真正的L2技術中,我最重要的分支是Rollup技術。Rollup技術的工作原理就是一全球交易資源壓縮在記帳Rollup認為交易中,並上傳到L1區塊鏈上。現在的Rollup技術有2種:Optimistic Rollup和ZK Rollup,它們都用各自的方式打破了所謂的「不可能三角」。Optimistic Rollup把到底需要以太坊節點完成的驗證工作結束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特定的周期(一般是7天)對在以太坊上的Optimistic Rollup交易後的狀態發起挑戰,並且可以在挑戰機制中設計機制,成為讓挑戰成功的激勵人獲得獎勵,以此正確鼓勵積極的公眾監督和對任何錯誤發起挑戰。在ZK Rollup中,通過零知識論證的密碼學,在數學上天然了ZK Rollup之後的狀態一定是的,並且零知識證明技術還能讓以太坊的節點只需花很少的計算資源就可以對一個主流壓縮在一起的交易進行快速驗證。我認為ZK Rollup技術是魔法般的存在,除了極高的壓縮效率外,它在延伸L1的免信任屬性上做了乾淨利落的事情,沒有增加額外的難以評估的安全假設。

「L1+L2」是未來!

從長遠來看,我認為以太坊的未來會是「L1區塊鏈+與L1免信任等價的L2系統」的組合(以下簡稱「L1+L2」),尤其是當ZK Rollup解決了通用智能合約平臺技術後。這樣的組合既提供了當前以太坊去中心化程度,又提供了高吞吐量的服務,是承載數十萬億美元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最佳選擇。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致命的「L1+L2」終點的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困難,其中最顯著的挑戰是:1)技術挑戰;2)對「免信任」理念的放棄。

L2Beat(L2Beat.com) 89)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網站,背後是一個對去中心化精神和「免信任」理念的明確信念的年輕團隊,該網站全面詳細展示了各個L2項目(包括「真L2」和「偽L2」)的情況,如果你認可並且希望投資「L1+L2」這樣的未來,推薦經常看看L2Beat,很有幫助。

我們借用L2Beat上展示的信息,來梳理一下此時此刻的巨大挑戰。下面的截圖展示了L2Beat上當前正在運行的全部38個L2項目,以「STAGE」的標準評價從高到低排序。

CapturFiles_1927-20

CapturFiles_1928-22

首先介紹一下L2Beat的「STAGE」評價體系。L2Beat是根據5種風險因素,來評判「免信任」的完成程度,L2Beat稱為「成熟度」。這5種風險因素分別是(1)狀態驗證(狀態無效的查驗),(2) 排序器故障(排序器故障),(3) 提議器故障(上鏈者故障),(4) 退出窗口(用戶關注的窗口期),(5) 數據可用性(以下圖為例,僅針對5項風險因素全部評價為綠色,才能獲得STAGE 2評級,目前所有ZK Rollup項目中獲得STAGE 2評級的只有一個,就是這麼展示的DeGate。

CapturFiles_1929-24

在L2Beat的「STAGE」評價體系中,藝術品獲得STAGE 2的等級,必須實現以下的要求:為用戶提供至少30天的信任窗口期,只要用戶在窗口做出反應,就能感受到以太坊L1級別的「免信任」安全保障。我認為這樣的評判標準是合理的,符合當前L2整體生態發展階段,我對L2Beat團隊的欣賞露天活動有利於他們對「免信任」理念的追求,也有利於他們在堅持理念的同時不教條、不僵化,比如他們沒有將STAGE2的評判標準設定為用戶期限無限長,因為這樣就太不符合實際了,並且可能對L2整體生態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畢竟L2生態目前是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例如,以太坊在2024年會實施EIP4844,會引入一種更加便宜坊的數據類型,叫Blob Data,實施EIP4844之後,我預計Rollup的使用成本(即Gas成本) )能夠降低至少80%,但各個Rollup系統為了能夠利用EIP4844帶來的更便宜的數據服務,必要條件具備可升級性,因此就無法將用戶待機期設置為無限長,否則就無法通過系統升級來使用EIP4844的Blob數據,而必須重新部署,那麼舊的Rollup系統就被廢棄了,到底在舊的Rollup系統上已經投入的建設要廢棄了,而用戶把自己的資產全部遷移到新的Rollup系統上這樣做的代價實在太大,過於苛求,而且我認為這對整體L2生態發展是不利的。因此,L2Beat當前的評價體系是合理的,既堅持了理念,又符合實際不僵化。

