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財主家的餘糧 註:本文首發於2019年6月
過去的一周,川普又懟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了。
川普像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的表示,如果美聯儲不加息,道瓊指數本可以再漲上數千點,而GDP增幅可以達到4%甚至是5%的區間……
6月26日,川普在接受福克斯商業電視網採訪時,再次批評鮑威爾沒有降低利率,並且權威十足的宣稱:
「我有權把他降級,我有權解僱他。」
那麼,美國總統真的能解僱美聯儲主席麼?
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寫了一本《行動的勇氣:金融危機及其餘波回憶錄》,對於這個問題有明確的回答。
「美聯儲理事會由7名執行理事組成,其中包括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和其他五名執行理事,他們必須全部由總統提名,經過國會確認後才能上任,每個執行理事的任期長達14年(美聯儲主席任期4年)。這7名執行理事的任期需要間隔兩年,如果有理事辭職,那麼總統就可以及時地任命一名新理事,因此,在美國總統4年的任期內最多只有兩個執行理事的任期結束,需要由總統決定新人選是誰。」
「美聯儲是一個具有政治獨立性的中央銀行,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而做出政治上不受歡迎的決策,是它存在的一個理由。它成立的目標恰恰就是如此:做他人不能或不願做,卻又必須要做的事。」
「國會早在1978年就規定政府審計署無權過問貨幣政策的制定過程,因為國會認為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旨在實現美國的長遠經濟利益,不能受到短期性的政治壓力的幹預(但美聯儲在履行銀行監管等多個職能時的情況必須接受政府審計署的評估)。」
「美聯儲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相反會努力擺脫一切政治因素的幹擾。作為政治獨立的中央銀行,我們不得不慎之又慎。只要我們負責達到國會為我們設定的目標,在不受政治幹擾的情況下制定貨幣政策對我們的國家而言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我們試圖在超出我們管轄範圍的財政問題上施加影響,那麼我們就不要指望民選領導人尊重美聯儲悠久的自治傳統。」
答案很顯然:
總統有權任命美聯儲主席,但無權解僱美聯儲主席。
美聯儲不能對政府的財政政策指手畫腳,政府也無權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指手畫腳。
按法理上說,川普指責鮑威爾,越界了。
伯南克還有一本書叫做《金融的本質》,提到了美聯儲獨立性的來源:
「直至1951年,經過長期複雜的談判,美國財政部終於同意讓美聯儲根據需要自行設定利率,實現經濟穩定。雙方於1951年籤署了《美聯儲-財政部協議》,這一協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這是美國政府第一次明確承認,美聯儲被允許獨立運行。」
「當今世界,各國已經形成普遍共識:央行獨立運行會比由政府主導產生更好的效果。特別是,一個獨立運行的央行可以不去理會短期的政治壓力,例如為了選舉而被迫刺激經濟。這樣一來,央行就可以採取一些立足長遠的舉措並且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913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美聯儲成立,法案中明確說明, 「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受包括總統在內的任何行政部門幹預」 。
然而,美聯儲建立之初是在財政部的管轄之下,美聯儲的第一任主席就是財政部的助理部長查爾斯-哈姆林。在一段時間內,財政部長是美聯儲的當然理事,能夠影響貨幣政策制定,美聯儲只是財政部的附庸。
1934年,伊冦斯就任美聯儲主席,他取消了財政部長和貨幣監理署署長的美聯儲理事資格,但他同時也認為美聯儲應該作為財政政策的補充並協助政府促進信貸。此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初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基本上從屬於財政部的財政政策,一直維持著超低利率幫助政府融資。
1951年3月,美聯儲與財政部達成了《美聯儲—財政部協議》,美聯儲在名義上脫離了政府的影響,可以獨立地制定貨幣政策,但實際上,美聯儲和財政部聯繫依然非常緊密,大多數時候的貨幣政策也是配合財政部的要求。
威廉-馬丁任美聯儲主席之後,美國陷入越南戰爭,財政支出規模急劇擴大,需要寬鬆貨幣政策為其提供支持,但馬丁卻沒有按總統詹森的意願行事,並且留下一句名言:
「美聯儲的工作,就是在宴會剛開始時撤掉大酒杯。」
到了1965年,時任總統詹森,甚至向司法部詢問是否可以撤換馬丁,但律師建議,政策異議並不構成撤換美聯儲主席的理由。
1970年,尼克森提名伯恩斯任美聯儲主席,也留下了自己的「名言」:
「我會尊重他的獨立性,但我個人希望他能做出遵循我意願的決定。你知道,伯恩斯先生,我長期支持低利率和更多的貨幣供給。」
嗯,伯恩斯很配合尼克森,執行寬鬆貨幣政策,結果造成70年代後期美國通脹率飆升,把整個美國經濟給帶到了泥坑裡。
美聯儲 真正 的獨立性,來自1979年擔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
伯恩斯配合財政部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產生了嚴重的滯脹,沃爾克上臺後,頂住各種壓力,勇於擔當,不斷提高利率,以短期代價治癒了長期病症,美聯儲威望大增,這讓各界意識到賦予央行獨立操作貨幣政策的長期好處。
裡根上臺之後,曾邀請沃爾克到白宮會談,結果被婉拒,他主動表示願意到美聯儲總部拜訪沃爾克,再次被婉拒,這讓裡根鬱悶不已——也正是在沃爾克時期,美國形成了政府不過問貨幣政策的政治傳統。
後來,裡根提名的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達18年之久,其間經歷了共和黨總統裡根、老布希,民主黨的柯林頓,共和黨的小布希,並且在老布希競選連任的關鍵時刻沒有迎合總統需要而下調利率,但其職位一直穩如泰山。
當格林斯潘選擇退休之後,小布希則選擇了政治上略傾向於民主黨的伯南克。
2006年秋天,伯南克女兒的朋友問她父親是做什麼工作的,女兒說我爸是美聯儲主席。那位同學頓時蒙了,回應說——「你爸爸難道是格林斯潘?」
這個回應,恰恰反映了在普通人的意識中,美聯儲主席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並不會受總統任命的幹擾。
伯南克之後是耶倫,再之後,就是鮑威爾,歷任美聯儲主席的情況見下表。
面對川普動輒「解僱」的威脅,鮑威爾明確表示,美國法律非常明確,他有4年任期,並非常願意完成主席任期。歷史上屈從於總統壓力而大肆放鬆貨幣的美聯儲主席,都造成了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問題,普遍也都名聲不佳,鮑威爾很清楚這一點兒,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不考慮連任的話,他在貨幣政策上並不需要迎合川普。
真想要換掉鮑威爾,川普必須先競選成功下一任總統,熬到鮑威爾任期結束,他可以重新任命一位美聯儲主席,但這時候,距離川普徹底離開總統職位也只剩下1年多時間……
還有一個辦法。美國法律規定了美聯儲對國會負責,如果美聯儲主席有什麼嚴重失當,美國國會是可以將其解僱的。所以,川普可以鼓動某個議員發起解僱鮑威爾的提案,並在國會通過,總統籤字就可以了——但川普要想實現這個,估計比他競選總統容易不了多少。
說白了,除非美國政治出現極端情況,川普能夠在美聯儲主席任期上撤換鮑威爾的可能性極小,鮑威爾也許會考慮美國經濟面臨的情況,但川普的口水壓力對美聯儲意義不大——儘管川普一直反對,但從2018年初到現在,資產負債表收縮一直都在按照耶倫在任時美聯儲所確定的縮表節奏在走,包括最近6個月,每個月500億美元的縮減規模也並沒有因為川普的指責而降低。