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少幣圈朋友都有同一個疑問:「不是說降息利好風險資產嗎?怎麼幣圈反而崩了?」
昨晚美聯儲一宣布降息,很多幣友第一時間衝進市場,直接 10 倍百倍,結果早上起來一看爆倉了,一夜回到解放前。
其實,這事兒每輪周期都在上演。降息看起來是利好,但其中的邏輯完全不是這麼簡單。
利好落地就是利空
幣圈的行情,總是漲在預期裡,跌在現實中。早在美聯儲宣布之前,市場就已經在押注「要降息了」,機構、巨鯨、散戶紛紛提前進場。等到消息正式落地,主力資金反而會選擇砸盤兌現,於是,新聞是利好,行情卻變成利空。
一句話總結就是——「利好不是開始,而是結束。」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降息首月,加密市場都走出類似的「假利好行情」。
因為市場真正擔心的不是降息,而是:為什麼要降息?這意味著經濟可能出問題、資金會優先去救實體經濟,不一定流向幣圈。
降息≠放水,流動性沒進來
很多人把降息當成「開水龍頭」,但現實裡,降息只是一個信號——水龍頭開了,可水未必流到你這邊。銀行不願放貸,市場資金依舊緊,美國財政部發債吸走流動性,機構更願意去買美債、黃金,而不是高風險的加密資產,換句話說,錢確實多了,但都沒進幣圈。降息救經濟,不一定救行情。
風險偏好在退潮
降息周期通常出現在經濟下行階段,企業利潤下滑、就業走弱、市場預期更謹慎。當風險偏好下降時,最先被拋售的,永遠是波動最大的資產——比如比特幣、以太坊。
所以你會看到:黃金漲、美債漲、美元回流,但幣圈跳水。資金在撤離風險,不是在追逐收益。
預期變了,比結果更致命
有時候,暴跌並不是因為這次降息,而是因為——市場發現未來降息可能沒那麼多了。
比如:「這次降25個基點,但暗示年內不會再降。」市場立刻理解為:寬鬆周期不如預期激進,於是直接砸盤。幣圈的行情,永遠由「預期」主導,而不是「事實」。
我們再結合上面的觀點分析下昨天的消息:
昨晚美聯儲如市場所料繼續降息行動,降息25基點,同時決定放棄量化緊縮(QT),一個月後結束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的計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通脹短期仍有上行壓力,就業面臨下行風險,目前面臨的局面頗具挑戰,委員會對12月是否再次降息仍存較大分歧,降息並非板上釘釘。FOMC某些成員認為,是時候暫停一下了。鮑威爾說,較高的關稅正推動某些商品類別的價格上漲,從而導致整體通脹上升。
不可否認降息結束縮表都是利好,但對於 12 月的降息已經產生了分歧,其次現在放水的流向依舊還是在美股身上,沒有分流出來,可以看到美股連破新高,黃金雖然出現回調但漲勢依舊喜人,加密就沒機會了嗎?當然有得排隊,後市可期,短期內依舊還是區間震蕩,圍繞 3700-4300 做箱體就行了
今天的插針還是得歸功於黃毛,啥新聞這裡不方便聊,大家去查一下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