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larri
「去中心化、DAO、公共物品、創作者經濟、網絡城邦、互操作性、代幣經濟、共識機制、創作者基本收入、主權個人……」
這些你聽過的web3概念,有多少是從英語翻譯來的?今天,我們還和100多年前的前輩一樣,學著拉丁系的語言,把漢字中的「民」和「主」組在一起思考社會、將「科」和」學「組在一起理解知識麼?
我們在創造、還是依然在翻譯?能公開檢索的中文web3信息裡,非常高的比例是硬核技術譯文、英文大熱項目介紹、和V神自己講的中文(這部分甚至不用翻譯)。
用100%減去這些比例,是這個專欄要寫的東西。
我已經看到了萬花筒般的華語新世界。
它的範圍遠遠超出大陸地區。在這片土地之外,還活躍著大量、我們明明因為語言相通可以輕鬆理解、卻因為缺乏溝通渠道而不怎麼交流的實驗。
在臺灣,你能看到報紙上刊登漫畫向孩童普及區塊鏈知識,政府推動去中心化技術在本地治理的應用,有人在白皮書裡研究「道」家思想對去中心化化組織的意義,有個DAO明確說我們不要西方DAO那一套、能不投票就不投票。
在清邁,或者說從大理到清邁,人們在創造華語web3的「 飛地 [1] 」。和臺灣又不同,他們帶著大陸的文化基因、卻在異國他鄉的環境裡,嘗試嫁接出任何原生文化都無法實現的獨特。
在遠離東亞的美洲和歐洲,華裔二代、三代們正在用全新的方式組織自己、建立和父輩文化的關聯。我人在巴黎,所以我知道法國的情況是,儘管這些土生土長的法國華裔說起中文來有些蹩腳,但他們在discord上、去中心化地發展群組、設置grants支持自下而上的中文文化項目。絕大多數人不懂區塊鏈,但他們的精氣神裡被注入過了「自由、平等、博愛」。不管上一代人是如何離開故土的,他們組成了新的形態,重新靠近華語文化。這個群體在全球有幾千萬之眾,幾乎是法國的人口。
我得把這些全部加起來,才能摸索出華語世界在向加密思潮貢獻什麼。
我要寫用中文創造的思想。
那些無法在真空中存活的思想;這些思想與該如何更好地生活有關,它不是超越文化、簡潔漂亮的代碼,它從這個語言使用者的文化裡發芽。沒有一份白皮書告訴我們該怎麼生活,每一個web3建設者、加密世界的航海家都無法只面對代碼,他們必須面對不是非黑即白的生活、面對有著鮮活情感的彼此。
加密技術和去中心化的思想帶給我們啟蒙,啟蒙則引誘我們進入道德困境。我會在專欄中寫這些困境:「要向自己的結婚對象吐露自己的密鑰麼?」「利用代幣做壁壘,創造窮人們再也無法共享的公共物品麼?」「可以同時熱愛Web3和自己的民族政府麼?」「加密組織讓女性獲得了更多權利還是放大了社會差距?」
理想的世界是,說中文的人會給出獨特的答案,不同於任何其他文化。因為道德選擇不是技術問題,它是使用技術的指南針。不同的文化,給出不同的選擇,這才是多樣化的美好。甚至,華語文化也不是鐵板一塊,加密技術給大陸開拓者送去了抗審查的火種,但在臺灣,人們更多把它視為社會創新的新工具。我要寫華語世界裡湧動的加密變革,它不是英語思潮的漢化包,它是多樣性的重要一支。
這還沒完。華語世界裡還有特別多非加密、但內核上朋克的實踐。
workface [2] 誕生於以太坊之前、 706 [3] 比任何DAO都更去中心化、 大理創作者基本收入計劃CBI [4] 是對創作者經濟更友好的UBI,還有很多人也許想不到,與安吉數字遊民社區DNA或大理數字遊民社區NCC在氣質上更接近的,可能是十年前的北京鼓樓社區。所以,我會在專欄中寫「「中國人爆改UBI」、「30歲和20歲的密碼朋克有代溝麼?」、」「加密自組織可以從非加密自組織中學到什麼」……
有些實踐發展到一個階段,沉寂了、或者冬眠了。它們也值得被寫,正是這些在形式上凋零演化、精神上接力的實踐,能讓我們抓住華語敘事的精髓。哪怕一個項目或者一個DAO要「死」了,我也要好好寫它,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字上的火人節,莊重地、激昂地燒掉一份真誠的創造,後來的創造者還能借火點菸。加密朋克們抽菸的時候想讀點什麼呢?我覺得我應該寫寫「如何給一個DAO做安樂死」、或者「殺死一個石家莊DAO」。
我非常關心加密技術、一定程度上和AI技術一起,將如何在文化上改變人們的觀念。火車和火車站的出現讓人重視「時間的準確「,網際網路為人們植入了」免費「的概念,區塊鏈呢?
它並非顯而易見地會帶來對「隱私」「自由」的重視。人們要坐火車,就會圍繞發車時刻安排日程,隨意在「大概的時間」出現是難以想像的;在網際網路上生活,免費地獲得信息或服務是默認的,收費成為了需要解釋的選項,這在以前也是難以想像的。區塊鏈正在讓什麼今天習以為常的事情變得難以想像嗎?我真的還不知道。這個答案散落在區塊鏈玩家、公共物品建設者、加密數字遊民的行為裡,所以專欄其實是一場圖紙不清、塊數不詳的拼圖遊戲。
加密運動不應該是一場工業革命,而應該是一次啟蒙運動。成為啟蒙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