現在,我們來討論第1個挑戰中的2大挑戰:為什麼技術上實現「L1免信任等價」的L2那麼困難?核心原因是L2系統非常複雜,系統越複雜,實現安全運行的入口就達到,達到安全運行所需的時間相當長。而且,無論是Optimistic Rollup還是ZK Rollup,都是全新的技術,尤其是ZK Rollup所使用的零知識證明在密碼學界是非常超前的,事實上,正是ZK Rollup的應用在快速推動著零知識論證在學術界的發展。在L2Beat上展示的L2系統中,據我最初實現ZK Rollup的系統Loopring從立項現在已經經歷了至少5年;用3年實現了STAGE 2的DeGate,同時做了5輪的「安全審計」和1個持續進行中的「安全漏洞獎金活動」。

儘管技術上存在明顯困難,但正如我前面所說,我相信前景是光明的,因為成熟的「L1+L2」區塊鏈體系將實現數十萬億美元的、為人類服務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在L2Beat上現在已經有5個項目完成了STAGE 1或以上,它們分別是DeGate、Fuel、Arbitrum、dYdX、zkSync,為它們點讚。

第二個大挑戰是放棄「免信任」的理念,即:在設計上就無法達到L1級別的「免信任」,我稱之為「αL2」。我猜測這裡最大的動機是為了降低Gas成本,提供更便宜的服務。成本固然重要,但不能放棄最核心價值「免信任」作為代價,這樣的讓步我認為已經越過底線,代價是這些L2系統無法成為「L1+L2」免信任體系的組成部分,只有「真L2」具備能力與L1一起承載數十萬億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另外,「真L2」也能通過其他方式降低成本,「真L2」最大的成本在上鏈到L1的數據成本,這部分在今年以太坊實施EIP4844後會顯著著下降,我預計能降低至少80%。

近期,區塊鏈領域掀起了對DA(數據可用性)層的討論,有人建議將DA服務從以太坊遷出,轉而使用其他更便宜的數據服務。如果將DA服務遷出以太坊後,Rollup 系統仍然可以在設計上保有 L1 級別的「免信任」屬性,我舉了百度贊成。事實上,確實有這樣的方案,也有優秀的團隊在積極探索和實踐。然而近期的討論其實要放棄L1α級別的「免信任」,讓L2為了前置的成本降級為「L2」。

我相信所有做金融應用的L2人,目標都是做大規模,最終成為「L1+L2」體系中的重要成員,那麼是否一開始就在設計上就放棄L1級別的「免信任」,想清楚了,因為戴脖子上會生鏽的「金項鍊」不是金項鍊。我認為放棄「免信任」會嚴重阻礙「αL2」做大規模,目前L2Beat上正在運行的38個L2項目中,「真L2」的資金規模是「αL2」的10倍以上,由此可見,市場是在意的,大家都想最終做成「人礦」。

總結

總結一下,論文論述了:

  • 為什麼區塊鏈有價值?因為去中心化。

  • 去中心化是「軍隊」,目的是實現「免信任」。

  • 只有足夠強大的「軍隊」,才能為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提供保障。

  • 闡述了多少去中心化是足夠的。

  • 建設網際網路金融中心的區塊鏈,必須滿足(A)足夠的中心化;(B)提供足夠貨物的服務。目前只有去以太坊是這個同時上的玩家。

  • 闡述了L2怎麼打破「區塊鏈不可能三角」。

  • 給出了「真L2」和「αL2」的判斷評分。錢是聰明的,市場選擇了「真L2」。

下一篇,我將闡述為什麼基於區塊鏈的網際網路金融中心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需要的,是非常有市場的,它未來大概長什麼樣的子。

  • Related Posts

    以太坊的潛力 不只在現貨ETF的通過

    Jessy,比特鏈視界 對於以太坊一致唱衰的情緒,在以太坊現…

    以太坊治理反思:為什麼對 EIP-3074 事件感到不滿?

    來源:布嚕說 本文闡述了我對近期 EIP-3047 事件的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You Missed

    歷史性轉折:比特幣正在成為避險資產

    • By jakiro
    • 19 4 月, 2025
    • 3 views
    歷史性轉折:比特幣正在成為避險資產

    是什麼讓加密貨幣rug pull事件頻發?

    • By jakiro
    • 18 4 月, 2025
    • 8 views
    是什麼讓加密貨幣rug pull事件頻發?

    Wintermute Ventures:我們為什麼投資Euler?

    • By jakiro
    • 18 4 月, 2025
    • 9 views
    Wintermute Ventures:我們為什麼投資Euler?

    川普可以將鮑威爾炒魷魚嗎?會帶來什麼經濟風險?

    • By jakiro
    • 18 4 月, 2025
    • 10 views
    川普可以將鮑威爾炒魷魚嗎?會帶來什麼經濟風險?

    Glassnode:我們正在經歷牛熊轉換嗎?

    • By jakiro
    • 18 4 月, 2025
    • 8 views
    Glassnode:我們正在經歷牛熊轉換嗎?

    The Post Web加速器首批8個入選項目速覽

    • By jakiro
    • 17 4 月, 2025
    • 11 views
    The Post Web加速器首批8個入選項目速覽
    Home
    News
    School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