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On-Chain Mind,編譯:Shaw 比特鏈視界
比特幣的波動率目前處於2015年以來每周波動率的最低區間5% 。但我們需要問的問題很簡單:我們應該感到擔憂嗎?還是說這種平靜僅僅是比特幣下一個重要階段的前兆?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比特幣不斷演變的波動性的細微差別,介紹「市場熵」等高級指標,並揭示這些平靜時期往往蘊含著最大的機遇。
要點概覽
-
波動率壓縮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與黃金和美國股票等傳統資產保持一致,表明其融入了全球金融生態系統,而非處於孤立狀態。
-
波動性≠風險 :低波動性並不等於安全,高波動性也不意味著災難;真正的風險在於永久性損失,而如今比特幣的永久性損失風險與法定貨幣的貶值風險相比微乎其微。
-
熵值即機遇 :高市場熵(衡量價格波動的無序性)通常先於重大趨勢出現,將混亂轉變為看漲突破的預測指標。
-
歷史先例 :低波動率的平靜期屢屢如彈簧般蓄勢待發,推動比特幣大幅上漲,這凸顯了在平靜期保持警惕的必要性。
回歸平靜
自2020年以來,比特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波動率穩步下降。這並非巧合,而是 市場成熟的體現 。為了量化這一點,我們來看一下滾動年化波動率,這是一個標準指標,它衡量的是一年內價格變化的標準差,以年度進行調整:
-
比特幣: 30%
-
黃金: 14%
-
納斯達克100指數: 12%
-
標普500指數: 10%
波動率仍大致相當,但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仍明顯更有利於比特幣
波動率的壓縮反映了比特幣在全球金融中日益成熟的地位。它不再是一種小眾投機性資產;其表現越來越像更廣泛金融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今在評估比特幣的行為時,我們必須考慮宏觀經濟周期、風險偏好與風險規避的動態,以及與傳統市場的相關性。
這種波動率的壓縮引發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比特幣是在自我馴服,還是市場只是暫停? 歷史數據表明往往是後者 。波動率低迷的時期常常是價格大幅上漲的前奏,那些誤以為這種狀態會永久持續的投資者可能會錯失良機。
波動性≠風險
比特幣/加密貨幣投資中最根深蒂固的誤解之一就是將波動性等同於風險。讓我來澄清一下:
-
波動率 衡量的是一段時間內價格波動的幅度(或收益離散度的統計指標)。
-
風險 評估的是永久性資本損失或災難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早期,比特幣確實面臨生存危機。關於其生存、普及和長期價值相關性的問題曾引發過激烈的爭論(如果你還記得當時的情況)。如今,比特幣擁有數百萬用戶、機構投資,甚至被國家廣泛採用,因此它消失的可能性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儘管如此,一些風險仍然存在:
-
51%攻擊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
量子計算最終可能會挑戰比特幣密碼協議。
但與法定貨幣相比,比如美元的購買力每年會因通貨膨脹和印鈔而損失 8%-10% ,而央行的政策必然會導致美元貶值。在我看來,這風險已經相當高了——這是 資本的必然損失 。
另一方面,比特幣自誕生以來,每五年周期都 實現了1000%的收益,不僅跑贏了通脹,甚至超過了美國股市。對我來說,比特幣開始成為一種長期的「避險」資產 ——一種不受貨幣貶值影響的價值儲存手段,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暫時的波動不再那麼令人擔憂。
乘風破浪
波動率波浪圖通過應用7天實際波動率,並用指數移動平均線(EMA)進行平滑處理,從而可視化短期周期。這將原始價格波動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波浪」 ,突顯潛在趨勢。
「平靜」往往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
-
低讀數通常表明市場處於盤整狀態,即將突破。
-
