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Ray Dalio,橋水基金創始人;來源:X,@RayDalio;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近期我收到大量關於黃金的提問,因此我決定集中回答並整理成一份黃金常見問題彙編,同時也將這些內容輸入到我的「數位化分身」Digital Ray中,讓更多人能與之深入探討黃金這一主題。
但我還想簡要分享一下我認為關於黃金最重要的幾點,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在我看來,黃金是一種貨幣,而且是貶值和/或被沒收風險最小的貨幣,這一點毋庸置疑 。
以下是我認為如此的原因。
數千年來,黃金在幾乎所有國家都被視為貨幣,而其他所有貨幣都已消亡 。
其運作方式如下,至今依然如此。
縱觀歷史,所有貨幣(即流通貨幣)要麼是 :
1)「與黃金掛鈎/以硬資產為支撐」的貨幣 ,指的是與黃金掛鈎,或與類似供應量有限且全球公認的資產(如白銀)掛鈎的貨幣。這些貨幣是政府承諾允許個人或政府以固定匯率將「紙幣」兌換成黃金(或其他「硬資產」,如白銀)。
2) 「法定」貨幣 ,指的是不與任何資產掛鈎/沒有支撐的貨幣,因此它們的供應量不受限制。
縱觀歷史,當貨幣體系與黃金掛鈎,且債務(即交付黃金貨幣的承諾)相對於現有黃金貨幣總量過高時,貨幣體系就會崩潰。這是因為各國領導人要麼:a) 堅持履行以黃金支撐貨幣的承諾,導致債務違約和通縮蕭條;要麼:b) 違背按承諾價格交付黃金的承諾,從而得以大量創造貨幣和信貸,這通常會導致貨幣貶值,進而推高通貨膨脹和黃金價格。
在中央銀行出現之前(美國於1913年引入),經濟通常遵循a)通縮路徑;而中央銀行出現之後,則遵循b)通脹路徑。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導致嚴重的債務/貨幣體系崩潰/危機,從而降低債務相對於償還收入的比例,最終將物價固定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這就是物價隨時間推移而上漲的原因。)最近兩次與黃金掛鈎/黃金支持的貨幣體系崩潰分別發生在1933年和1971年。
1971 年,我們不再採用與黃金掛鈎的貨幣體系,轉而採用法定貨幣體系。正因為我們現在身處法定貨幣體系,所以研究過去法定貨幣體系在債務相對於償債所需資金過剩時所發生的情況,對當下更具借鑑意義。在那種情況下,央行總是會大量增發貨幣和信貸,這通常會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和黃金價格上漲。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黃金作為「紙幣債務貨幣」的替代貨幣都表現出色。從長遠來看,它是保值能力最強的貨幣 。正因如此,它現在是各國央行持有的第二大儲備貨幣。
但這並不意味著從長遠來看,其他貨幣的財富儲存能力不如黃金。這是因為「紙幣」會產生利息,而黃金不會。因此,當利率相對於紙幣貶值速度較高時,這些紙幣就能帶來更高的回報。
如果有人選擇進行擇時交易(我建議不要這樣做),那麼當利率足夠高,足以彌補持有紙幣債務的違約和貶值風險時,就應該持有紙幣。但當利率不足以彌補紙幣債務的貶值和違約風險時,持有黃金才是明智之舉。
或者,人們也可以選擇不去嘗試把握市場時機,而是始終持有一定數量的黃金。黃金和現金一樣,實際收益率較低,約為1.2%,並且與現金呈負相關。因此,在任何需要流動性的環境下,都可以將黃金和現金視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黃金之所以備受青睞,也是因為它比其他貨幣和資產的被沒收風險更低 。這是因為黃金的價值不依賴於他人的支付,而且個人或政府更難將其沒收。黃金是最難被掠奪的貨幣,因為它可以安全地由個人持有,不像其他貨幣那樣需要他人支付才能獲得價值。它也不會在網絡攻擊中被盜。因此,當出現貨幣被沒收的高風險時,例如:a) 金融危機導致高稅收和其他沒收政策;b) 國家間經濟和貨幣戰爭(例如制裁),黃金就成為首選資產。
因此,在出現貨幣/債務危機和/或戰爭時期,當沒收風險增加時,黃金的價值會大幅上漲(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是唯一沒有貶值的貨幣)。這就是為什麼黃金長期以來一直是最基礎性的貨幣 ,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價值都能與生活成本保持同步,擁有最佳記錄。
這就是債務/貨幣/黃金動態的運作方式,而且至今仍然如此。特別是當債務相對於償還債務所需的資金量而言很大,以及存在沒收風險時,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
黃金投資
作為一種投資資產,我在構建投資組合時,會像看待其他所有資產一樣看待黃金,即考察其預期收益、風險、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以及流動性,從而制定戰略性的資產配置組合方案。然後,我會根據市場動態,考慮對該組合進行哪些戰術調整 。因此,我認為黃金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就像持有一定數量的現金一樣,具有一定的特性。
這種觀點與大多數人看待黃金的方式截然不同,大多數人將黃金視為一種投機市場 。將黃金視為一種基礎貨幣對我的幫助很大,或許你也應該考慮一下。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請告訴我,我們可以一起探討真相,以便更好地應對。
當我思考投資組合中應該持有多少黃金時,我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將其視為一種戰略性資產配置,而非戰術性/市場時機選擇決策 。我認為,每個人投資的起點都應該是了解並持有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而不受任何市場時機觀點的影響。只有當投資者認為自己更有能力把握市場時機,判斷哪些投資更優時,才應該對現有投資組合進行調整。大多數投資者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他們應該堅持既定的戰略性資產配置。
因此,當投資者問我是否應該根據黃金價格漲跌來決定買賣黃金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次要的策略性問題,因為他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在戰略資產配置中應該持有多少黃金。根據我自己的分析,這個比例在5%到15%之間,具體取決於投資組合中的其他資產以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至於在投資組合中根據市場時機戰術性地超配或低配黃金,如前所述,在貨幣體系崩潰、貨幣沒收和經濟/貨幣戰爭(例如制裁)風險較高的時候應該超配黃金;而在其他時候應該低配黃金,因為從長遠來看,黃金一直是一種表現相對較差的資產(就像現金一樣),因為它不是一種生產性資產。
總之,我想表達的是,你應該把黃金視為一種基礎貨幣,至少應該持有一定比例。但大多數投資者都沒有持有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