平靜期過後往往會出現快速且出乎意料的價格波動。
即使在波動率較低的時期,劇烈波動仍然會發生。比特幣的歷史模式表明,平靜的盤整期往往預示著爆發性走勢。這些時刻本身並不具有風險——它們代表著市場潛在能量的積聚,等待釋放。
這些「盤旋彈簧」階段常常會讓普通人麻痺大意,沾沾自喜。其運作方式如下:流動性增加,巨鯨積累,空頭湧入,然後催化劑釋放出被壓抑的能量。比特幣的不對稱性就在這裡凸顯出來:下行峰值雖然劇烈但短暫,而上行趨勢往往會持續很長時間。
波動率分形——聚集與突破信號
波動率分形利用 分形樞軸(勾勒市場波動的局部高點和低點) 來識別波動率聚集。這種方法衡量當前波動相對於近期結構點的強度,從而提供市場集中度的動態感知。
任何高於30的讀數都被視為「高波動率」——需要密切關注潛在的均值回歸機會
-
淺紫色 :波動聚集性更強。
-
深紫色 :表示較為溫和、平靜的環境。
一個顯著的閾值出現在 讀數30左右 ,標誌著重大突破的時刻——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歷史峰值與重大市場事件相吻合,包括主要的上漲和下跌(參見上圖)。
與普遍看法相反,機構投資者的參與——例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企業財庫——並沒有抑制比特幣的價格波動。即使在華爾街涉足比特幣之後,波動分形圖顯示價格仍然會出現大幅波動。機構投資者增加了流動性,而非起到抑制作用;它們通過槓桿產品反而放大了波動。
在本輪周期中,飆升後的盤整也很常見,波動區間消化近期漲幅。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熟知的價格波動性已經結束。
分形圖不斷提醒我們: 單調乏味會引發突破 。
市場熵:衡量混亂
現在,請耐心閱讀最後一部分,它比我通常的內容稍微複雜一些,但我發現了一些非常深刻的東西。
下面這個指標叫做波動率熵。我之前從事的工作是粒子物理學,所以熵的概念對我來說相當直觀。但對於那些不熟悉的人來說,熵基本上是 衡量系統中無序性、隨機性或不確定性的指標 。
這種「市場熵」運用資訊理論(和熱力學)的概念來 量化價格變動中的無序性和不可預測性 。在物理學中,熵值越高,隨機性就越強,熵值越低,有序性就越強。在市場中,我們可以觀察到:
-
高熵 :價格走勢混亂,市場行為不可預測;
-
低熵 :有序的趨勢、穩定的積累和可預測的價格波動。
看看這張圖表說明了什麼:
市場熵值的高位讀數往往與市場不確定性及波動加劇相伴,隨後通常會大幅上揚。目前極高讀數表明,市場已到了形成持續趨勢的時候了
對於那些技術型人士來說——該指標將對數收益歸入離散類別,並計算定義窗口內的滾動香農熵,從而得出市場無序混亂程度的標準化衡量指標。
我為何要測量市場熵 :
-
機遇隱藏在混亂之中 :歷史上最大的價格上漲都發生在高熵時期之後。
-
市場尋求秩序 :混亂是暫時的;人類行為自然會傾向於可預測的結構。
-
當前背景 :自2025年5月以來的高熵表明市場普遍存在不確定性,方向尚未達成共識。
從實際角度來看,熵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平靜或混亂局面何時可能結束,通常預示著接下來幾個月會出現重大趨勢。
我對當前市場的看法
眼下, 比特幣似乎在屏息以待 。過去幾年,波動性有所下降,但平靜之下潛藏著蓄勢待發的市場。波動性波浪表明能量正在悄然積聚,而分形則突顯出一些集中活動的區域——突破可能來自任何地方。此時,自滿是危險的;市場可能朝著一個方向劇烈波動,那些期待維持現狀的人可能會措手不及。
請記住: 比特幣80%的漲幅收益發生在10%的交易日裡 。
這篇文章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市場熵。我們正處於一個極度混亂的階段,而這種混亂很少會持續很久。當熵值飆升時,人類行為就會開始發揮作用。作為投資者,我們渴望可預測性,一旦模式開始顯現,趨勢就會迅速加速。歷史上,高熵值一直是大幅波動的先兆信號,而眼下市場幾乎充滿了這種可能性。
機構投資者也並未馴服比特幣——他們正在磨礪它的鋒芒。ETF 資金流動、企業財庫配置以及槓桿產品創造了流動性集中的區域,這會放大而非抑制波動。這意味著,當某種趨勢最終確立時,其勢頭可能會非常強勁。
對我來說,現在不是猶豫不決的時候。現在應該密切關注,在混亂中預測機遇,並在市場最終解決當前問題時做好準備採取行動。
平靜的市場具有欺騙性;但混亂之中才蘊含著真正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